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枣庄职业学院,山东 枣庄 277000)
鲁南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史前时期属于海岱历史文化区,其后又是齐鲁文化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枣庄境内分布众多古文化遗址、遗存,出土文物丰富,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鉴于区域文化特色及丰厚的人文底蕴,枣庄学院于2002 年10 月设置古文化研究所,立足鲁南,面向全国。既重视区域历史文化的发掘,又将研究视角延伸到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2009 年6 月,由枣庄学院鲁南文化研究所发起“鲁南文化校地联合研讨会”专家就“鲁南民俗及民间艺术研究”、“鲁南方言研究”、“鲁南文学研究”作了探讨。市民俗研究专家田传江先生还提出了“鲁南水文化”、“鲁南山区文化”、“鲁南煤文化”、“鲁南渔村文化”等崭新的研究课题。
在超星电子图书网站以“鲁南”为关键词搜索书籍,其中有关鲁南地区文化研究的文献较少,更多的是关于鲁南战役方面的文献。李锦山等编著了《枣庄史话》、《枣庄名胜古迹》、《枣庄历史人物》、《中国名胜词典·山东分册》对枣庄地区的历史如鲁南风俗、鲁南名将及鲁南大捷等作了介绍。《中国民俗知识·山东民俗》对济宁、枣庄、临沂的民俗发展及其地域文化做了简要介绍。叶涛主编的《山东民俗》一书介绍了鲁南食俗及鲁南庙会如临沂骡马大会、郯城的火神庙会、冷雨庙会、十月十五古庙会等。吴昌华编著《节海导游》描述了山东鲁南民族风情艺术节。冯子超编著的《中国抗战史》中介绍了台儿庄及鲁南战役等。
在CNKI 中国知网,在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用主题“鲁南”,并含“文化”精确检索,时间为2008 年1 月1 日到2012 年10 月1 日,共得到文献79 篇。以题目“鲁南”并含“文化”检索文献9 篇。经过梳理有效文献共21 篇。学者结合自身的专业从音乐、文学、民俗等方面研究鲁南文化,但是相关文献不是很多,文献主题多样化,并试图从实地调研等定量方法进行研究。
表1 近五年关于鲁南文化研究的文献数量
学者对于鲁南五大调、鲁南花鼓、柳琴戏、渔灯秧歌等文化遗产进行了剖析,希望在文化传承中对其保护与创新。
刘清(2012)从音、地、人三个方面,解读了鲁南五大调的盛到衰的发展规律。王世慧,张文文(2012)解读了鲁南五大调《满江红· 四盼》之风格韵味。尹涓(2010)以鲁南五大调为研究对象,介绍其产生的地理位置及文化背景,研究其考源、音乐构成、音乐结构分析及其传承与保护等。绪红霞(2009)则从鲁南五大调自由灵活、丰富多样演唱风格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研究。马体亚(2008)研究了鲁南花鼓的抢救性挖掘,认为舞蹈工作者应扎根在传统的民间艺术土壤之中,对其进行发展和创造。阎辉(2012)探析柳琴戏的历史起源、唱腔特点和代表剧目等,挖掘其蕴涵的社会文化意义;剖析柳琴戏日渐式微的现实因素及其发展瓶颈,提出有效保护与传承柳琴戏的对策。杨楠(2009)对柳琴戏声腔源流进行梳理,分析其唱腔音乐,探明柳琴戏声腔的源流发展脉络,总结出柳琴戏唱腔音乐多元化元素。扈松松(2012)对从民间民俗、社会功能等理论的角度分析渔灯秧歌深刻的文化内涵。
任辉(2009)解读了鲁南文化现象中丧葬文化的道德哲学,其显示出来的功用性、外在性、随机性等基本伦理特征。在丧葬形式上,节制与节俭则构成的共性与一致性,其实质在于其道德信念的本真。贾继亮(2011)研究丧葬文化在当今农村的表现,在对枣庄市匡谈村丧葬礼仪实际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传统《三礼》探寻传统化文化在当今社会的传承演变规律及对当今社会的影响。李游(2012)认为台儿庄的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儒家思想,形成了五彩缤纷、礼制颇多的婚俗文化。梁家胜(2011)研究鲁南地区传统婚俗中所使用的吉祥物内涵丰富、生机盎然,在传统因子与时代质素的碰撞融合中仍具活力,在鲁南婚俗中将会持久地存在并继续演变。彭洁敏(2011)在个案分析的基础上,从礼物流动、人情以及人际关系三个层面,分析现代社会中礼物是如何物化人情,行走于现代人的社会关系中,并通过研究礼物流动现象理解中国社交文化的核心特点。
李锦山(2008)研究鲁南汉画像丰富的题材、多样的雕刻技法。陈鹏,武耕(2010)汉画像石艺术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之所以在苏北鲁南呈集中分布,与这两地所具有的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何德亮(2009)依据山东滕州市官桥镇西公桥遗址发现的大汶口文化遗存,深入研究鲁南枣滕地区大汶口文化面貌、特征、埋葬习俗以及社会经济形态。
杨晓红,邵娟(2009)研究流行于鲁南乡村的一些生活礼仪用语,加以考证,明其由来,使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传统生活,进而挖掘与保护好当地的民俗文化遗产。杨晓红(2009)研究鲁南地区民间各行业之间流行着各种各样的隐语的特点、成因及发展趋势。
