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抑郁情绪的调查及其团体干预的实证研究

2013-11-20 09:45温金梅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高职生团体量表

温金梅

(太原师范学院教育系, 太原 030012)

抑郁情绪是一种“心理感冒”,是人类正常的情绪体验,是人们心理失衡时最主要和最经常的一种体验,每个人在其生命历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1]。但这种“心理感冒”并不意味着简单、无所谓。相反,很多资料证明,如果抑郁情绪持续时间长、程度重、体验深刻时,就会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甚至引起自残、自杀等极端行为。尤其是高职高专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学业上曾经的失败,青春期发展的萌动,促使他们处在心理健康发展的风口浪尖。庞金龙等研究表明,黑龙江省高职学生中轻度抑郁学生占总人数的7.22%,中度抑郁学生占17.53%,而重度抑郁的学生竟达到42.27%[2],表明高职生抑郁的检出率比本科生更高。因此,对高职生抑郁情绪的研究尤其必要、急迫。

然而,对于抑郁情绪的研究及其干预虽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很多治疗的思路,但真正有效的方法还在探索中。团体心理咨询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心理干预手段。它是在团体情境下,通过成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团体中观察、学习、体验,从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过程[3],为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采用团体心理咨询的方式,对81名高职生进行心理辅导,对其抑郁情绪的改善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并为心理健康教育开拓了一条新思路。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某职业技术学院大一新生150名发放问卷,回收 145份,有效问卷 137份,有效率94.48%。其中,35例作为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102例作为试验组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其中,男生59例(57.8%),女生43例(42.2%),男女比例基本适中。

1.2 研究工具

①SCL-90:对150名高职生使用SCL-90进行测查,检测出抑郁因子在3分以上的学生作为准研究对象,进一步测查抑郁症状。②自编抑郁量表:该量表属自编量表,30个题目组成,通过因素分析,析出6个主要因子,即抑郁心境、身体变化、思维变化、疑病妄想、关系妄想、自我评价。且高分表示抑郁程度高,低分表示抑郁程度低。自编抑郁量表Cronbach’s alpha系数 0.886,与SCL-90中抑郁因子以及Beck抑郁量表作相关比较,相关系数分别为0.753和0.651,说明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为调查所用。③Beck抑郁量表:Beck抑郁量表(1967年版)中译本。该量表为自陈量表,共21个条目,每组包括4-6个陈述句,被试从每组中选择最适合自己最近1周的感受。以0-3分计,高分表示抑郁程度高。④团体活动成员反馈表:通过《团体活动成员反馈表》可以看到每次团体活动的效果,团体成员在活动中的感受,以及对团体活动的建议,以利于指导者对随后的团体活动相应调整,最终达到试验目的。

1.3 研究方法

1.3.1 问卷 把《自编抑郁量表》和《Beck抑郁量表》合订成一份《大学生心理现状自评量表》,采用团体的方式施测,由专业人员主持。

1.3.2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实施 将102名被试按学生所在区分成4个小组进行团体心理活动。该团体心理活动系列分为10次,每次约90 min。

表1 团体心理活动的主题以及主题活动Tab 1 Topics and activities of group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这次活动主要就生活学习中最重要的三大关系即自我、人际关系和情绪管理为主题,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由浅入深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亲身感受,深刻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理解、感悟、验证,从而唤起主体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新感受,引起学生主体心灵的共鸣,最终达到行为上的改变。

1.3.3 数据统计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Excel数据库和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17.0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信效度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以及方差分析和t检验等分析和处理。

2 结果

2.1 量表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高职生的抑郁自评量表得分均数为69.70±13.53;Beck抑郁量表得分均数为33.95±6.65;属于中等程度的抑郁症状。

2.1.1 不同性别高职生分别在抑郁自编量表、Beck抑郁量表上的差异比较 102名高职生在本次调查中抑郁自评量表平均得分是69.7±13.5,Beck抑郁量表平均得分是33.9±6.65。对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不同性别的高职生在两量表得分上差异均没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水平(见表2),说明男女性别对抑郁情绪影响不显著。

2.1.2 是否为独生子女的高职生分别在抑郁自编量表、Beck抑郁量表上的差异比较 102名高职生中独生子女12人,非独生子女90人,对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均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水平(见表3),说明是否为独生子女对抑郁情绪有显著影响。

表2 不同性别高职生的抑郁得分差异比较 (分)Tab 2 Depression scales in male and femal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scores)

表3 是否为独生子女高职生的抑郁得分差异比较(±s,分)Tab 3 Difference of depression scales between single child and non-single child(±s,scores)

表3 是否为独生子女高职生的抑郁得分差异比较(±s,分)Tab 3 Difference of depression scales between single child and non-single child(±s,scores)

?

