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生力
一样的楹联,不一样的书法; 一样的书法,不一样的楹联。 这是中国楹联书法不竭的源泉和动力,激励两大艺术在珠联璧合中相得益彰,和谐发展。
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楹联是中国文化的国粹,二者之间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相互作用,产生出中国楹联书法这一形式的艺术奇葩,不断促进着中国文化的进步,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笔者从书法与楹联历史的碰撞、今天的结合和未来的走势进行肤浅的论述,以求方家的法正,旨在促进楹联书法艺术的繁荣昌盛。
书法的产生已有三千多年历史。 汉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据一九七二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用C14 测定西安半坡遗址发现的汉字,距今已有六千年左右的时间。 作为世界上表意和标音两种文字之一的中国汉字, 则属于表意文字,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六书』是汉字的造字之本, 为中国书法的产生、发展和繁荣提供了形质基础,正像钟明善老先生在《中国书法简史》中概括的: 『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种形体逐渐形成。 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惟一可以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 』许多学者把中国书法起点断定在甲骨文,因为它具备了用笔、结字、章法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一八九九年发现殷商刻字在龟骨、兽骨和人骨上记载占卜、 祭祀等等活动的文字,是巫史记录从公元前一千三百年殷王盘庚迁殷到公元前二百七十三年间帝辛被灭之间王室的档案材料。 这样算来,中国书法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楹联则晚于书法, 当在两千多年前。据梁章钜在《楹联丛话》中开宗明义指出,楹联始于桃符, 五代后蜀主孟昶(九一九︱九六五年)『余庆』『长春』一联最古:
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真正题于门联的则数谭嗣同于《石菊影庐笔记· 学编七十四》谈到的南朝梁著名文学家刘考淖(四八一- 五三九)兄妹的两联:
闭门罢庆节;
高卜谢公卿。
落花扫仍合;
丛兰摘复生。
能够参与楹联书法的多为书法家所为,据传,王羲之有一年春节恰逢乔迁新居,连书两副对联却被人悄悄揭去,除夕之夜在夫人的一再催促下,他方拿起笔书写了一副联『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并在联的下方留下长长的空白。 人们看到此联不太吉利,也无人敢揭,谁也不愿大过年的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呢。 初一凌晨,在别人不经意时他又在上下联下面各续三个字,即『今朝至』和『昨夜行』,使全联成为『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一时被传为佳话。 让人能够看到最早楹联书法,则是洪丕谟、蒋频撰录在《古今百家名联墨迹欣赏》上的陈抟书写的『开张天岸马; 奇逸人中龙』。 此联曾为康有为收藏过,后流落海外。 从康有为书写的此联来看,既有陈抟的峭拔,又有他自己柔中带刚的风范,可谓青出于蓝胜于蓝。
楹联雏于魏晋,成于隋唐,鼎于宋元,盛于晚清。 流传至今形成了字句对等、词性一致、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应、语意相关的楹联格律。 于宋代开始把对联书写在楹柱、门楣上以来,明清楹联书法则成为书法的一个门类。 书法家从书信、手扎、题画等小品上,向梁柱上、门楣上榜书发展,此间的城门、宫门、庙宇、楼阁的廊柱上张贴悬挂历朝历代书法家、楹联家书写的楹联。 朱元璋既是开明始祖,又是楹联高手,除夕传旨,公卿世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幅,以示庆贺,为此,还微服检查民间是否张贴对联,至此春节张贴对联的风俗延续至今。 文人墨客、僧人等找到一方创造书法的形式。 徐谓的
水夕苍蚊残夏扇;
河间红树早秋梨。
不仅时间对时间、物象对物象,工稳贴切,而且书法艺术上的造诣与对联内容珠联璧合,联中字的姿态转左侧右,各各不一,用笔撇捺彼此呼应,出锋藏锋互为映衬,行气贯注,一泻千里。
天然和尚的
浅深绿树藏茆屋;
开落红花荫草篱。
气势磅礴,一气呵成,有不繁斫削、天然裁成之妙。
从青楼柳如是
日毂行天沦左界;
地机激水卷东溟。
我们可以感觉到她的书法深得褚遂良、虞世南法度,又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尤其在结体布局上,充分利用楹联宽博的形式大胆落墨,大有雅秀奇致,超群绝伦之感。
『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内容和形式是统一体的两个方面,二者彼此内在地不可分离地联结着。 形式总是某种具体事物的形式; 内容之为内容则是因为它包括着相应的形式。 』书法是楹联的形式,楹联则是书法的的内容,二者彼此相互关联完美结合,才构成楹联书法。
展厅效应,需要楹联书法作品。 从近年来书展看, 各种书体都适合楹联创作,楹联作品已在各种展厅长幅制之中大放光彩。或四五言的楷书,或七八言的行草,强烈地烘托了展厅效应,吸引着观赏者的眼球。可以说,现在哪一个书展,没有楹联作品,就不成为书展,没有楹联作品,书展就缺少了一种慑人心魄的力量。 因此,书法家倾注大量的精力于楹联书法的临摹和创作之中, 促进了楹联书法的繁荣昌盛。
