吴伟东
一个演员的成长源于不断的积累,我参加中篇弹词《雷雨》的排演,感觉获益颇多,也有不少深刻的体会和感悟。
2010年4月团领导给我布置了参加《雷雨》中篇组的任务,心中非常的忐忑。因为虽然以前也参加过几个不同题材的中篇的演出,然而《雷雨》这部作品在中国文艺界拥有的特殊的地位使我压力陡增,即使自己吃苦努力不怕辛劳,恐怕要演好它是不容易的,只能是“瞎子过河”试试看吧。
话剧与评弹是两种不同的表演艺术形式,它们分属戏剧与曲艺。曹禺大师的《雷雨》是中国话剧史上最为人熟悉、最成功的话剧经典,故事情节曲折、矛盾冲突尖锐、人物心理复杂、主题涵义深刻。这类作品的移植改编,从前在评弹界是极少的,况且话剧《雷雨》中一些鲜活的人物个性、高潮迭起的情节早已经深入人心,观众已经在他们各自心中有了“周朴园、周萍、蘩漪”等角色,如何能把话剧舞台的经典化为评弹书台上的成功之作呢?
我参加演出的《山雨欲来》作为中篇的第一回亮相,是为整个中篇布景、铺垫、介绍人物、矛盾展开,所以非常重要。可喜的是评弹的表演手段说、噱、弹、唱、演,相比话剧最大的不同和优势就是除了表演剧中角色以外,还可以作为第三人称来表述、评论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样的“跳进跳出”是话剧不具备的,我们应该充分的利用好。其中有一段话剧中没有的原创之处,就是在交代周萍和蘩漪的关系时,用倒叙回忆的手法,添加了周萍、蘩漪在会馆观看昆剧《游园惊梦》借机给蘩漪送上生日祝福,并回家后蘩漪在团扇上画“杜丽娘”、周萍题“声声慢”的情节。这样一来周、蘩两人的不伦之恋就有了由来,两个人物显得更饱满。周萍呈现了一个刚从大学毕业的文艺青年形象,聪明、体恤、感情丰富。蘩漪也与后面的忧郁暴躁、凄厉震撼不同,呈现出一个柔情妩媚、细腻多情、富有才情的女子形象。由此明白了角色间的关系和情感,表演之时就有了基础,举手投足、眼神动作,都要从人物感情出发,时刻记住自己是个“大少爷”。
由于《雷雨》是新编的中篇弹词,所以唱腔设计也要为书情和人物服务,要宜情宜景,要适合《雷雨》。若仅凭传统流派唱腔的一板一眼、四平八稳就不合适,立刻会给听众一种陈旧的感觉,同时还会破坏书情。所以唱腔编排难度也很大。“吃药”时要唱出周萍面对古板威严的父亲周朴园以及与自己曾经海誓山盟的后母蘩漪那种惊恐、悔恨、意欲摆脱的复杂心理。此时演唱的收放、吞吐、节奏以及动作、眼神都应该是自然而富有感情的。甚至琵琶三弦的过门都是比较紧凑,而不能太花哨。因此在我演出后,有几处很新颖的唱腔我也不知道是怎么来的,只觉得这样处理似乎比较适宜,更符合此情此景下的周萍。
另外评弹作为一种地方曲艺,它的“噱”是书中之宝,话剧《雷雨》是比较厚重、沉闷的作品,观赏起来内心也比较沉重。而评弹穿插的一些笑料就可以非常恰当、适时地放松观众的心情,再加上苏州方言所特有的幽默、轻松,各种比喻、俏皮话、歇后语,更是被观众们接受。他们屏息凝神,时而为表演中加入的噱头开怀大笑,时而为人物的悲剧命运慨叹,时而为演员们精彩传神的弹唱报以喝彩。特别是《雷雨》高校行,每场两个多小时的演出,许多大学生是第一次欣赏评弹,在几乎不了解评弹的情况下,他们全部听到结束,并把最热烈的掌声、最高的褒奖献给了演员们。大多同学都用“第一次看评弹,惊喜、好看、传统又现代”来表达自己对评弹《雷雨》的喜爱。获得如此高的反响和评价,我们是开心而骄傲的,付出的辛苦终于得到了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