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春雷
(北京师范大学 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北京 100875)
元明两代是骈文创作的衰落期,这似乎是历来学人的共识。清人孙梅的名作《四六丛话》历数元代骈文作者,只标举出阎复、姚燧、王恽、袁桷、虞集、刘壎六家。其中,由前五人的排序可以知道,这个榜单是按照生活时间先后为依据拟定的。第六人刘壎(1240-1319),字起潜,号水云村(或作水村、水云村人),学者称水村先生,南丰(今属江西)人,系宋末元初著名的学者、诗人、评论家。孙梅将身为宋遗民的刘壎放在殿末的位置,可见其对刘壎身世背景的陌生。以这样的认知状况来评判一代文学的优劣,颇给人以轻忽草率的印象。事实上,有元一代的骈文,虽算不上繁荣,却也有相当的价值,远非这六个人就可以一笔概括。当然,孙梅将刘壎列为元代骈文的代表作家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在元代,刘壎的骈文创作和骈文批评观念,均占有一定的地位,足以秀出而名世。其关于骈文的议论集中在氏著杂录体笔记《隐居通议》卷21至卷23。下文即依据刘壎相关论述分析评价其骈文思想。
四库馆臣在《四库全书总目》中评价刘壎“才力雄放,尤长于四六。”“隶事铸词,亦复颇见精采。”对刘壎的骈文创作给予了较高的肯定。在《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中则进一步评价道:“然壎之所长,在以散体为四六;壎所短,即在以四六为散体,故其杂文不古不今,转成伪体。”四库馆臣认为刘壎的长处在于借鉴散文写作的手法来创作骈文,其短处则在于为之过甚,使骈文与散文的界限流于模糊,遂使骈文失去了自身特有的美感。这一评价虽然过苛,但大致属于有见地的行家评语。“以散体为四六”,确实是刘壎骈文创作的特色和追求。这从他在《隐居通议》中夫子自道式的描述中便可以看出来。《隐居通议》卷二十二骈俪二“拾遗”云:
次山览之(刘壎代赵次山所作通丁圭叟启),嘉叹曰:“此乃以散文为四六者,正是片段议论,非若世俗抽黄对白而血脉不贯者也。”呜呼!知我如此,可谓具眼矣。
“以散文为四六”是作文的手法和技巧,“片段议论”指作文的比例和内容,刘壎认为这两者是骈文创作的神髓所在。世俗创作只注重对偶的生硬工契,才导致了藻丽堆砌,“血脉不贯”的文弊。赵必岊只眼独具地体悟到了刘壎骈文蕴藏着的文法追求和内涵,难怪会引来刘壎的赞叹。
“以散文为四六”这一主张并非肇始于刘壎。一般认为,欧阳修是这种文法的开创者。陈师道曾说过:“欧阳少师始以文体为对属。”陈善亦云:“以文体为诗,自退之始;以文体为四六,自欧公始。”刘壎本人并没有在“骈俪”篇中提到欧阳修的骈文创作或其对自己的影响。在“骈俪”门开篇的“总论”中,刘壎提及宋初讲究骈偶的昆体盛行,欧阳修“以韩为宗,力振古学”,在曾巩、王安石、三苏等人的合力推动下,“旧格遂变,风动景随,海内皆归焉。”这更多地是从欧阳修推动古文运动,产生过巨大影响的角度来说的,丝毫未涉及欧阳修的骈文理论和主张。刘壎“以散文为四六”的观点,是否受到欧阳修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宋代是骈俪文创作的又一个高峰,陈寅恪便认为“就吾国数千年文学史言之,骈俪之文以六朝及赵宋一代为最佳。”刘壎对唐宋古文运动与骈文发展的关系洞微知著,有着清醒独到的认识。其相关的叙述集中在《隐居通议》卷二十一骈俪一“总论”中:
宋初承唐习,文多俪偶,谓之昆体。至欧阳公出,以韩为宗,力振古学。曾南丰、王荆公从而和之,三苏父子又以古文振于西州,旧格遂变,风动景随,海内皆归焉。然朝廷制诰,缙绅表启,犹不免作对。虽欧曾王苏数大儒,皆奋然为之,终宋之世不废,谓之四六,又谓之敏博之学,又谓之应用。士大夫方游场屋,即工时文;既擢科第,舍时文,即工四六。不者,弗得称文士。大则培植声望,为他年翰苑词掖之储;小则可以结知当路,受荐举。虽宰执,亦或以是取人,盖当时以为一重事焉。今究观所作,虽无补国家实政,然否泰盛衰升降之运亦可因是观之。何者?世道休明则辞气盛壮,固非浊世昏俗所能及也。当时士君子率皆殚精覃思,铸出伟词,诚多精妙不可泯者,要亦文明盛时习尚然也。
这段话客观中肯得描述了宋代散文的兴盛和骈文事实上的蔚为大观,也对骈文创作的价值意义及编选“骈俪”篇的目的作了说明。中唐时期,韩愈、柳宗元发起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期于复古变今,再造风雅。然而实际情况是,韩柳身后,骈文仍占据文坛的主导地位,古文并没有迎来想象中的繁荣。正如韩维《曾公神道碑》所说:“自唐衰,天下之文变而不善者数百年。”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宋初,以杨亿、刘筠为代表的昆体仍旧片面追求藻彩华丽、属对工巧的形式美,而忽略言之有物的内容诉求。此后,欧阳修杰然特出,以韩愈为宗归,力振古文。一如其子欧阳发所言:“当世皆以为自两汉后,五六百年,有韩退之。退之之后,又数百年,而公继出。”欧阳修支掌贡举,总握文枢,不遗余力地推倡古文运动,并得到门人王安石、曾巩、三苏的辅翼襄助,影响力巨大,一时间“风动景随,海内皆归”,天下文风为之一变。然而,揆诸实际,骈文的创作仍十分盛行。庙堂之章表制诰,文人之乐语上梁(文),都依然是骈文的阵地。这是艺术表达的需要,也是文体惯性的力量,更是文人骋技的必然结果。作为文士,必须有作“绮文”的能力,即使不能将来出入禁苑,得掌制诰,也可以作为进身梯航,善价待贾。即便是欧曾王苏等人,也作有大量的骈文四六。事实上,宋代文人创作四六骈文的热情从未稍歇:“宋人别集几乎都有四六文,一般占到三分之一左右,更有部分多数为四六文,个别的甚至以四六名集。”与古文“有补世教”的要求不同,骈文“文尚颂美”,虽然对“国家实政”没有必然的帮助功用,却可以黼黻宏图大猷,展现一代的文治气象。刘壎以辞气的盛衰来看待世运的升降,国脉的陵谷,继承了上古“知音观政”的传统。他将宋代骈文的盛行,最终归结为“文明盛时”的习尚和悠游于此风气浸染下的文士,言下之意,蕴藏了对故国的怀念和对新朝的抗拒之情。
通过诠选部分文人的著述及其零篇碎语并施以点评来表达自己的文学主张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传统。刘壎亦曾借助这种方式评骘历来骈文作家。
整个南宋文学在继承和延续北宋文学的基础上,取得了许多新质的变化。特别是随着印刷事业的蓬勃发展,文人文集刊刻流布规模蔚为大观,文章的传播与习得紧密交织。在此背景下,属于较低阶层文人的刘壎多能接触到南渡以来四六名公的短章巨制与近世风雅才人的吐藻力作。又加之宋元之际,战乱频仍,接受了颠簸迁转生活洗礼的刘壎遂萌发了载录文献、以备遗忘的心思。可以说,无论是南宋的名公著作还是近世的奇人俊士,对他们的裁选,都体现了刘壎遗世徵文的心愿和以笔为斧,一抒己见的诉求。
这其中,刘壎对陆游、刘克庄、杨万里三人为代表的“南宋前贤”的接受与批评,尤引人注意。
在刘壎心目中,陆游的骈文创作成就最高,“其文初不累叠全句,专尚风骨,雄浑沉着,自成一家,真骈俪之标准也。以议论为文章,以学识发议论,非胸中有千百卷书,笔下能挽万钧重者不能及。”陆游骈文的超诣之处,刘壎总结为“风骨”“雄浑”“议论”“学识”四点。其中“风骨”乃是刘壎衡文评诗的核心范畴,其尝云:
不论古文、时文、诗章、四六,但凡下笔铸辞,便当以风骨为主,若文字有骨气,虽精采差减,正亦自佳。
