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视角:80后·网络·青春:兼以《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个案为例

2013-11-15 14:08傅明根
小说评论 2013年5期
关键词:亚文化莉莉网络文学

傅明根

80后一代因为从出生到成长一直处于一个不一样的时代:促成了他们的代际特质夹杂着网络与现实、幸福与孤独、自我与担当、时尚与消费等的交织。这些特质一方面使得80后的青春色彩更加的自我化,娱乐化、时尚化、个人化,乃至自私化,而颇具亚文化色彩。另一方面也促成了一种能够和80后成长历史一样有价值和意义的网络文学的出现。

一、网络:80后成长的时代语境

网络的出现之对于80后乃至中国当代文学的意义,在今天再回过头来审视,可以很理性的作出一种客观评价和分析。

一方面可以说网络造就了80后一代。我们可以用网络的80后与80后网络来诠释、界定80后。也正是网络使得80后的生活、事业、情感、爱情等诸多世界其实被分割为虚拟的网络世界和真实的现实世界。对于80后而言,虚拟的网络世界似乎比真实的现实世界更为真实、更为自由。如岩井俊二的《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的小说内容层面呈现了青春少年在虚拟与真实,现实与理想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万般纠结。网络成为他们最为安全,真实,安静、纯洁的领地与天空,正如那片一望无际的麦野;现实反而成为最不安全,最残酷的世界,在那里充斥着潘多拉盒子里释放出来的一切欲望和罪恶——欺压、斗殴,抢劫、死亡等。正如《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一位网名如是说:“对我来说,现实就是虚构的。”因为现实世界我们需要面对许多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人人都带着一套社会的面具、相互设防、相互算计。而“在这个匿名的世界里产生了一种和日常生活不同的人际关系”,我可以“假装常客、混进聊天室。利用‘satie’的身份,我可以随心所欲地说自己想说的话。只有在这里,我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只有在这里,我才是我自己”。

另一方面,80后也成就了网络文学。何为网络文学,顾名思义是依靠或者说借助于电子媒介(也就是电脑、手机、阅读器等。因其需要电子通讯网络的支持,一般也可概称为网络媒介。)这种载体写作、传播和阅读而产生的一种文学样式。“新媒介实际上就是电子(网络)媒介;新媒介文学也就是电子(网络)媒介文学,即互联网文学。”而较早使用这种网络电子媒介进行写作的正是一批80后出生的年青群体。

自从60后的蔡智恒,网络上的昵称是痞子蔡。于1998年在BBS发表第一部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在网络一炮走红后,网络写作与阅读成了一部分青年人感情宣泄和焦虑释放的一个很好的途径。不过这一时期他们的网上作品不被看作是文学作品,只是网文而已。而真正让网络写手,让网文浮出地表,登堂入室成为被主流文学大家族所认可的网络文学,还得归功于80后一群写手。正是象韩寒、郭敬明、春树等当时的一批80后出生的中学生因一次偶然的境遇——一一1997年《萌芽》联合几所大学共同举办了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正是《萌芽》新概念作文大赛使得80后成功走上文学的殿堂,使得时代选择了80后这代人作为新的文学样式——网络文学的代言者之一。也直接促成了一批最年轻的当代文学作家的诞生。

特别是博客写作在网上的流行,再加上手机短信等新电子媒介支持的文学写作和传播样式,使得中国文学的面貌和进程开始了一种新的嬗变。也使得主流文学不能不接受80后,就像不能不接受网络写作和网络文学一样。这其中一个“拐点”就是数十位“80后”的代表性作家由老一代老作家作为介绍人而引荐加入了象征中国最高权威的作家机构——中国作家协会。(也有人用妥协与收编来喻指80后作家群体的加入),

在本文看来,这种态势的出现显然还有另外一个因素,即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和岩井俊二的影响,尤其是岩井俊二的那本借助于网络创作出的小说《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岩井俊二的《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小说。正如岩井俊二在开篇所写:“这个网站就是一部小说”、小说完全采用了流行于网络的BBS体写作方式,全书由一段段网友留言构成,所有情节都蕴含在发帖跟帖之中,结构紧凑而新颖,彻底打破了传统小说章节式的叙述方式,令读者耳目一新。这正如“80后”代言人郭敬明之言:“我非常喜欢岩井俊二的风格,他文字的画面感很美,我之所以选择做他的书,恐怕是因为我们的文字风格有点像吧。”小说文体形式采用了网络语言“BBS体”构筑。这刚好契合了80后网民至少有两套语言/话语系统的某种生活状态。