2.1.3 被试基本背景分别在抑郁自编量表与Beck抑郁量表上的方差分析 以102名高职生的背景资料为自变量,抑郁自编量表得分与Beck抑郁量表得分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发现:学科类别、家庭所在地、家庭情况、父亲教养方式上差异均不显著,而在家庭经济状况和母亲教养方式上差异显著(见表4,5)。

表4 不同家庭经济状况高职生的抑郁得分差异比较 (分)Tab 4 Comparison of depression scal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family income (scores)

表5 不同母亲教养方式的高职生抑郁得分差异比较 (分)Tab 5 Comparison of depression scal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maternal styles (scores)

2.2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试验前后的测试结果比较

试验一开始参加的被试为102人,在2.5个月的团体辅导活动试验中,有同学不能坚持,中途退出。为了试验的有效性,中间没有填补人数,最后10次都坚持下来的一共有81人,占总人数的79.41%,样本数达到统计要求。

自编量表和Beck抑郁量表抑郁得分实验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6)。说明试验中的心理干预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表6 试验组试验前、试验后高职生抑郁得分差异比较(n=81,±s,分)Tab 6 Comparison of depression scales in experiment group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n=81,±s,scores)

表6 试验组试验前、试验后高职生抑郁得分差异比较(n=81,±s,分)Tab 6 Comparison of depression scales in experiment group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n=81,±s,scores)

?

2.3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试验组与对照组测试结果比较

为了更好地检验试验效果,在试验设计一开始就对被试分成了试验组和对照组,在试验结束时,对被试中的一个35人小组和对照组的35人进行Beck抑郁量表测试的比较,结果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在Beck抑郁量表上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29,P=0.019<0.05,见表7),说明团体心理辅导对高职生抑郁情绪的改善有显著的作用。

表7 Beck抑郁量表试验组、对照组前后测得分差异比较(n=35,±s,分)Tab 7 Comparison of Beck depression scale in experi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n=35,±s,scores)

表7 Beck抑郁量表试验组、对照组前后测得分差异比较(n=35,±s,分)Tab 7 Comparison of Beck depression scale in experi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n=35,±s,scores)

对照组4.40±1.355 4.34±1.662

3 讨论

3.1 高职生不同背景资料的抑郁情绪分析

研究表明,在不同性别、学科类别、家庭所在地、家庭情况以及父亲教养方式上对自编抑郁量表和Beck抑郁量表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发现以上变量在两项量表得分上差异都没有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意义。这与以前的研究结果有不一致的地方。李方玉的研究表明,在抑郁情绪上,男生的中度抑郁程度比率比女生的中度抑郁程度比率小,男生的重度抑郁程度比率较女生的重度抑郁程度比率大[4];还有研究显示在家庭所在地上,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的抑郁情绪严重一些[5]。而本研究没有得出相同结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被试较少,最后坚持试验完的被试一共81人,较少的被试极容易使统计结果出现偏差;二是所选学校类型比较特殊,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与一般院校的大学生相比,有他们的独特之处。

另外,数据显示,是否为独生子女、不同家庭经济情况以及母亲的教养方式都在抑郁情绪上有显著差异,这和日常生活中人们的理解比较一致。独生子女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特殊现象,独生子女一方面享有比较优越的生活条件,但同时也背负着较多的压力,比如孤独、寂寞、负担沉重、压力过大、期望太高等,使他们的情绪易于变化,抑郁程度比一般人严重。其次,家庭经济状况对学生的抑郁情绪也有一定影响,原因是贫困大学生除了承受普通大学生所面临的压力外,还要承担因家庭经济困难所带来的沉重压力。而且很多贫困生是自尊和自卑结合的矛盾体,遇事不愿意求助,敏感、多疑,人际关系较差。人际交往困难,又加重了抑郁的程度。最后,母亲的教养方式对高职生的抑郁有重要的影响,这是因为,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母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母亲的思想、母亲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孩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母亲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情绪情感。

