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冲,彭禹铭,李 康
(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重庆 401121)
山地城市道路最大的特点就是纵坡较大,无非机动车道,这就导致居民出行方式中公共交通占据了很大比例,而道路平交口处是车辆交织、冲突点最多的地方,如何在平交口处有效的解决公交优先,同时减少其对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影响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流程主要包括四个基本步骤:交通分析阶段、交叉口设计阶段、标线布局设计阶段、标志布局设计阶段。
1.1 交通分析阶段
将交叉口分为两种类型:有实测或预测交通量交叉口;无交通量交叉口。对有流量数据的交叉口,应采用系统的定量分析,并通过方案比选,最终确定交叉口设计方案;对缺乏流量数据的新建交叉口,可根据规划及用地情况确定交叉口设计的初步思路。
1.2 交叉口设计阶段
包括平面交叉口设计基本参数确定、车道划分、路缘线设置、渠化岛设置、人行横道线及停车线设置、进(出)口道展宽段及渐变段设置、残疾人通道(三面坡)设置、公交停靠站设置等。
1.3 标线布局设计阶段
采用属于交通工程范畴的交通标线手段,有效规范和诱导交叉口车辆、非机动车及行人的运行轨迹。
1.4 标志布局设计阶段
采用属于交通工程范畴的交通标志手段,进一步有效的规范和诱导交叉口车辆、非机动车及行人的运行轨迹。
交叉口的基本类型,根据交叉道路的数量可分为三路交叉口、四路交叉口、多路交叉口,根据交叉口的型式可分为T型交叉口、十字型交叉口、畸形交叉口、环形交叉口。
2.1 三路交叉口
三路交叉口的几何特点(如图1所示):对水平方向道路两侧进口道进行右侧展宽,设置右转专用道。
图1 三路交叉口
2.2 四路交叉口
四路交叉口的几何特点(如图2所示):水平方向道路左右侧进口道右侧展宽,设置右转专用车道。
图2 四路交叉口
2.3 多路交叉口
多路交叉口的几何特点(如图3所示):在足够的距离内,将原六路交叉口中斜交进入的两条相交道路调整为仅与另外一条道路相交,形成一个新的独立四路交叉口,原六路交叉口调整为四路交叉口。
图3 多路交叉口
2.4 环形交叉口
环形交叉口的入口避让方式(如图4所示):进入环形交叉口的车辆避让,以赋予在环形道路上车辆以行驶优先权;所有入环车辆必须等待环形车流的一个间隙,可通过设置让行标志或实施信号控制来实现。入口车道交角:在环形交叉口入口处,通过适当的硬件设施设计,使入环车辆以合适的曲线轨迹进入交叉口。
图4 环形交叉口
新建和改建交叉口进口道展宽设计时,左转车道应向进口道左侧展宽设置,右转车道应向进口道右侧展宽设置,并保证进口道直行车道与前方出口道车道对准。
交叉口进口道车道数布设应根据进口道通行能力同路段通行能力相匹配的原则增加,新建交叉口进口道车道数,有交通流量数据时,应根据交通分析所确定的车道数来决定;无交通流量数据时,应按表1规定的值确定。
表1 交叉口进口道车道数
交叉口进口道车道宽度,可较路段上略窄。新建和改建交叉口,一条车道的最小宽度可取3.0m,最大不宜超过3.5m,左转车道可较直行和右转车道略窄,建议左转车道取3.0m,直行和右转车道取3.25m;对于改建交叉口用地受到限制的地方,一条车道最小宽度可取2.75m;车道宽度变化等级以0.25m为单位。
新建和改建交叉口进口道车道宽度确定,应充分考虑车型种类,大车率较高的情况下(如工业园区、物流基地等),应采用较大值。
交叉口附近设置公交停靠站应保证候车乘客的安全,方便乘客换乘、过街,降低对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影响,有利于公共汽(电)车安全停靠、顺利进出,根据公交线路走向、道路类别与所在交叉口交通状况,结合站点类别、规模与用地条件合理布设公交停靠站。
新建交叉口,公交停靠站必须布置在交叉口下游;改建交叉口,公交停靠站应布置在交叉口下游;当下游条件受严格限制时,可将直行或右转线路的公交停靠站设在交叉口的上游。
4.1 公交停靠站设置在交叉口上游
当公交停靠站设置在交叉口上游时其位置应按如下原则确定。
4.1.1 进口道右侧有展宽增加车道时,公交停靠站应设在右侧车道展宽段之后至少15m处,并将展宽车道加上公交站台长度后作一体化设计;
4.1.2 进口道右侧无展宽增加车道时,公交停靠站应设在右侧车道最大排队长度之后15~20m处。
4.2 公交停靠站设置在交叉口下游
当公交停靠站设置在交叉口下游时其位置应按如下原则确定:
a)出口道右侧有展宽增加车道时,公交停靠站站台应设在展宽段向前至少15m处,并将展宽车道加上公交站台长度后作一体化设计;
b)出口道右侧不展宽增加车道时,公交停靠站站台在干路上距对向车流进口道停车线距离不应小于50m,支路不应小于30m(如图5所示)。
图5 港弯式公交停靠站示意图
5.1 本文主要针对山地城市无非机动车的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有非机动车的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需进行特殊的考虑。
5.2 改建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受具体条件严格限制,个别标准达不到相应要求时,经技术经济分析,可做合理调整。
[1]CJJ 37—2012,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S].
[2]DBJ 50—064—2007,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S].
[3]朱耀兵.平面交叉口禁左交通组织研究[J].公路工程,2010,35(4):171-174.
[4]顾九春.平面交叉口左转交通组织革新设计的进展及启示[J].中外公路,2006,26(4):224-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