二、青春:80后小说的亚文化主题

亚文化(subculture):又称集体文化或副文化,指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青年亚文化代表的是处于边缘地位的青少年群体的利益,它对成年人社会秩序往往采取一种颠覆的态度,所以,青年亚文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边缘性、颠覆性和批判性。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于美国“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就是被文化研究者们看作是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后现代“亚文化”。

从我国青少年成长小说的创作实践来看,青春无疑和成长密切相关,青春阶段的生命体验与情感经历虽然以各种命名和“文学”有着天然的联系。“80后”成长小说以书写青春成长主题而与50后、60后、70后青春成长主题同质,然而80后成长小说又因为所书写的青春个人化色彩,个体精神困境表白而异质于50后、60后、70后辈们,而使得80后成长小说所书写的青春主题带上了一种亚文化色彩。也就是说,与以往成长小说所表达的那种带有很浓厚群体一致性的青春性的时代主题,如革命青春主题、知识青春主题等不一样的是“80后”的成长小说“集中表达了青春期的叛逆、个性自我与孤独,集中放大了青春叙事与前辈青春经验表达的异质性。于是青春之维逐渐和时代政治、文化主流甚至与社会群体影像产生了疏离,从而更进一步还原到个体、生命与内心镜像的维度。”这应该归于一方面80后的成长小说以独特的不同于以往50后、60后、70后的青春主题,在于80后青春视角是正处于青春期的一帮少男少女的视角,写出了他们正处在青春期的一番冲动、叛逆、孤独、迷惘、苦涩、自我乃至自私的情感和心理现实;在于80后因为不能像父辈那样和兄弟姐妹一起生活,共享喜怒哀乐,一起打打闹闹,特别是在自我意识和自我同一性开始形成的青春期和青年期,所以从小他们就有一种独生子女时代特有的、与生俱来的孤独感;再加上80后恰好与日本的村上春树、岩井俊二等以书写关注少年成长的青春主题不期而遇。由此,人们甚至借用“迷惘的一代”“垮掉的一代”、“最自私的一代”、“网络暴民”等“头衔”冠名之。因为时代语境的原因之一而促成了80后创作群体初期创作的成长小说带有浓厚的青少年亚文化色彩,这种亚文化色彩具体渗透在诸如消费、叛逆、孤独、自娱自乐、时尚与游戏文化等层面。网络环境下青少年亚文化存在着一种与主流文化有偏离性差异价值观的生存方式,这种生存方式主要是通过诸如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恶搞和网络事件等表达方式实现的。80后亚文化不仅有《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网络恶搞现象,“超女”现象,“哈日族”、“哈韩族”,各类网络枪战、打斗游戏、周杰伦的MTV、韩国影视剧……也有80后写作现象:从韩寒对中学校园生活、考试制度充满叛逆和抗争色彩的《三重门》和《零下一度》;郭敬明充满玄幻和时尚色彩的《幻城》和《梦里花落知多少》,很真实的体验了一番让无数同龄人可以释放的郁闷青春、青涩情感;春树的《北京娃娃》冷冷的孤独的残酷青春色彩再到熊远帆《青春散场》这部“80后”青春小说所呈现的理想与现实的双重呓语

80后的青春因孤独、残酷、自我化,个人化,乃至自私化,而颇具亚文化色彩。不妨还是以《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的青春主题稍加分析。

《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是一部关于少年人的孤独和绝望的残酷青春故事。小说以论坛为演出场地、网络发帖交流诉说的方式,讲述了两名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因家庭、学校和社会多重的不幸而扭曲的成长状态和性格构成,并以两人为中心展开了一幅以“暴力、欺梅、忧郁、援交、沉迷虚拟世界”为主题的青春画卷,揭示了成长中的虚幻、迷茫和残酷以及抗争的一面。星野从一个可以说是德智体优等生,堕落为一个逼迫莲见盗窃、抢劫,强迫莲见诱拐久野,当众强暴久野之后威逼她从事援交的暴力分子的过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星野过早地接触暴力、名利的嫉妒、争夺和维护、犯罪和死亡等成人世界的残酷,可见星野的不幸却是这个扭曲的世界带来的。而莲见的不幸是家庭和星野带来的。小说几乎涉及了各种成长小说中不可规避的元素:缺失的亲情、背叛的友情、无法实现的或荒唐的爱情、校园暴力、抢劫偷窃和性交易以及死亡等来自现实的因素。

