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体学研究

2013-11-14 08:56栏目主持人吴承学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10期
关键词:文体学墨子史记

栏目主持人:吴承学

主持人语

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重要差异,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不同文体体系的差异。中国文学其实是“文章”体系,是基于礼乐制度、政治制度与实用性基础之上形成与发展起来的,迥异于西方式的“纯文学”体系。自西学东渐以来,中国传统的“文章学”系统完全为西学的纯“文学”系统所代替。这固然有其积极意义,但同时带来传统断裂的严重后果。中国文体学研究是对中国本土文学理论传统的回归,也是对古代文学本体的回归。强调中国文体学是要回到中国“文章学”来发现中国文学自己的历史,尽可能消解自新文化运动以来以西方文学分类法套用中国传统文学所造成的流弊。强调对古代文学本体的回归,就是要突出中国文学特有的语言形式与审美形式的特点,从中国文学固有的“文体”角度切入来研究中国文学。新世纪以来,中国文体学已从边缘走向中心,成为热门的学术领域。但另一方面,当某一学问成为热门,它的流弊也就逐渐显露出来。在文体研究上,出现大量为了“填补空白”的琐碎与生僻的“创新”。文体学研究如何拓展局面?这是值得学术界思考的。

本栏目发表三篇论文,其研究的文体、问题与所属时代各不相同,相同之处则在于力图拓展传统文体学的研究空间。它们不是把文体作为一种孤立的研究,而是以融通的眼光把研究对象放在学术史的网状结构之中,对象虽小,亦通于大矣。

文体的名称、起源及流变,一直是古今文体学关注的对象。《〈墨子〉“说”体与先秦小说》一文使用“说”体这一概念来指称战国诸子散文中用来论辩的各种故事。这些故事或称之“寓言”,或称之“小说”,但都不具备很好的涵盖性。用“说”体一词,既考虑到了战国时人的习惯用法,也能涵盖寓言、小说、历史典故、传闻轶事等所有用来论辩的叙述性材料,这是个有意义的尝试。一般探讨“小说”这一名称起源时,多谈到《庄子》“饰小说以干县令”一语,本文溯源《墨子》,并通过对《墨子》“说”体故事的分析,展现先秦小说特别是志怪和轶事小说在《墨子》中的存在和发展状态,把溯源先秦小说的目光投向诸子散文,对研究先秦小说家及其作品颇有启发意义。《孟子荀卿列传》是《史记》中篇幅短小、写法独特的一篇传记,从以往的《史记》评论来看,宋代真德秀尚能看出其为“传之变例”,而到了明、清时期,文论家则多就此传论此传,未能很好地将文体学观念与具体的文学批评结合起来。《〈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文体、书法疑义研究》从《史记》传体文的常例和变体研究入手,论证此传主旨并非传统评论中所常谈的记载以孟、荀为中心的孔学传人,而是综录以孟、荀为代表的战国晚期著书者,并对该传中相关的邹衍的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叙事诗体与说唱体之比较》一文,以《秋胡行》诗与《秋胡变文》为例,对不同文体表现同一题材的现象作了比照分析。前者是诉诸读者视觉的案头阅读文本,韵文的性质与篇幅的限制,使得它不以情节设置与人物刻画为核心,寓抒情、议论于叙述之中,叙述视角灵活多样,心理描写细腻。后者是诉诸观众听觉的韵散相间的艺术,长短不拘的散说形式,为其叙述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刻画人物形象,提供了广阔的艺术空间。但其叙述视角始终局限于一个全知者的第三人称,心理描写也被淡化。这就从一个新颖的视角,对叙事诗与说唱两种文体在表现上各自的宽度与限度进行有益的探索。

猜你喜欢
文体学墨子史记
文体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研究
墨子破云梯
叙事学与文体学双重视域下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重构
叙事学与文体学双重视域下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重构
漫画史记
墨子训徒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墨子教诲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