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动人 演绎经典
——浅谈锡剧《玉蜻蜓》中智贞艺术形象的塑造

2013-11-21 17:53蔡瑜
剧影月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锡剧大娘蜻蜓

■蔡瑜

以情动人 演绎经典
——浅谈锡剧《玉蜻蜓》中智贞艺术形象的塑造

■蔡瑜

以男女爱情为主题的题材,在各类戏曲剧种往往是最常见的表现内容。作为吴文化代表之一的锡剧,对于表现痴男怨女,哀怨婉转,质朴通俗的故事,往往也是最适合演绎了,从最初的民间说唱到戏曲舞台,尽管名称有所不同,《玉蜻蜓》这一故事的流传,已整整一个多世纪了,各种剧种的改编、整理屡见不鲜,使该剧的演出各显所长,各呈异彩,在各个锡剧院团之间,甚至一个院团的不同时期,都有着各种流派、各具特色的演出,足见该剧普遍的代表性和极强的生命力。毋庸置疑,锡剧《玉蜻蜓》的故事、唱腔早已经深入人心。为了传承剧院的这一经典剧目,剧院领导让我们一批青年骨干重排《玉蜻蜓》,我担智贞一角。这一角色的年龄跨度很大,前半场是一位带发修行、知书达理、青春妙龄的尼姑形象,后半场是经历十六年人间沧桑,思念娇儿痛不欲生的母亲形象。为了演好这一人物,我主动翻阅相关资料,反复观摩或聆听前辈艺人和兄弟剧种的表演,以求全面、准确把握戏剧冲突和剧本主题。我觉得只要能赋予“新”的内涵并进行“新”的艺术创造,舞台上自然也同样会呈现出一个与众不同的“新”风貌。创新,不是对传统的全盘否定,创新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再加工,再挖掘。因此,全力吸收剧本精髓和精神实质,吃透人物情感就是演员的首要任务。

《玉蜻蜓》的故事为何能流传如此久远与广泛,以致在人民群众中成为锡剧经典是在于它整场戏情节跌宕起伏、丝丝入扣,以情感来包裹叙事,智贞与申贵升相遇、相爱、分离之情,智贞与申大娘真真假假到互相理解的姐妹之情,智贞与徐元宰分离、相认、再遇阻力、终于团圆的母子之情分别成为全剧的主要情节线与情感线。如何在舞台上完美塑造智贞这一艺术形象,首先取决于准确把握和处理剧中复杂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中国传统戏曲人物中性格的丰富性与强烈的感染力都集中在智贞这一艺术形象上,一次偶遇后不该发生的爱情、一次试探后尴尬且难以言表的姐妹情、一次游庵后失而复得的母子情,种种复杂而现实的心理挣扎要通过人物的塑造全面地体现出来。我深深地明白智贞这一角色的戏份重量,在一定程度上说,也决定着全剧的成败。在塑造智贞这个人物时,我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紧扣一个“情”字,做到感人以心,动人以情。《游庵定情》一折,是智贞与申贵升爱情的产生、升华。其过程经历了申贵升对智贞倾心爱慕执着追求,以及智贞对申贵升推辞婉拒到默认接受所遵循的便是一条递进关系的情感线路。这其中的矛盾、变化全部要通过舞台戏剧形式有效表现出来,需要极其细腻的情感把握,这也是《玉蜻蜓》中最难处理的人物之间的感情关系。在神圣宁静的佛堂,来了一位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的潇洒青年。一个是身世飘零、皈依佛门的出家女尼。面对脉脉多情、步步紧逼的多情公子,内心波澜起伏的少女,对申贵升的才华与品貌一见倾心,自然感情的闸门开始从封闭到缓缓开启。但毕竟是在庵堂,毕竟智贞的身份是尼姑,客观环境与内心情感活动的落差要恰如其分地体现出来是很难的。在表现智贞一开始的的警惕、提防情绪时,我充分利用了眼神的情感表达,来表达智贞产生疑虑的心理状态,让观众感觉自然而不刻意。在舞台站位上,保持着和申贵升的一定距离;在形体动作上,运用拂尘、水袖与圆场相结合,轻盈灵秀的身段恰到好处地体现了妙龄少女欲诉还羞、倾心爱慕却不能表达的心理过程。将智贞在佛心、凡心之间的内心挣扎斗争表现在的自然真实。《游庵定情》用整整一场戏来展示智贞与申贵升之间的爱情,表演分寸拿捏不当可能会在观众中引致不同的舞台感受:若一味严词冷语,则会阻塞关目,影响故事发展;若舒展过度,则会显露轻浮,与出家人身份不相当。如何准确揣摩人物的真实心理,如何在收放与张弛中把握表演分寸就显得尤其重要。