小说中我看到了在现实中的星野极尽暴力变态的欺负莲见,而在网络世界里,星野却化名为“青猫”与化名为Philia先生的莲见在论坛上成为知心好友。更颇具深刻讽刺的是即或是小说中虚设代表80后青春和精神象征体的莉莉周也因自身家庭生活并不幸,从小缺失父爱而自闭,而成为一个成长中遭遇坎坷的代名词,与残酷联系在一起即“她的生日和约愉·列农被杀的日子吻合”。由此我看到的《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青春不再是浪漫和美好的,更多的是表达青春期中诸如尴尬和封闭、孤独和伤痛等主题”。岩井俊二如是说。

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80后已经进入而立之年的今天看来,80后·网络·青春这三个关键词可以很清晰地梳理和概括出80后这一代的主要代际特质。例如,说到“80后”人们就会想起“叛逆”、“张扬”、“物质消费”,说到“垮掉的一代”就会想起“网络成瘾”、“辍学”、“早恋”、“青少年犯罪”、“婚前性行为”,而说到“啃老族”就会想起“社会化不足”、“独生子女能力缺失”,等等。对此,我们一方面要认识到事实上,这些现象仅仅是当代青少年中少数的极端负面行为,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地将其等同于整个青少年一代,等同于青少年的所有特质。另一方面更要看到“80后”亚文化的核心一—个性和创新,如今已经逐步体现在主流文化之中,成为对主流文化的补充。

总之,鉴于现阶段不断变化的教育教学环境,为了促使自身数学综合能力全面提升,作为高中生的我们也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持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学习策略创新活动,最终在实现高效学习的基础上益于自身数学综合素养全面养成。

虽然80后亚文化特质的产生离不开网络的出现,同时,我们更要看到网络的发展又为青少年亚文化的发展推波助澜,青少年亚文化生存方式正是通过新媒体的表达方式实现的,集中表现在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恶搞和网络事件等形式中深得青少年喜爱,也彰显了他们的青春期性格。比如岩井俊二关注“成长”的残酷的成长物语小说在春树的小说《北京娃娃》中有所复现,它所展示的“残酷青春”带给了读者以相当强烈的震撼。表现的正是岩井俊二的残酷青春主题:基本内容是:尚未成熟的身体,偏要表现出超前的成人行为,喝酒、泡吧、性行为、频繁更换男友、交另类的朋友……搭建自己具有“业文化”色彩的秘密社交圈子等等。当然,"80后”亚文化的影响和生命力有待时间的考验,有待于我们耐心的等待。

注释:

①傅明根:网络“80后”与“80后”网络,转引自《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年,第72-74页。

②吴俊:文学史的视角:新媒介·亚文化·80后,《文艺争鸣》2009年第9期,第91页。

③郭艳:"80后”青春文学与当下中国的青年写作,《天涯》2011年第6期,第195页。

④推出《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电影手册》与岩井俊二旧作捆绑发售,郭敬明为了偶像甘当配角http://ent.sina.com.cn《上海青年报》2006年11月22日09:35。

⑤http://www.baike.com/wiki/%E4%BA%9A%E6%96%87%E5%8C%962013-04-06

⑥郭艳:"80后”青春文学与当下中国的青年写作,《天涯》2011年第6期,第195页。

⑦傅明根:理想与现实的双重呓语——评《青春散场——80后的青春自白和忏悔录》,《小说评论》,2010年第6期。第94-96页。

⑧郭尧:美与暴力交织的青春残酷物语—《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成长主题的解读。《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9期,第167-168页。

⑨刘承飞:岩井俊二作品中的青春主题,《中国研究生》2009年第8期,第60页。

⑩田锢,宋雁慈:妥协与收编:青少年亚文化的终结方式?—以中国“80后”亚文化为例,《思想理论教育》2012年第20期,第38页。

⑪张清华:“残酷青春”之后是什么?— —由春树感受“80后”写作,《南方文坛》 2007年第4期,第31页。

猜你喜欢
亚文化莉莉网络文学
调查
我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困境与突破
Southern_Weekly_1920_2020_12_10_p36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中国网络文学闯荡海外江湖
不倒自行车
主持人语
Look from the Anglo—American jury system of jury system in our country
把脉“腐败亚文化”
亚文化,在商业围城中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