楹联比赛,助推了楹联书法热潮。 中国书协注重各种书体的创作、书法形式的创新,以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楹联书法比赛已举办过六届,楹联书法古已有之,今当传之,英雄所见略同,书协有提倡,社会有需求,书者定当效法。 各种出版社也纷纷收集整理古今留存下来的楹联墨迹,供人临摹观赏,还有将古代名家的经典碑帖通过电脑整理集字成联,印刷出版,帮助预赛者速成。 诸多书法爱好者一日数纸,十月一联。 虽有独木桥上落水的,但也有不乏斩关夺隘的勇者胜的。 书法是『临摹- 创作- 再临摩- 再创作』的循序渐进过程,只要付出了,揣摩了,定能功成名就,提高楹联书法水平。
书法送春活动,激起了楹联书法热。各级书协组织每逢春节来临, 组织开展进乡入村送春活动, 是书法与楹联完美结合的又一形式, 给春联民俗形成赋予了新的内涵, 激发了书法家自觉投身于社会的实践之中。他们甘于奉献,乐于助人,进一步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受到广大人民热烈欢迎和拥护,同时渲染了民族文化的气氛,营造了青少年热爱中国书法,『学习中国字, 甘做中国人』。
书家的字外功要求, 提高了书家楹联书法创作水平。联书一家,书法自古与文人联系在一起的,楹联也离不开文人的创作。历史上的学者书联双璧举不胜举, 如郑板桥的
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异标新二月花。
当代革命家毛泽东的祭母楹联
春风南岸留晖远;
秋雨韶山洒泪多。
鲁迅先生的赠郁达夫楹联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楹联同他们的书法一样气势宏大,联如其人、字如其人。 在中国当代书法领域,启功、沙孟海、沈鹏等一些书法大家都是自己创作楹联佳句做到联书俱佳的书法家,现在许多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注重字外功的培养和学习,积极创作适应时代进步、适应社会发展、适合人们需求的楹联。我手书我联,事半能功倍,创作就会更上一层楼。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样,楹联也是中国的独特文化,二者犹如不倒长城、 不息黄河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一样,组成了中国文化的瑰宝,在当今以至未来和谐发展,为人类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楹联书法是书法、 楹联两大姊妹艺术相荣共生的结果,彼此不得分离,不规则的两句话不是楹联,没有书写楹联的内容,也不是楹联书法。随着中国国学的再度兴起,楹联创作日益繁盛,使楹联书法创作锦上添花。
书法与楹联的未来走势
——营造社会文化氛围
楹联以其文学性、 民族性和实用性等特点,不仅适合于婚丧嫁娶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适合山水、园林、祠庙、道观等建筑物,还适合各种时令佳节。经济发展最终依靠文化的提升, 打造文化旅游城市是时下的热门, 各种古建筑都要有一副副对联相衬托,使之古色古香,更具看点卖点。西安很多城门还进行了征联, 将获奖的对联聘请名家书写在城门上。 山西大同打造文化旅游城, 要求各临街各单位门上都要书写对联,现在不仅在最古老的伏羲太昊陵有名人书写的对联, 就是各地兴起的新景点也纷纷精雕细刻由名家撰联、 名家书写的楹联书法,装点门面,招揽顾客。
——丰富人们精神生活
中国古代民居老远看大门有一副大大对联,进去抬头廊檐梁柱上有楹联悬挂在两侧,进去堂屋,香桌后面的墙上一副国画,两侧有一副对联映衬着华屋生辉。今人们居住楼房较多, 现代元素并不拒绝传统的中国楹联书法对家室的装饰作用, 有的装
裱,有的细雕,悬挂在客厅显要的位置,使主人家顿生文化气息。
——在社会进步中和谐发展
楹联渗透于社会各种活动中, 促进着社会的进步,以楹联为内容的楹联书法,更受国人厚爱, 中国书协各级组织重视楹联书写形式, 从书法的层面促进了两大艺术的和谐发展。中国楹联学会各级组织,有书法艺术委员会, 把优秀文化楹联付诸于优秀艺术的书法, 同样促进了两大艺术的和谐发展。
楹联书法, 既然是各种形式书法的一种,创作起来也有其相应的规律。 首先,按适用范围, 考虑字的多少, 选用相应的大字、中字或小字。 社会上应用范围较普遍的亭台楼阁上的楹联、婚丧嫁娶用的楹联,均可在五字以上二十字以下之间,字数较少的楹联,一般采用大字甚至榜书。 还有根据展览、收藏和厅堂布置的需要,几百字、上千字的楹联创作也是常事,那就宜书写小字或中字了。 其次,根据楹联不同内容,使用地方,考虑书写何种书体。 楹联书法创作应根据不同情况,选用相应的楹联内容和书体与之相协调。 庄重的场合宜用楷、隶、魏碑,喜庆的场合诸体皆宜,一般性的大众场合不宜草书、篆书、甲骨文。 尤其幼儿园、中小学校更不得书写让人难认的书体。第三,一般一副楹联只使用一种书体,但个别也不例外。 也有篆隶行诸体糅合在一起的,但必须在非常娴熟的基础上。第四,楹联创作,两行字看似简单,但能创作一副很好的作品并不容易。 既要有功底深厚的书法创作能力,还要有楹联基本知识。 它不同于一个单独的条幅创作,而要兼顾一副楹联两个条幅,不仅上下联单独要上下呼应、天地留空一致,而且要彼此相互呼应; 本身要有一定的章法,而连上下联也要统一在一副作品里。 既独立成章,放在一起又仍是一副完整的作品。 比如,楹联中玻璃对是把这种对联书写在质地透明的平板玻璃上面,造成一种字字笔画表里如一、正反相同的效果,让人无论从哪面看都可以毫不费事地识读出来, 因而称作『玻璃联』, 多以篆书形式表现出来。 在创作玻璃对时,就要尊重篆书要求来书写,楷书、隶书难以为之,行书、草书更不用说能够保证它的左右对称, 正反两面观看一样了。 因此,对于有特殊要求作玻璃对时,就要充分考虑这一特定因素, 用以特殊的字体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