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乱弹东、西两路的分布和异同

2013-11-15 11:19
小说评论 2013年1期
关键词:白脸东路西路

刘 娜

乱弹在河北省的分布主要在邢台和石家庄两地区。乱弹当时不分东、西路,原是一个剧种,剧目、代表性角色分类基本相同,唱腔、表演、曲牌、板式也一样。因流布地域不同、唱腔有些区别,故有东、西路之分。国家二级编剧、出身乱弹世家、东西路乱弹均精通的李双旭先生印证:“东、西两路乱弹早期的工尺谱都是一样的,因地域、口音差异,演员的演唱习惯和个人风格的不同,后来所逐步演变成为东路和西路两个流派。”东、西路以威县为分野,东路分布在威县东南境的一些村镇和与山东毗邻的清河、临西以及山东省临清周围各县;西路分布在威县西北部和广宗、巨鹿、任县、隆尧、赞皇、藁城、元氏一带。石家庄地区的民间艺人习惯把乱弹按地域称为“南府乱弹”和“北府乱弹”。“北府乱弹”指真定府(今河北正定)一带的乱弹(西路);包括今天石家庄市的赞皇、藁城、元氏、高邑、赵县、栾城、晋县、正定、无极等县。“南府乱弹”指流行于“大顺广道”所辖三府一带的乱弹,实际上包括了东、西两路乱弹。山东临清一带的乱弹纯为东路乱弹。下面就东、西两路乱弹的特点及异同分析。

东西两路都是以“乱弹”作为剧种名称,实际上在近百年的历史过程中,它们已衍变为同一名称的两个“剧种”,即使是本县或邻村的东西两路的班社,也难以同台演唱,而同路的乱弹,许多艺人都能跨地区搭班,山东堂邑的戚振甲(外号庙二)都和威县的东路乱弹人同台演出。东、西两路乱弹的板式都是以“二鼓头”和“慢板”(东路叫慢乱弹)流水板、一鼓头等乱弹腔为主。但西路乱弹在民国年间仍保持着“诸腔杂陈”的特点,除乱弹的板腔体唱腔外,还演唱昆腔、扬州词、高腔、罗罗、唢呐、二黄和俗曲、小调等。东路乱弹不唱昆腔、高腔和唢呐二黄,但唱罗罗、扬州乱弹和小调。戏中所用的昆腔曲牌也比西路少。

两路乱弹都是以板腔体为唱词均为上下句结构,以七字句和十字句为基本句式。西路乱弹有一些昆腔戏,老艺人说,“不能伴奏昆腔戏的不算把式。”西路剧目中也有用词牌接上下句结构的唱腔,如《李翠莲上吊》一剧中用“皂罗袍”接二鼓头。

东、西两路的传统文场伴奏乐器都是唢呐、笛子和笙。乱弹唢呐,其孔为平孔,吹奏用软唢,音乐用纯律。乱弹笛子用七孔笛,七孔笛比六孔笛低一个大二度,即低音区增加一个do。乱弹用的笛子比梆笛粗,比曲笛细,兼用两种笛子技巧,声音浑厚,别有风味。笙为纯律笙,不同于一般传统笙(依五度相生律点成)和十二平均律笙。四十年代,临西东路乱弹赵福堂(外号赵二麻子)制低音笙(俗称大笙)始用于乱弹乐队。

东、西乱弹男女腔均为本音咬字,假嗓拖腔,东、西两路生角唱腔差别不大;旦脚唱腔西路翻高八度时发出“呕”音,俗称带“吼”;东路不带“吼”。东路女腔原与男腔旋律上大同小异,但臧文秀(小红)的女腔独辟新径,自成一家,深为行家和观众所称道。

东、西两路的区别,老艺人们说:“西路调低,东路调高。剧目,西路受昆、高的影响,武戏多;东路受梆子、京剧的影响。武功,东路没西路高。西路吸收了武术的一些东西,如演《金钱豹》,是真枪真刀,大打出手,非常惊险;东路没这些。男女角的唱东路不分,西路旦角分阴阳。东路旦角唱‘工车上’多,西路旦角唱‘五六凡’音阶,比东路高一度。西路板多,东路少。散板西路快,东路慢。东路有花腔,比西路优美。表演,西路保留了原风格,重唱不重做;东路接受了梆子、京剧等剧种的影响,注意做戏,比较细致。音乐,西路以大笛为主,东路以小笛为主。辙口有分别,东路分‘跳’(双向韵)、‘跃’(一句一跃)、‘顺’(合辙押韵的)、插花辙(跳辙),西路不分这些。西路是‘乙’字调,落音时带‘呕’。”1915年前后,王长发、孟宪坤为丰富和美化生、旦角的唱腔,创造了“三咳咳”花腔,“二股头”不断音了,改进了起落板,使之比以前更优美。对文场唱腔等不合理的进行了删除,如“呕”;1946年添了大笙(亦叫嗡笙,1939年由临清张金堂制造),1955年添的嗡子、大胡琴,1956年又添了秦琴、木鱼。为听清唱词,实行了“清板”。并不断扩充剧目,1954年后又排练了十几个新节目。总之,两路越发展越各具特色,东路较之西路更富活力,更具有革新精神。西路实际上也在不断改进发展。西路的乐器,过去是笙、唢呐为主,从李东海戏班起,为配合小生、小旦的唱,开始用笛。解放后又加了梆子、胡琴、嗡子和南堂鼓,锣鼓吸收了京剧、梆子的东西。同时,东、西两路还互相学习,1935年左右,东路邀西路乱弹艺人魁东、福深传授《铁公鸡》《塔子沟》《界牌关》,有了“红把子戏”。

