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朴的生活体验
——读林德冠的组诗《永驻的春光》

2013-11-15 21:52郭志杰
福建文学 2013年10期
关键词:永春勾勒春光

□郭志杰

素朴的生活体验

——读林德冠的组诗《永驻的春光》

□郭志杰

对于生活,或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我们活着,就离不开生活,并以自身独有的方式构成生活。现代人与原始人相比,其生活形态发生极大的差异,原始人过的是原始的生活,也可以说是十分落后的生活;现代人除了过着日常生活之外,有条件以个我的方式介入生活、干预生活、感受生活、表达生活,比如以艺术的方式,诗的方式等等。

但诗的生活却是另一种生活,这种生活并不是以油盐酱醋茶为实体构成的。当然,这一生活的萌生,首先离不开所关照的存在与具体,但又不能困顿或深陷于其中,假如只框限于实在与俗常,就无法构成另一种生活,完成诗的根本性的转化。从某种角度上讲,诗是生活的再造,再造的生活孕育诗的胚胎,因为诗是精神的生活,诗适宜过精神的生活。

因而,对于诗来说:假如能过上正常的生活,就必须在生活前面冠上精神的字眼。当然,诗要真正过上纯粹的精神生活,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因而,这就需要诗人拥有丰富的思想积累,广阔的视野与丰富的想像力,同时,还要拥有旺盛的创造力。

就如同人离不开生活一样,诗也必须学会生活。学会生活的方式有多种,有的间接从书本上获得,有的直接从生活中采撷,林德冠的组诗《永驻的春光》就是直接从生活中体验与感受的结果,但他并不是按生活的原貌进行复原,复原的诗不是诗,复原得越逼真越彻底,离诗的形态将越发遥远。因为诗歌不是纪实性的报道,诗歌来自生活,但又必须高于生活。人说,山高人为峰,同样,也可以说山高诗为峰。因为诗应拥有精神的海拔。但诗高于生活,应体现在那里呢?我觉得这是个很复杂的课题,谁也很难轻易得出结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诗来自生活,但又不同于生活,否则,就没有必要过一种诗意的栖居的生活。

在这组诗中,尽管有些段落仍隶属场景式的勾勒,也就是说,这些勾勒仍忠实于生活的原貌,但这种勾勒仍是为之后的提升,留下铺垫。因而,在这组诗中,主观的意象更多于客观的物象,想象的色彩更浓于实在的色彩,情感的元素更多于“现场”的元素。但这并不影响其对生活的态度,因为忠实生活与再现生活并不是相互对峙的两极,诗歌感受生活是个人体验式的生活。在这组诗中,创作者毫不掩饰自身情感的流露,尽管这一流露显得有些直接,其表达方式仍遵循过往的那一种习惯,但对于他来说,对于经历的生活来说,其目的实则已经达到。

从生活出发,寻觅诗歌,寻觅生活中的诗歌,生活给我们提供创作的源头,但并不是生活的全部。谁也无法获得生活的全部。生活是一部百科全书,《永驻的春光》仅仅是其中的一行,这一行描绘了总体的永春(《永春永春》《这里也有蓬莱》),也描绘了细部的永春(《醉风亭吟》《桃溪啊》《多彩的晴窗》);当生活从《多彩的晴窗》穿透过去,我们看到了它的反光,或许,这一反光,就如同诗穿透生活所发生的一种必然的感应,这一感应并未游离于生活本身,但经由这多彩晴窗所映照出的一切,已经不同于固有的色调。光的多彩的粘贴,让生活有了一层诗意的妆容。或许就因为这一折射,我们才有所感应,有所冲动。

生活在继续,只要仍存有时空的概念,生活的继续就不曾中断,也就是说连接诗歌的这一纽带就不曾中断。

在连接诗歌的这一纽带上,在福建永春的这一经纬的交结点上,生活与诗歌站在了一起,站成《永驻的春光》这组诗,站成了素朴的生活的体验。

责任编辑 石华鹏

猜你喜欢
永春勾勒春光
勾勒立体的古都“脊梁”
春光
从太空俯瞰地球
春光美
永春雪山岩
刺绣:一针一线勾勒中国魅力
永春“逐火把”激情上演
用简单线条勾勒一个“王朝”
5种野菜的烹调方法
腰带勾勒最美线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