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基础写作》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2013-11-12 03:04江婉琴
黄山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立体化教学资源应用型

江婉琴

(黄山学院 文学院,安徽 黄山245021)

进入21世纪,各高校的办学定位日益明确,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来看,我们需要面向人才市场,大力培养多层次、多类型、多指向的应用型人才。就该类院校开设《基础写作》课程的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等专业而言,培养目标主要是希望通过学生学习本专业理论知识,接受相关业务能力的实习、实训,毕业后可在党政机关,包括报刊宣传、新闻出版、互联网、对外交流及其他企事业部门从事语言文字及相关性工作。教学模式应指向人才培养目标,紧随学校定位转变而调整。但在对安徽省内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走访调查中发现:《基础写作》课程在教学模式方面,和该类院校的办学定位有一定差距,长此以往,根本不能发挥本门课程的作用,甚至影响学生就业之路。以下我们就从该课程教学现状入手,分析产生的原因,论证立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方案。

一、《基础写作》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学理念更新迟缓

目前,相当一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 《基础写作》课程教学,仍然停留在“三个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中。[1]通过调查发现:安徽省内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担任该课程教学的教师虽然也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手段,但主要是为了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很少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向,真正地将多元化教学方式融入课堂始终。

实践教学更是堪忧,概括起来可以用 “缺乏规划、缺乏热情、缺乏辅导”来概括。经调查了解,省内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写作》课程教学,很少有比较全面、完整规划实践教学内容的,因此,课外实践教学充满偶然性、随机性、不连贯性。另外,老师布置作业形式单一,课后很少与学生沟通和交流。教师课下基本不主动和学生联系沟通,加上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不够,造成课外实践教学根本不能利用。

(二)教学资源利用不足

教学资源主要局限于书本、教师指定阅读书目,学生想要拓宽对于本课程的认识,主要通过阅读教师指定书目去实现。一些宝贵的地方文化资源、校园创作资源、多媒体资源等,在教学资源中很少得以体现,而这恰恰是教学资源中非常宝贵的一部分。

(三)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

据了解,省内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基础写作》课程的考评方式和其他课程并无二致。考核主要分考试和考查两种手段,考试主要通过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吻合的客观题与主观题来实现;考查主要通过完成一定文体的创作来实现。平时成绩也是简单的依靠考勤、作业、课堂发言、课外发表文章等环节给予一定的分数。评价体系方面,学生评教与教师评学方式比较单一,两者所设定的一级二级指标和课程特色无法挂钩,只能让学生比较感性地评价教师的上课状况,教师比较模糊地评价听课班级状况,无法真正起到良好的教学反馈。

二、原因分析

(一)课程改革思路狭窄,行动力不强

《基础写作》是以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为主,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它的教学效果一般不会立竿见影,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滞后性。该课程的改革一直在进行,但实际功效却不太令人满意。究其原因,第一是改革的教学思路不够开阔:改革多局限于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对整体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训练体系涉足不多。第二是改革重理论,轻实践:《基础写作》课程改革的理论较多,但如何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何推进、如何长期保持却是个很大的难题。

(二)教师能力有待提升,学生素质需要提高

据了解,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写作教师常常由新教师或其他专业方向的教师兼任,这些教师或是对写作专业不甚通晓,或是抱着过客过渡的心理,教学中侧重于理论传授甚至照本宣科,忽视了《基础写作》课程应有的实用性、大众性和职业导向性。另外,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备课讲课比较省力,很多教师一时间也不愿意改变这种现状。

从学生角度看,他们对该课程学习也存在以下问题:

1.对课程认识不足。很多学生在接触本课程之前,普遍认为,写作就是写文学作品,写作能力提高的参照系是作家、优秀作者,写作课是培养未来的作家、作者的。所以相当一部分写作水平平平的同学,对本课程自信心不够,甚至抱着厌倦、憎恨的态度。此外,该课程大多在一年级开设,即使一部分学生对课程认识公允,但因为当时就业意识还比较薄弱,很难将课程上升到实用的角度去理解。

2.课外阅读量少。当下大学生是在大众文化横行无忌的时代长大的,喜欢上网、看电视、听流行歌曲、看时尚杂志,书籍接触普遍不多。加之高考的压力,在上大学之前,阅读视野狭窄、数量稀少,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长期不读书不看报,阅读行为缺失,对于写作能力的提高非常不利。

3.少有写作习惯。我们通过在黄山学院及省属同类院校发放调查问卷发现 (发放调查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441份),在大学四年学习过程中,有写作习惯的学生所占比例稀少,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写作习惯的养成抱着忽略的态度,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难度大、学习任务重等各种理由,对于该习惯的养成难以树立信心。