两路乱弹脚色行当体制大同小异,都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又根据不同情况分为若干小行,乱弹原有末行,后归到生行和净行。至今流传于石家庄地区的西路乱弹仍有生和外末之分。威县乱弹班中习惯把净行中的白脸称为“白脸末”。

东、西两路剧目大同小异。就目前掌握的资料情况看,西路剧目较东路丰富,东路乱弹老艺人说过,“乱弹戏码东路有的西路大部分都有”。临西老艺人赵福成能口传剧本108出,威县老艺人孟宪坤、尹长刚曾于1953年在省会保定口传传统剧本90余出,王书梅等向山东省戏研室口授剧本57个。西路乱弹剧目约有二百出。清代东路没有用昆腔、吹腔演唱的武戏,民国初年,西路艺人向东路传授了武戏《塔子沟》、《铁公鸡》、《金钱豹》、《清风案》、《打邱县》等。东路乱弹常演的独有剧目有《五雷阵》、《抄柴府》、《汴梁图》、《吴彦能打刀》、《表五门》、《药壶记》、《打城隍》、《杀狗》、《朝金顶》、《花子拾金》、《烟鬼叹》、《三怕》、《秦香莲》、《九龙杯》、《七星庙》等。

民国初年至一九三六年的二十来年间,是河北乱弹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冀南、鲁西北、予北、晋东南的广大地区活动着许多乱弹班社。有些班社常年演出不散班,并出现了不少技艺高超的名演员。这一时期的重要乱弹科班为东路:[凤义班]掌班:宋长岭(工白脸末),主演:王常发(艺名大王四)工须生、戚振甲(山东堂邑辛集人,工奸白脸、外号庙二、工奸白脸)、乐师:解少堂。

[显顺台](习称孟家班)掌班:孟宪坤(工老生)主演:孟宪东(艺名大眼明、工须生)、吴青山(艺名吴六,工青衣、刀马、武生)主笛:孟昭生、司鼓:孟宪朝。

[黄全庄班]掌班:李九娥(习称李二掌班,工须生)、主演:庄万春(外号老胖,工青衣)、张玉山(工花脸)、王广福(工青衣)。

[冠县乱弹班]掌班:盛利、主演:陈凤岭(工须生)、岳发云(工奸白脸)

[高村乱弹班]掌班:马老俊(工老生),主演:马老艾(工白脸末)、付冀春(工胡子生)、麻义群(工奸白脸)

西路:

[民生剧团]掌班:李东海(工须生、武生)、主演:二和尚(本名豆新起,须生)、薄庆林(艺名大鼻子眼,工老生、须生)、张福申(工武生)

[郭桥班]掌班:吴发戌,主演:吴发甲(工青衣)、张福奎(工花脸)、二和尚(工须生)、司鼓:豆老亮(艺名明灯)、吴书堂。

[南大章班]掌班:周老太(胡子生)、主演:奎子(工花脸、胡子生、武生)。

[花窝班]掌班:张文玺、主演:王其昌、吴洪振、(工青衣)、恒兰(工丑)、鼓师:奎子。

[广宗冶村乱弹班](四十年代改名和平剧团)掌班:王其昌(工白脸)、主演:史成湘、(须生、张文章(武生)、李大四(彩旦)、司鼓:孙朝栋。

民国六年(1915)孟宪坤在威县孟官庄办的东路乱弹科班。一九二一年,李九娥在清河黄全庄办的东路乱弹科班。一九二二年,王计存在威县高公庄办的西路乱弹科班。一九二五年,张青锋在山东冠县野马庄办的东路乱弹“凤义科班”。

注释:

①潘忠禄、宋锋.乱弹音乐,[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0.

②李金鹏.威县文史概览,[M]北京:中国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③李金鹏.洺阳旧事》[M]北京:中国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④李汉飞.中国戏曲剧中手册[M]北京:中国戏曲出版社 ,1987.

⑤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M] 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

⑥威县志.编辑委员会.威县志中国方志出版[M]1998.

⑦马石民齐可新河北乱弹简史.[A]见中国戏剧协会河北分会.河北戏曲资料汇编[C].1985.

⑧李赵璧纪根垠.山东地方戏曲剧种史料汇编.[A].见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编辑部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山东卷 .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85.

⑨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编辑部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河北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85.

⑩中国戏曲志·河北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河北卷[C].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3.

[11] 河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河北文史集萃[C].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白脸东路西路
罕乌拉西路
手罢工啦
不受欢迎的白脸
北京东路的歌谣
教师作品选登
广州市荔湾区环市西路小学作品集
猫头鹰变形记
高情致远话“白脸”
“大白脸”
乐亭大鼓“东路”、“西路”之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