黄彬(2008)认为枣庄运河文化具有广泛的兼容性、多元性、开放性等特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努力把运河文化研究、开发和利用推向一个新的阶段,提升枣庄城市的文化品位。向燕,尹凯(2012)认为台儿庄运河作为京杭大运河“四分朝天子,六分下江南”的关键一段,及其“当南北孔道”的特殊地理位置,形成台儿庄运河文化自身的特点。姜妍(2009)分析了台儿庄古城重建的文化价值、战略价值、市场价值等。张杰,乔兴亚(2008)基于台儿庄地区古运河遗产村落现存茅草屋的调研,通过对民居原型的历史追寻、院落形制的考察,以及与国内现存茅草屋的比较等纵横向的研究。
在CNKI 中国知网,在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题名“文化”,并含“文化化”精确检索,时间为2008 年1 月1 日到2012 年10 月1 日,共获得344 篇文献,其中7 篇关于鲁南文化资源产业化研究。对于文化产业化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从文化产业化的理论研究如产业和路径分析等到各个地区的实证研究,内容多样,方法多样。但是涉及鲁南文化资源产业化的文章为数不多,这与当前鲁南地区文化产业规模化不大,产业化进程落后于发展较快的地区有关。
孔子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在其历史演化过程中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孔子文化的产业化开发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孔子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这一命题对深化文化资源理论研究和开发特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发挥我国文化资源优势都有积极的意义。孔祥双(2009)以文化资源“二元划分”为理论支点,重点论述孔子文化资源的内涵和双重价值,设计了孔子文化资源评估指标体系。孔令顺(2010)认为对孔子文化品牌进行产业化开发的具体路径可以包括提高开发层次、文化清产核资、整合营销传播、文化产业集聚和加强版权保护等五个方面。
胡炎莉(2010)认为历史名人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拥有巨大的产业化开发潜力。临沂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名人所遗留的物质和文化遗产非常丰富。但对历史名人资源的重视和开发利用程度还比较低,对历史名人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尚无系统的研究。张克伟(2010)指出特色鲜明的红色文化是沂蒙地区文化资源中的一大亮点。其产业化的途径主要有红色旅游业、红色影视产业、红色经济品牌、红色文化艺术业、红色文化展览业、红色动漫和游戏制作、红色文化的短信传播等形式。。
褚福干(2011)认为枣庄文化资源其丰厚且极具市场价值,亟待科学开发。实现枣庄市文化资源的科学开发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必须立足资源禀赋,确立以特为本、以特取胜的基本理念,实施区域文化发展战略。应从贴合文化产业发展的后现代特征入手,选择文化资源优化整合、有效保护和科学开发的最优路径,设计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策略和重点。
在CNKI 中国知网,在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题名“鲁南”并含“旅游”精确搜索供得文献6篇。以主题为“鲁南”并含“旅游”精确搜索共得文献19 篇。经过梳理筛选其中有效文献6 篇。鲁南经济带的合作联动为学者研究的热点。
早在1997 年,孙文昌,李培祥总结了祭祖旅游的特点及鲁南地区的祭祖旅游资源,认为祭祖旅游同孔孟文化旅游相辅相成、同各地节庆旅游、名人旅游连成一体,为了推动鲁南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发挥济宁的中心辐射作用,向世界人民宣传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故此应宣传凫山在中华民族中的地位,恢复邹城的爷娘庙,修复伏羲墓、女娲墓,开展对伏羲、女娲历史和传说的研究,向国内外推出祭祖旅游。
刘伟,王京传(2010)认为鲁南地区文化底蕴深厚,以孔子、孟子、墨子、孙子等为代表的名人旅游资源丰富,是鲁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优势和重要增长点。应该加强历史文化名人的统筹规划,深度挖掘文化内涵,搞好旅游资源整合,实现区域内的合作共赢。
