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广播剧的“微”发展

2013-11-16 05:05文‖宁
艺苑 2013年5期
关键词:广播剧听众广播

文‖宁 波

著名剧作家曹禺曾说:“广播剧是魅力女神,像诗、像梦,在声音世界中,使人享受一切美妙。”广播剧作为听觉艺术,具有诗歌的韵律美和诗意美、音乐的节奏美和抒情美、小说的想象美和形象美以及绘画艺术的意境美。总之,优秀的广播剧具有其他艺术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与美学价值。同时,广播剧的传播空间又无比的自由。尽管广播剧有着如此的艺术魅力,但由于其依赖的物质手段相当有限, 在文化体制改革以及网络电子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它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其曾经的风光不再,并且越来越被冷落,越来越萧条。广播剧要重振雄风,就要符合网络时代的发展,根据市场需求去考虑其艺术表现的方式和传播的途径。本文要探讨的就是,在移动网络时代,广播剧如何借助移动网络媒体,打造符合时代要求的“微广播剧”,以使其再度焕发青春,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移动互联网时代催生了广播剧家族的新成员——“微广播剧”

互联网时代发展至今,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微时代”——微博、微信、微访谈、微电影。“微”形式的特点是操作方便、时效快捷、互动性强、参与途径简单,这些特点使其尤其受到年轻人的青睐,并且由于它们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符合这个时代发展的脚步,顺其自然地成为了这个时代信息传播领域的一系列样式。而“微”形式的这些特点恰好也符合广播媒体所具有的特质,因此,“微广播剧”也就应运而生了。广播剧人力图把广播剧制作成为3-8分钟的短小精炼的微剧形式,这样,其内容可以随时更新,节目制作周期短,成本低,尤其适合当代年轻人在车载广播、手机等移动互联媒体上收听。

“微广播剧”这个概念,是浙江广电集团2011年在北京广播剧发展论坛上提出来的。2012年,浙江广电集团与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主办了首届“微广播剧”大赛。从首部参赛作品上传至微博开始,18天时间里,单部作品最高转发量达6434次,共计95部参赛作品平均每部的转发量达2137次,合计为20.3万次。这些数字足以表明,网络人群、手机用户是“微广播剧”的主要受众。

2013年举行的“微广播剧”大赛更是鼓励3-5分钟的作品,将“微广播剧”更加“微化”,其目的是为了开辟广播收听的新途径,让微剧能够更有效地与手机相结合,方便听众下载收听,让更多的年轻朋友和普通百姓成为广播剧的创作者、体验者和参与者,并最终成为忠实的收听者。这些活动对广播剧来说,带有重要的探索意义,定会带来广播剧革命性的变化。

二、“微广播剧”诞生的社会背景和技术条件

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广播剧的式微,有学者曾建议“探索广播剧小而精的日播剧,以系列剧为基础,把时下的新闻事件、社会热点、适时地融入到广播剧的创作中”,“缩短与听众的距离,并寻求广播剧及时播出的互动话题”。在这种情况下,短小而快节奏的微广播剧很显然是最好的选择。一集几分钟,听众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完整地欣赏一部广播剧。不用光盘、MP4,只需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就能下载一部3—5分钟的“微广播剧”,让人在等公交车、等餐排队的“碎片时间”里不再无聊、焦虑,充分“自娱”。由于“微广播剧”的制作方式、播出渠道、收听渠道都与目前移动互联时代的特点完美结合,其能赢得广大听众也就不足为奇了。

1.制作形式和剧本的创新

相对于传统广播剧的制作团队而言,“微广播剧”的制作团队并不都是专业的电台广播剧的制作人员,有很多是广播剧的爱好者。他们利用现代电子技术产品,利用电脑甚至手机进行录制,而互联网的普及也使广播剧演员无需集中录制,完全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沟通交流,然后将每个角色录制的部分通过网络传输,实现合成。这就大大减少了人力、物力以及时间成本,使得广播剧的制作简单化。同时,对于专业的广播剧制作人员而言,单集超过20分钟的广播剧基本上都难以做到每周进行更新,缺乏足够的更新必然会导致其被市场遗忘。而微型广播剧3-8分钟的时长,全原创的剧本,并且可以做到每天更新,因为对创作者而言,这并不会带来很大的工作压力,他们可以轻松应对。

与制作形式相关的一个重要创新,就是剧本的创新。传统广播剧大多改编自小说,而且主旋律题材的内容居多。同时,这类广播剧有着绝对完整的故事结构。如果听众想要收听一个完整的广播剧,必须选择从第一集开始收听。这与现代受众的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不相符合。现代人追求快速消费,比如开车时收听的不确定性,这要求广播剧短小精悍、故事情节相对完整。“微广播剧”的内容都可以独立成篇,无论从任何一集开始收听,都能够完整地理解当集的故事,其剧本也紧跟社会时势。现在的网络就是一个大的素材库,通过网络可以了解当下受众所关心的一些话题和热点,这样制作的广播剧也更受到关注。因此“微广播剧”的素材来源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同时,有些“微广播剧”还是边录边根据网友和听众的建议来调整广播剧的内容,根据观众的反馈及时调整剧本内容和演员表现,这就极大地加强了与听众的互动,真正做到了“听我想听的”。这都是传统广播剧无法做到的。