表1 问卷汇总

另外,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多为地方性本科,该类院校大多是经专科合并升格而来,办学层次上发生了由专向本的转变,但教学方式方法可能未及时跟紧办学步伐,存在严重的滞后性。

三、《基础写作》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更加强调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2]为了让课程服务于此,我们提出了立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方法。所谓立体化教学模式,就要重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层次、多角度地构建一种科学的丰富的师生互动的课程系统和教学模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育人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它的构建和研究,对于改进传统的平面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完善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实践也告诉我们,道阻且长,需要多方面不懈努力,下面具体谈谈该课程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如何实施。

(一)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所要达到的基本目的,树立教学目标,是实施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前提。应用型本科院校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要体现基础知识、素质能力、职业技能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针对未来就业方向,强调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具体到《基础写作》课程,表现如下:

1.基础知识目标

(1)能够判断文字表达能力的高低(通过主题、材料、结构、语言);

(2)熟悉常见文体(新闻文体、文学文体、理论文体、应用文体)基本写法(根据专业不同,有所侧重)。

2.素质能力目标

(1)具备良好的阅读、判断能力;

(2)写作基本功扎实,对各种文体的书写都能达到基本要求(根据专业不同,有所侧重);

(3)具有团队合作书写的精神,能够带领或协同小组,完成有关项目;

(4)能够将写作能力和其他能力相结合,如辩论、演讲、艺术设计、策划活动等;

3.职业技能目标

(1)对考证(秘书资格证、编辑记者证等)、就业(公务员考试、教师资格考试、教师编制考试等)中涉及写作部分的考核项目,能够比较灵活自如应对;

(2)广播艺术编导、戏剧影视文学等专业学生具备影视剧创作、编排的基础。

(二)教学资源设计

将多种教学资源纳入教学设计系统,使多种媒体教学资源与其它要素有机结合,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既方便学生对教学资源的使用, 又发挥系统优势, 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具体表现如下:

1.充分使用精品课程资源

了解和搜集应用型本科院校已有 《基础写作》课程的精品课程资源(包括国家级、省级、校级不同层次),根据院校特点、教学实际和学生情况,去粗取精。

2.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

一些地方文化资源富饶的区域,它本身就是一本立体的教材,具有独特的现实教育价值。因为办学等条件限制,学生常常无法花较多时间亲身去触摸、感受这些,如果教师加以整理、搜集,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那么无疑是最鲜活、最有效的教学资源。

此外,邀请各行业名家走进校园,也是优化教学资源的良策。活动通过主题讲座、事迹报告等形式展开,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与学生共同分享写作的快乐和实践的感悟,让学生对各种职业的认识更加清晰,对写作能力的提高更加有迫切感。这也和孔繁敏教授在《建设应用型大学之路》中倡导的应用型大学要为行业或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思想,相互吻合。[3]98

3.充分挖掘校内创作资源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资源

师生创作的各类作品,对学生来说,最有亲近感,也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优秀的创作资源,可以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也可装帧成册或制作电子网刊,丰富大学生生活。课堂和课外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辅助手段,增添课堂学习积极性、趣味性,拓宽课外学习渠道。

(三)课堂操作程序设计

课堂教学的优劣直接影响课程改革成果的落实,按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思路,《基础写作》课程必须打破教师一人满堂灌的方法,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具体表现在:

1.课堂练笔

写作归根到底需要大量的练笔,课堂教学环节时间有限,设计少而精的练笔非常重要。课堂练笔包括的种类繁多,如:课堂即兴完成十分钟左右的小作业,写完检查,通过学生相互批改等形式,让学生做裁判,分析优缺点,教师适当点拨。或者,在学生无准备的前提下,完成公务员考试、教师考编、教师资格、秘书资格考试的真题(写作部分),用成绩说话,使他们真正意识到自己能力的缺乏,克制眼高手低的陋习,对职业技能写作的求知欲大大增强。

课堂练笔的设计要有规划性,且让教师指导和学生修改相结合,甚至可以让修改工作放进课后作业完成。

2.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无疑是课堂最有力的延伸,它直接验收课堂成效,也是培养学生写的兴趣的途径之一。作业布置的方式可以根据专业特点,灵活多样。教师在批改过程中,不能只给分数,也不能写千篇一律的评语,要用人性化的评语来引导学生的思想,抓核心问题的同时,多给鼓励。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可以进行分组写剧本、拍DV或者编排话剧的学习方式,教师要积极参与,给予指导。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个体书面作文之外,这里重点介绍其他几种行之有效的作业方式:

(1)课外读书笔记

阅读和写作向来不能分割,为了督促学生阅读,可以设计以学期甚至学年为单位的读书笔记作业。让学生在阅读中锻炼自己的探索精神,提高阅读的能力,这对写作能力的提高无疑大有帮助。大一新生,以不指定书目为佳,凭借自己的喜好广泛涉猎,这样能够鼓励兴趣,拓宽视野,不成为学习的负担。读书笔记的方式、字数,也不做统一要求,可以使用摘抄式、札记式、提纲式等方法。定期进行阅读经验交流(主要通过课堂、电子平台),还可以期末检查,综合评估,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2)集体作业

集体作业有利于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化繁为简,不仅可以让学生以全新的方式完成作业,还能够通过团队合作学习学到作业以外的人与人交流的方法和经验,为今后的工作就业打下基础。例如:调查报告、书面问卷、海报、小剧本等,都让学生分组完成。完成之后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派出小组代表,进行创作过程、创作内容、创作体会等方面的讲解。

(3)和课外活动结合的作业

大学校园中的课余活动十分丰富,这其中有相当大的写作空间,可以充分利用,给学生进行创作加分和指导。如各类比赛活动: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职业生涯规划赛等,教师将赛前辅导与赛后总结相结合,使学生在比赛中有所收益。

3.课堂课外讨论

课堂讨论是培养学生自觉认知过程的有效方法,也是活跃课堂,添加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外讨论是该课程教学环节中不可疏忽的一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师生间交流越来越便捷,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电子媒介,增添学习氛围。在此过程中,我们常常会使用以下方法:

(1)话题讨论

如用现象、案例等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决。尤其是理论文体(文艺评论、学术论文、申论)和应用文体的学习中,可以用案例降低难度、总结规律、增强可操作性。在讨论过程中锻炼想象力、联想力、口语表达能力、多角度思维能力等,捕捉写作灵感。课外讨论通过QQ群、网络论坛等媒介,实现师生间的写作交流,这种非面对面的、书面化的交流常常会弥补现实交流的种种尴尬与不足。

(2)写作经历展示

教师、部分学生通过自身优秀作品、获奖成果的示范,讲解写作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剖析重难点,更加贴近听众心理,对他们更具鼓动性和说服力。

(四)考核与评教设计

课程考核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方式。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考核与评价方式,应与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资源设计、课堂操作程序设计充分挂钩,才能真正推广立体化教学模式。《基础写作》课程的立体化教学模式考核,应改变传统闭卷考试的方法,采用更加多元化的方式来进行。当然,教学效果评价应该是双向、开放的系统,学生也可以提出合理化的教学建议,促进教学进步,具体表现如下:

1.考核多元化

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对于考核体制,更倾向于重平时、轻考试。平时成绩则由多方面构成:作业、阅读、参与课堂互动、参与课外实践活动、资料收集、发表作品等。

可以利用阶段性考核和长期考核相结合的办法。所谓“阶段性考核”指的是该课程授课结束所进行的考核。“长期考核”指的是到毕业前夕由写作老师根据学生在校期间的写作情况进行量化的考核。阶段性考核和长期考核成绩按50%和50%比例计算,综合得出学生写作课学科成绩。

可以利用课堂表现和实践环节表现相结合的办法。课堂表现由课堂发言、课堂即兴练笔、课堂模拟考场成绩等内容构成;实践环节由业余创作、完成项目情况、相关赛事参与情况等内容构成。课堂表现和实践环节成绩按50%和50%比例计算,综合得出学生写作课学科成绩。

2.评教有效化

可以通过教学督导组、同行、学生三个方面进行有效评教。督导组和同行评教建立在较为充分地了解课程性质、熟悉教师课堂、实践教学的基础之上。有效的学生评教有助于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办学理念,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教学反馈,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可以通过教学资源平台,开展网络教学效果评价,提出合理化教学建议。针对《基础写作》课程,应该设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立体化教学模式相对应的评教指标,否则评教根本无法落在实处,只是形同虚设。我们可以将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资源是否充分利用、课堂立体化教学模式是否落实、实践环节立体化教学模式是否落实、考核方式是否科学合理等方面作为学生评教的一级指标,并在此基础上,设立更具体、全面的二级指标。

当然,实施过程可能存在的阻力也不可忽视,如教师的观念转化、个体能力支撑;学校的体制支持等,这些不及时跟进,都无法真正持续有效地推进改革。实施新的教学模式和克服阻力往往是共同展开的,新问题还会不断冒出,我们不能急于求成,可以从小范围的试点开始,逐步全面展开。

[1]王邦焕.《基础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1).

[2]程建芳.借鉴国外经验 强化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J].中国高教研究,2007(8).

[3]孔繁敏,郭淑敏,唐小恒,等.建设应用型大学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立体化教学资源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基于立体化教学方式的Java课程教学研究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在《中医各家学说》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
第六师高效立体化栽培技术研究初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