此处的“风骨”是指一种雄健有力,具有刚性美的风格。刘壎认为,无论何种文学样式,都应将风骨视作判断其优劣的主要标准:文字有风骨,虽然文采差些,仍不失为好文字;文字无风骨,即使文采飞扬,仍难免为下品。“南宋之末,文体卑弱。”在这种衰世文风之下,高倡文章风骨论,体现了刘壎高远的见识。“雄浑”指笔力浑厚,风格雄劲,与“风骨”的涵义是相通的。柳宗元谓:“骈四俪六,锦心绣口。”骈文最易因锦绣辞句的大量运用而流于轻滑纤仄,刘壎提出“雄浑”的口号,正是为了补救此弊之失。“议论”是就骈文的内容而言。“以议论为文章”,即不主张骈文成为重章叠句的文字游戏,而认为骈文应担负起更多的实用价值,起到抒发己见、补救世教的功能。“学识”着眼于作者的个人修养。骈文为骋才之学,不谙典故,不敏字句,很难创作出上等的骈文。当然,这并非一味倡导掉书袋式的恃才骋笔,真正的力作,不用古人语而自作,又辞意俱到,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独步一时。刘壎视陆游为“骈俪之标准”,陆游骈文的这四个优点,即是刘壎骈文观的核心主张。
比较而言,刘克庄虽然天才宏纵,力学陆游,其所作骈俪之文,也非同时侪辈可以企及,但失在晚年之作稍变槎牙苍郁,透露出愈雕琢愈枯槁的气息,这显然是学习雄浑沉着而不至的结果。杨万里所作,可讽可诵,成绩斐然,超出一般翰墨畦径之外,然而其病症在锐意求奇,反导致刻露肤浅,明显与深沉浑厚之旨背道而驰了。
除了对南宋前贤的关注,《隐居通议》卷二十二还集中介绍了几位旴江(建昌)当地的骈文高手。这些人的生活年代与刘壎大致相同而稍早。他们或与刘壎为同辈侣友,或比刘壎高一辈而相互为文字交。在刘壎选文品评的时候,这些人都已离开了人世。“旴江总评”有云:
敏博之学,旴江尤盛。以愚所见,前一辈行,则有刘信翁掞、南城黄希声文雷、傅幼安自得,皆高自标致,客诸侯,有名声……此三贤,皆前一辈也。继兴者,有车震卿东、赵次山必岊、范去非礼、欧圣弼良,虽文体各不同,然同出一时,年事相若,互以笔力颉颃,后进不及者,望之若仙。
所谓“敏博之学”,即指四六骈文。刘壎所推举的这些旴地的优秀文人,多为身任官职而接引地气的地方菁英,在当时的文学界,特别是地方“文坛”上,占有一定的地位。他们的事迹多不为人知,诗文多散佚不传。刘壎将有关见闻和骈文记录下来,为我们生动描绘了那个时代的文学图景,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地方文献资料。
[1]孙梅.四六丛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2]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3]永瑢等.四库全书简明目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4]刘壎.隐居通议[M].丛书集成初编[Z].北京:中华书局,1985.
[5]陈师道.后山诗话[M].何文焕.历代诗话[Z].北京:中华书局,2004.
[6]陈善.扪虱新语[M].俞鼎孙.俞经.儒学警悟[M].北京:中华书局,2000.
[7]陈寅恪.论再生缘[M].寒柳堂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8]韩维.朝散郎试中书舍人轻车都尉赐紫金鱼曾公神道碑[A].曾枣庄,刘琳.全宋文(第49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9]欧阳发.先公事迹[A].欧阳修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1.
[10]施懿超.宋四六论稿[A].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1]柳宗元.乞巧文[A].柳宗元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