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性改变模式在糖尿病患者行为改变中的应用

2013-11-19 02:15邱奉林万国琳
中国医学创新 2013年29期
关键词:阶段性阶段血糖

邱奉林 万国琳

糖尿病属于临床常见多发疾病之一,而且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其发病率逐年递增,虽然临床治疗措施疗效显著,但部分患者日常生活习惯不健康合理,从而合理控制血糖影响极大[1]。因此在采取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之后,还应该制定合理的护理与健康指导模式,以改善患者的日常行为,从而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2]。本文选取2010年9月-2012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140例,采取对照护理的方法来评价阶段性改变模式的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40例糖尿病患者,男75例,女65例,年龄33~72岁,平均(46.5±12.3)岁,病程2~11年,平均(3.5±2.1)年。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糖尿病临床诊断标准,且排除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精神疾病、意识障碍等疾病,事先告知所有患者本次探究的方法与目的,征得其同意后,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70例,其中对照组男37例,女33例,平均(44.6±11.5)岁,平均病程(2.9±2.1)年,观察组男33例,女37例,平均(47.6±12.5)岁,平均病程(3.3±1.9)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临床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在住院期间,予以相同的临床治疗,首先进行常规检查,对患者病情做出准确判断,然后予以血糖控制治疗,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最后采取有效的预见性措施来对并发症进行预防[3]。在进行基础治疗的同时,采取对照的临床护理与健康指导,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临床护理与健康指导,主要在患者接受治疗前和出院前,进行集中临床宣教,讲解如何在生活中合理控制血糖、如何建立有效的生活习惯等,并且在治疗过程中,加强基础护理、循证护理和人性化护理的内容。观察组患者,则予以阶段性改变模式进行临床护理与健康指导,首先结合患者的病情与患者进行沟通和讨论,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目标的内容主要包括饮食计划、锻炼计划、用药计划等;其次在出院后,患者需要根据此目标来改变以往的生活习惯,并由患者的家属进行监督,再者建立有效的随访调查体系,通过门诊随访或入室随访,来调查与评价患者该目标的实施情况;最后根据患者目标完成情况来制定下一阶段的行为改变策略,如果患者目标已经完成,则制定难度略高的新目标,如果患者目标尚未完成,则需要与患者沟通,分析未达标的原因,并适当降低目标难度,提高其可行性[4]。期间详细记录患者各项观察指标的改善情况,完善相关数据的记录工作。

观察评价方法:在完成对照研究后,将收集整理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主要记录患者对照教育后的行为改变率,以及评价患者血糖控制有效率,同时采取本院自制的调查问卷,评价患者对不同教育方式的满意度,并进行相关数据的比较工作[5]。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3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采取对照护理与健康指导后,两组患者远期生活质量均得到有效保障。观察组行为改变率、血糖控制率和对临床护理模式的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对照健康教育结果比较分析 %

3 讨论

糖尿病作为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因其多发性、长期性对患者的正常工作生活有严重的影响。而且在患病期间,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治疗与预防措施,就会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出现,进而对患者的身体健康质量产生威胁[6]。目前虽然临床治疗方法不断改进,所取得的临床疗效也得到众多患者的认可,但是仍然存在远期生活质量不高、血糖控制效率不佳的问题。相关资料显示,造成该类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患者的日常生活行为没有得到有效改变,也就是由于一些生活陋习导致了糖尿病的迁延不愈,因此如何提高糖尿病患者行为改变效率,成为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7]。本文通过选取在本院接受临床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对其采取对照健康教育,来对阶段性改变模式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估,探究结果显示,阶段性改变模式可以有效地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行为习惯,进而显著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远期生活质量。笔者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对本次探究进行如下总结。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在进行有效的临床治疗后,还需要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自我护理与防护,因此就需要患者改变日常生活行为,比如进行血糖监测、合理用药、坚持锻炼、建立膳食饮食、控制体重、根据自身病情改变胰岛素用量、控制情绪等,这些行为改变看似微不足道,但是会对患者血糖控制效率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产生极大的帮助,因此应该采取有效的健康教育措施来帮助患者提高行为改变效率[8]。本文中,观察组采取了阶段性改变模式,这种健康教育方式有效提高了患者行为改变率。笔者通过对观察组的教育探究资料进行深入分析,认为与传统的护理和健康指导相比较,该种教育模式具有简便性、高效性、针对性强的优点,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建立科学健康的日常生活习惯。

笔者通过分析本组探究资料,也对阶段性改变模式的临床应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在对观察组进行阶段性改变模式教育时,会出现6个阶段,而在每个阶段,所采取的健康教育策略是存在差异性的。第1个阶段是无意图期,该阶段所有患者都会认为自身以往的行为没有危害性,不需要进行改变,因而对行为改变持抵触心理,而护理和健康教育人员则需要通过加强糖尿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为患者提供相关资料,并通过实际例子来提醒患者,健康行为的重要意义;而第2个阶段是意图期,该阶段患者已经认识到自身行为的危害性,但是对是否改变行为存在质疑,体现出矛盾心理,此时就需要加大对患者的宣教力度,最好可以得到患者家属的帮助,以此来坚定患者进行行为改变的信心,并且主动参与到阶段性改变教育中来;第3个阶段是准备期,该阶段患者已经自愿接受行为改变,因此护理与健康教育人员则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现状,与患者一起制定行为改变的目标,在此阶段要注意目标的科学性与可行性,这样有助于提高患者进行行为改变的信心;第4个阶段是行动期,该阶段患者需要按照制定的目标来采取行动,并且患者家属与护理教育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监督,对患者做出的改变予以肯定和赞扬,以此提高患者进行行为改变的积极性;第5个阶段是维持期,多数患者在坚持一段时间后,会出现自满、懈怠的情况,因而在该阶段,应该予以患者客观性的评价,对患者提出公正准确的评价,并与患者进行交流,给予其鼓励与支持;第6个阶段是终点期,该阶段多数患者已经将行为改变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可以自主的进行健康行为的保持,护理与健康教育者则可以定期与患者进行沟通,以此予以患者源源不断的支持。而且结合本组探究资料也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对阶段性改变模式的满意度达到100%,由此可见该模式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1]楼青青,徐玉斓,杨丽黎.阶段性改变模式在糖尿病患者行为改变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5):420-421.

[2]聂洁萍.糖尿病患者行为改变对血糖控制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0,31(26):4550.

[3]牛海涛,郇冰冰.将行为改变策略纳入糖尿病足教育的实践[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3):1727-1728.

[4]刘秀丽,靳平.行为改变与糖尿病的关系[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103-104.

[5]徐玉斓,袁红娣,楼青青,等.以行为改变为目标的糖尿病管理项目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3):27-29.

[6]吴海燕.行为转变理论在改变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8):1225-1227.

[7]汪星,张建凤.行为改变理论在糖尿病教育中的应用现状[J].全科护理,2011,9(33):3091-3092.

[8]严翠香,吕瑜莲,曾小贞,等.阶段改变模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行为改变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8):13-15.

猜你喜欢
阶段性阶段血糖
细嚼慢咽,对减肥和控血糖有用么
一吃饺子血糖就飙升,怎么办?
居家监测血糖需要“4注意”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七月猪价或开启阶段性快速上涨
国际金价短期或延续阶段性回调
人生投资的阶段性
浅析风险投资阶段性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