鲁南经济带规划建设中,旅游业以其关联性强、开放程度高等特点成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先行者,因此,区域旅游合作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谌杨杨(2011)认为鲁南经济带地域相连,区位优越,交通发达,红色旅游资源互补性强,发展潜力大。应统一认识,主动适应区域旅游合作和一体化发展趋势,解决其开发中的问题,建立协调机构,扩大宣传力度,完善配套设施,培养专业人才,树立品牌形象,推进鲁南经济带红色旅游合作的发展。
朱孔山(2008)指出鲁南地区地域相连、区位优越、交通发达,旅游资源丰富多样、特色互补,旅游业发展与区域合作基础好、潜力大,应统一认识,主动适应国内外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趋势,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旅游协调机构,编制鲁南经济带旅游总体规划,制订区域旅游合作的规则、制度和标准,强化旅游企业合作,打造出地域旅游精品。
赵林,韩增林等(2011)基于“点—轴系统”理论,在对旅游规划概念上的鲁南经济带进行修正的基础上,结合鲁南经济带旅游资源状况和旅游发展现状,提出形成圣人文化旅游板块、日照滨海旅游板块、湖滨红色休闲养生旅游板块、蒙山沂水红色逍遥游旅游板块、水浒休闲生态旅游板块六大各具特色的旅游板块。从而“点- 线-面”共同组成“双十字”开发模式的鲁南旅游长廊。
综述所述,随着国家及山东省对于文化产业的重视,对于文化资源产业化的研究已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是鉴于鲁南地区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实践起步较晚,因此与之相适应对于鲁南文化资源产业化的研究尚处在初期阶段。主要表现在:
文献数量相对较少,研究主题较散乱,各个学者从自身兴趣及专业角度对其进行研究。研究视角应更加多样化。
研究尚不具备规模化。对于鲁南文化资源的产业化研究多数还是停留在个案或某一文化元素方面的研究上,在产业化的理论研究方面较缺乏如鲁南文化资源产业化的路径、产业化机制分析、产业化动力及制约因素分析等。作为文化资源产业化首选途径的文化旅游开发研究有待加强。
研究方法上定性分析较多,定量研究方法应用较少。对于国内外的文化产业对比研究还没有。今后应引进国外文化资源产业化的案例及机制分析,以指导本地区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发展。
[1]刘清.山东民歌鲁南五大调繁盛的文化阐释[J].艺术百家,2012,(5).
[2]王世慧,张文文.鲁南五大调《满江红?四盼》之风格韵味[J].齐鲁艺苑,2012,(6).
[3]高冬琳.鲁南文化与当代枣庄作家群[D].2010,(6).
[4]尹涓.鲁南五大调音乐特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5]绪红霞. 鲁南五大调的演唱风格分析[J].艺术教育,2009,(12).
[6]马体亚.鲁南民间舞蹈文化的演变[J].科技信息,2008,(12).
[7]闫辉.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的保护与传承[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2,(6).
[8]杨楠.鲁南柳琴戏声腔系统及音乐多元化分析[D]. 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9,05.
[9]扈松松.渔灯秧歌的调查与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05.
[10]任辉.儒法治世思想的法理与道德哲学研究——兼论鲁南丧葬文化中的道德哲学[D].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9,(3).
[11]李游.婚嫁——古城传统文化的靓丽风景线[J].中华民居,2012,(3).
[12]贾继亮.从民间丧葬礼俗看传统文化在民间的传承和演变[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1,(4).
[13]梁家胜.鲁南婚俗吉祥物的功能、特征及演变[J].枣庄学院学报,2011,(6).
[14]彭洁敏.婚礼中礼物流动的人类学分析——以鲁南地区A 县为例[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8).
[15]何德亮.西公桥大汶口文化遗存之研究[J].华夏考古,2009,(9).
[16]陈鹏,武耕.试论苏北鲁南汉画像石呈集中分布的原因[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
[17]杨晓红,邵娟.鲁南乡村生活礼仪习俗用语考略[J].农业考古,2009,(12).
[18]向燕,尹凯.悠悠的运河水 浓浓的文化情[J].中华民居,2012,(2).
[19]张杰,乔兴亚.古运河遗产村落茅草屋内在价值的探析——基于鲁南台儿庄地区兴隆村茅草屋的调研[J].华中建筑,2008,(8).
[20]谌杨杨.鲁南经济带红色旅游合作发展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21]孔令顺.论孔子文化品牌的产业化开发[J].山东社会科学,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