作为在网络和移动互联平台传播的广播剧,不断贴近网络受众的收听习惯是创作者必修的功课。剧本对白可以使用网络语言,并将一些网络流行语句融入到剧情当中。这种网络流行语言就如同与年轻受众的秘密暗语,可以向听众传达了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拉近广播剧与年轻听众的心理距离。

2.播出和收听渠道的创新

“微广播剧”是最早实现融合各种媒体传播的广播剧品种,它可以将不同介质的媒体融合在一起,力求使传播效果最大化。相对于传统广播剧的播出平台——电波,“微广播剧”拓展了播出的渠道,通过网联网、移动终端(车载广播、手机),特别是通过手机微博,把其上传至微博,听众可以随时收听,而且微博的推广效应是“蝴蝶效应”,如果有人转发,收听的人都是成倍的增长,转发的越多,效应越大。通过手机扫二维码就可以及时收听“微广播剧”,这在广播剧界是一个创举,同时,“微广播剧”也适合车载环境下的碎片化播出和收听,适合网络传播。这都使广播剧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与其他媒体比较,网络媒体作为播出平台的优势有:(1)全球性的传播范围。电视、报刊、广播等传统媒体,或多或少只能对某些区域产生影响。但一旦进入网络传播,所有网络能到达的地区都可以看到。(2)全天候的保存时间。相对于传统的媒体,互联网提供了巨大的存储空间供信息保存,一旦上传至网络,这些信息可以随时供人们点击查阅。(3)超强的交互性、沟通性强。不同于电视、电台的信息单向传播,互联网络媒体的最大优势还在于它的交互性——信息互动传播。受众可以将自己听到的感受及时地传递给制作者,制作者也可以根据受众的反应来调整。(4)成本低、效率高、最经济。相对于报刊、电台、电视台的制作成本, 网络由于节省了昂贵的制作费用,成本大大降低,其成本让很多个人都能承受。

三、“微广播剧”的发展趋势

1.“微广播剧”必须走向互动

如同网络歌曲一样,“微广播剧”的发展必须面向广大网友,不仅要制作网友喜闻乐见的作品,还要吸引广大网友进行创作、讨论,方便他们在网络上上传与下载。

2.“微广播剧”必须要学会自我推广

正因为互联网的便利性,网上的各种“微广播剧”纷繁复杂,作品质量也是良莠不齐。因此,一部优秀的“微广播剧”要学会自我推销,自我包装:(1)借助名人效应传播。可以邀请更多在网络,特别是微博上有影响的媒体人共同参与录制。微博的传播规律告诉我们,明星效应是推助一个作品传播的重要手段,甚至是最快的手段。(2)增加广播剧的图文形式。网络传播不同于传统的电台,音频文件的播放是点击者看到文字图片的相关内容后作出的二次反应,所以,音频文件吸引点击的一个关键还在于文字和图片。

3.创新经营方式,必须走面向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目前,我国广播剧的市场还是很有潜力的,因为城市中拥有汽车的人越来越多,广播是他们开车途中的首选媒体;用手机刷微博,更是老少皆宜的;另外,随着老龄化社会的逐步到来,广播的老年受众人数也呈上升趋势。

虽然“微广播剧”制作成本较低,但要发展,靠一味地输血肯定是不行的,必须面向市场进行经营,依靠社会力量,吸纳社会资金进行广播剧的生产。由此,要创新经营方式:(1)进行跨行业、跨媒体合作。如移动通信增值业务产生后,广播剧这一媒介产品也受到它们的重视,可以与其进行合作。(2)贴片广告。这是一种适用于网络广播剧的广告形式。如果受众增多,就能寻找合适的赞助商,在网络上播放前加上贴片广告,包括图片广告、音频广告、视频广告。(3)植入式广告。通过分析目前已经实现盈利的自制视频,我们发现它们几乎都是以植入广告为其广告模式。其表现形式多样,如可以通过剧情设置,将广告融入,播出植入式广告。(4)推出与广播剧相关的音像制品、网络音频,建立多种渠道的盈利模式。

总之,机会与挑战并存,网络在给予传统广播的收听方式以冲击的同时,也给广播剧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广播剧从业人员应该调整思路,充分挖掘从制作到播出的每一个环节中网络的可利用性,运用听众更加熟悉和喜欢的现代视听技术来做广播剧,根据他们的需求与兴趣提供精美的广播剧节目。只有这样,才能让处于“严冬”中的广播剧早日迎来新的春天。

[1]赵然.广播剧兴衰研究[D].黑龙江大学硕士论文,2010.

[2]张红彦.新时期广播剧发展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广播,2006(07).

[3]张梅莲.广播剧发展的前景初探[J].新闻爱好者,2011(15).

[4]唐亚娟.论广播剧的生命力与发展前景[J].中国广播,2012(11).

[5]张君昌.广播剧生存与发展路径——广播剧的生存与创新[J].新闻前哨,2012(03).

[6]石天冶.网络传播对文化发展的影响[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1(05).

[7]焦文.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的应对策略[J].新闻传播,2012(09).

[8]王曌.网络媒体发展前景研究[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07).

[9]黄顺铭.相互背景下的传统媒体与因特网生存逻辑[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1(02).

猜你喜欢
广播剧听众广播
广播剧的沉浸式传播分析
广播剧还有前途吗?
耳朵里的声音大戏:新中国广播剧风雨历程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2018中国广播剧年会在辽宁丹东召开
听众
周二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周二广播电视
周四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