3.2 基于配对样本t检验对抑郁情绪改善的分析

研究表明,对81名高职学生试验前后的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自编抑郁量表和Beck抑郁量表有统计学差异(P<0.01);试验组与对照组(35名)比较,其Beck抑郁量表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试验组试验前和试验后的测量以及试验组与对照组得分存在非常大的差异,且达到了统计学意义。说明团体心理辅导对高职生的抑郁水平产生了较好的干预效果。此次团体心理活动对于改善学生的抑郁情绪,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效果。这与活动主题的确立是分不开的。这次团体辅导活动的试验将重点放在团体心理干预活动上,对被试的支持系统以及加强被试的交往活动上都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举措,事实上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3 对《团体活动成员反馈表》的分析

从《团体活动成员反馈表》的分析结果来看,在最后一次团体心理咨询结束后,约有90%的成员对团体咨询持肯定的态度,认为团体咨询很有价值,对活动的过程和效果也都很满意,认为团体咨询是有效的。比第一次结束时只有60%的成员认为团体咨询有效果的情况改变了很多。团体咨询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以上评估表明团体心理咨询在改善高职生抑郁状况方面有一定的效果,为学校开展团体心理咨询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另外,在团体活动中,被试抑郁情绪的改变并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呈曲折性的前进态势。例如在第三次、第四次甚至是第七次的活动结束以后,部分被试的《团体活动成员反馈表》中会提到“无聊”“无趣”甚至“痛苦”等字眼,究其原因:改变是令人痛苦的一个过程,因为痛苦所以就有人回避,而有抑郁情绪的人,其逃避和压抑的心理会更严重。但是只有经历过这个过程才会对抑郁情绪的改善有所帮助。在今后的活动中,我们要正确对待这种反复,既要重视也不要惊慌失措,让被试平缓地度过心理健康状况改善的关键期。

4 研究启示

虽然社会各阶层都在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抑郁问题,但真正有效的干预策略还比较少,并且对高职生的心理健康和抑郁问题关注也较少。而高职生的抑郁情绪一直保持高检出率,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要加强对高职生的研究。

另外,一些高校仍然缺乏系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在已经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偏重于教育指导,心理活动课则偏重于书本化和形式化[6],缺乏整体构建和预防指导,这在高职院校中尤为突出。因此,很多高职生都缺乏对心理健康以及抑郁情绪、抑郁症等知识的正确认识,无法对自我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客观正确的评价,这对于学生进行求助是非常不利的。团体心理咨询活动对改善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作用,是学校今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新思路。

[1]Angold A.Rutter M.Effects of age and pubertal status on depression in a large clinical sample [J].Dev Mental Psychopathol,1992,4:5-18.

[2]庞金龙,张春华,陈翠玲.黑龙江省高职生焦虑及抑郁现象调查及分析[J].黑龙江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学报,2007,6(1):26-28.

[3]樊富取.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339.

[4]李方玉.高职生抑郁现状调查与分析[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4):85-87.

[5]张大千,陈运岭.抑郁性神经症功能失调状况与临床症状的关系[J].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8(3):153.

[6]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7]范津砚,叶斌,章震宇,等.探索性因子分析-最近10年的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5):579-585.

[8]张敬悬,翁正.抑郁自评量表的因子分析[J].山东精神医学,2004,17(3):131-133.

[9]张丹霞,罗家洪,彭林珍,等.大学生抑郁自评量表(SDS)调查结果因子分析[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2,35(5):61-63.

[10]廖全明,陈小琴.师范大学生抑郁情绪与心理社会影响因素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12(5):76-79.

猜你喜欢
高职生团体量表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创新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慢性葡萄膜炎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验证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团体无偿献血难成主流
美团体打广告抗议“中国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