二是抓住一个“真”字,做到表演质朴,形象饱满。戏曲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终还是回归生活。戏曲的形成是一种广泛性的社会行为,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生存主体审美心理定势的一种外化反映。我认为,一个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是内心情感、形体动作、面部表情、眼睛神态等综合表现的结合。种种演出过程中的感悟和戏曲艺术表演形式的运用,都是基于表现人物心理状态的外在表达。作为人性受到最大压抑的女性,智贞既受到佛规戒条和封建伦理的禁锢,又在爱情与母性上受到极大的折磨和摧残。心爱的男人死了,思念的娇儿没了,而这一些真实而朴素的情感又只能埋藏在心灵深处。她本是个善良、纯情的女子,虽然皈依佛门,但毕竟是一个妙龄少女,在她端庄、拘谨的后面不时有颗燥动不安的心在跳动着,这就是最真实的人的本性。她常常自悲、自叹、自责,又摆脱不了沉重的心灵枷锁,她只能默默忍受。在《搜庵惊变》一折中,佛婆告知申大娘就是申贵升的老婆,申大娘带领家奴前来搜庵,且已到智贞房门。在搜庵的急迫、慌乱情势下,佛婆将申贵升藏于智贞云房内,为了掩饰,我在神案前假装诵经。这里,在敲击木鱼的节奏上,要显得十分凌乱,为了表现人物此刻的害怕焦急和无奈无助的状态,我采用了形体动作幅度夸大的艺术手法。见到申大娘时不由自主地抖手、眼神慌乱、言语无措等外化形态来表达智贞当时的内在心情,以表达人物在此时的慌乱和不安心态。申大娘名结姐妹暗撒网,但在申大娘的一番真情告白,让智贞这个善良女子心生同情与负疚,并且有催促申贵升回转家门的悔意。这种推人及己的宽厚善良,与《游庵定情》中一开始对申贵升的警惕和拒绝以及全剧最后智贞宁愿牺牲自己保全儿子前后呼应,一脉相承。

三是把握一个“实”字,做到张弛有度,收放自如。《玉蜻蜓》中的人物心理起伏较大,有大喜,有大悲,但表演上绝不能粗犷,越是细腻,人物越是厚实。在智贞的角色把握上,需要表演者准确把握不同情节氛围中人物真实、细腻的内心感受,并通过唱腔、念白、身段、眼神甚至一些细微的肢体动作展示出来。不能拘谨,不能过火,这对演员要求极高。准确把握人物心理的逻辑结构和情感表现的线路,在一张一弛的戏剧表演中紧扣观众的心弦,是成功塑造智贞这一艺术形象的最重要的基础。《庵堂认母》一折,唱做并重,充满了人情人性与世俗礼教的剧烈冲突,动人心魄,哀怨凄婉,要演好这一折戏,确实是对演员功力的考验。一切表演形式都是服从于人物性格的,我牢牢抓住身处庵堂的智贞作为母亲思念当年被迫丢弃的儿子以及与儿子突然相遇的复杂心理。我在表演上这样处理:当开门时见到元宰与申贵升如同一人时,惊疑、后退、静场,随即掩饰却暗暗观察并以物暗喻悄悄试探;当徐元宰手捧玉蜻蜓和血书跪在面前苦求时,由惊恐到惊喜,由相认却又不敢认,由无奈到犹豫、再到坚决。当念到“你是谁家的孩儿,谁是你的母亲?这里是庵堂,我是尼姑,你、你你你不要扰乱清规…….”时,我已泪如泉涌泣不成声,台下的观众也被台上演员的真情感动。当唱到“与儿诉诉离别情”几个字时,突出哭腔和哽咽声,表现出智贞十六年的思念、十六年的苦闷、十六年的牵挂。此刻,情感爆发到了顶点,表演与唱腔也是随着剧情的发展到了沸点,极具感染力。舞台上每每演到此处,台下观众往往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台上演员已泪流满面,台下观众热泪盈眶。角色感动了演员,自然也会感动观众。

猜你喜欢
锡剧大娘蜻蜓
普及教育对锡剧艺术传承的重要性
江苏锡剧文化登陆香港、澳门
二胡在锡剧伴奏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蜻蜓
蜻蜓点水
推销
蜻蜓
好媳妇有眼力见儿
王大娘的遗嘱
雪天里的良心红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