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黄立明 杨万军 特约通讯员 袁 枫
坐落在荆江之滨的公安县第一高级中学(以下简称“公安一中”),已经走过了六十年的风雨历程。作为湖北省示范高中、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学校,她承千年文韵以立,薪火相传,以文化人,以德树人,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公安一中要办成高质量、现代化、有特色的学校,学校正在完成由‘体力型’学校向‘脑力型’学校的转型。”杨宗荣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担任公安一中校长后,牢固确立了“用先进文化引领学校发展,建设师生共有的精神家园”的发展理念。他说,“仰望星空”是为了明晰发展方向,接下来就该“脚踏实地,执着前行”了。
2013 年6 月7 日上午,走进高 考考场的公安一中学生拿到语文考卷,看到高考作文题《上善若水任方圆》,心情都为之轻松下来。原来,这届考生读高一时,校长杨宗荣在春季开学大会上,作了主题为《以善为本,上善若水》的报告,推行“善”的教育,为他们的成长植下了一颗人文的种子。
2011 年,杨宗荣在省教育厅的统一组织下,考察香港教会学校时,看到一个大大的“善”字。杨宗荣对于该校为什么特别强调“善”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认为,教育的意义和目的就是要“驱而之善”,就是教化人心,让人的行为合乎社会的准则,合乎人类前行的逻辑。
返校后,杨宗荣在全校组织了一场“上善若水”的大讨论。“什么是素质?让学生‘知善’‘向善’‘行善’就是最重要的素质之一。”杨宗荣认为,教育本身就是大善大美的事,扬善是立校之本。
以善的思想为统摄,公安一中形成了以“善的管理、善的团队、善的德育”来培育“善的学生”的治校理念。学校为师生创设出健康、文明、温馨的工作生活环境和民主、平等、和谐的绿色心理环境。学校尊重个体的人格、个体的差异、个体的兴趣,以目标鼓舞人,以工作培养人,以学习提升人,以沟通理解人,以关怀温暖人,以管理调动人,以事业凝聚人。
“教师只要心中有善,怀有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就会热爱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子女,用心呵护他们的成长,在成就学生幸福的同时成就自己的职业幸福。”公安一中副校长陈茂轩说。学校倡导教师蹲下来服务,从善意出发体谅别人的难处,得理也让人。
陈茂轩告诉记者,杨宗荣要求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把笑意写在脸上,把谢意挂在嘴边,把歉意留在心间,身体力行引领教风、学风、校风。教师之间和而不同,师生之间教学相长,亦师亦友。
过去,有些学生总认为只犯一些非常小的过失,如乱扔果皮、塑料袋等,是“小事一桩”,而且只要教师没看见就无关紧要。“失之小节,也许是酿成大错的开始,因为一个人的素质往往体现在小节上。”在杨宗荣看来,正是这种侥幸心理害人不浅。
为此,学校坚持抓好“规范学生行为习惯”活动,通过新生军训,强化纪律教育;抓一日行为规范、学习规范、每日三省十问,矫正不良习惯;学习校本教材《学生德育读本》,强调校纪、校风,规范日常养成教育;监督学生的行为习惯,全面推行班级量化管理和学生操行评估;组织评选每周“学习之星”“纪律之星”“道德之星”“文明班级”“文明寝室”等,促使学生自我教育和发展。
>>学生社团开展活动
每年假期,公安一中学生自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社区、乡镇、农村、街道,做调查研究,普及科学知识,宣传环保观念,了解民俗风情,体察民生疾苦,掌握第一手材料,写成调查报告,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从而激发自我发展的内驱力。
“我们要求公安一中的学生要心有大善,要有高远的人生目标和高尚的人生境界,要胸怀天下,放眼世界。”公安一中副校长杜胜安说。
公安县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学校开辟了“三袁”纪念馆、“王竹溪纪念馆”,修建了“三袁碑亭”,力图用本地的文化名人唤醒师生、激励师生,让校园真正成为当地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让勤学苦读、经世致用的“车胤文化”,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三袁文化”,严谨务实、求真尚善的“王竹溪文化”浸润师生的灵魂。
同时,学校积极开发校园中的人文元素,打造沁人心脾的文化磁场。人文馆、馨德路、萃美路、跬步桥、桃李亭……学校的每一幢楼、每一条小路、每一处亭阁都有一个诗意的名字。政教室、团支部利用各种墙体,精心制作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科学知识、艺术知识的大型宣传长廊;师生们在走廊上、寝室里、楼梯间用心拟写各种励志、劝学、修身、广德的警句、对联、标语;学校还专门开辟了“诺贝尔奖科学展厅”……
2006 年,履新上任的杨宗荣在学校大门口立起了一块写着“青年是我们国家未来的领袖”的标语牌,当时在学校引起轩然大波,很多人认为有拔高之嫌。杨宗荣却不为所动,他说:“我们要倡导一种大气的公安一中校园文化。青年是国家的希望,青年须有一种世界的眼光,有一种宏大的抱负。”
在杨宗荣的指导下,学校开设了“未来领袖培训班”,成批优秀学生和60 多位30 岁以下的教师走进了这个“班集体”。学校先后邀请了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来校作“科学教育与人文素养”的学术讲座,南极科考专家鄂栋臣先生、美籍华人高燕定先生来校作“人生设计与生涯规划”报告,荆州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讲授“现代礼仪与个人素质”专题,知名校友讲“个人的学习与成长”,更多的是本校的特级教师、高级教师进行学术讲座。
“教师要热爱读书,读书是最好的备课。”在杨宗荣的心中,教师的第一身份是读书人,而要培养真正的文化人,必须建设真正的书香校园。
公安一中每年订阅报刊400 余种,还成立了专门的读书机构,并科学安排教师课程表,每周为教师安排阅览时间。学校对青年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读书要求:每学期阅读教育理论书籍不少于5 部,专业报刊不少于10 种。一大批教师从书刊中吸取了丰富的文化养料,教师每年编著专业书籍10 多部,发表文章100多篇。很多以前一直不写文章的教师,通过读书和练笔,写出了许多有独到见解的教育文章,刊发于各种教育杂志上。
学校积极倡导学生读书,每年的“读书节”成为全校师生共同的节日。高一有“读书社”,高二有“优秀图书推介小组”,高三开展每天读2篇优秀文章活动……整个校园书香弥漫。
杨宗荣校长对“用先进文化引领学校发展,建设师生共有的精神家园”有着独到的论述:“在我们的校园里,师生的思想境界要特别高尚,精神风貌要特别振奋,行为习惯要特别优秀,我们要让学校成为师生学习的乐园、生活的家园、事业的果园。”
“一个学生是我们学校的四千分之一,却是一个家庭的百分之百;学校的每一个学生都是金子,都蕴含着开发的潜能。”杨宗荣说。
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公安一中在教育学生时,力争一个都不放弃,一个都不落下。
在学习过程中,总会出现跟不上节奏、力不从心的“学困生”。这些学生如果不想办法转化、及时补短,就会产生恐学、厌学情绪,甚至会走向社会的对立面。学校在各年级各学科开设了“绿源班”。每个学科安排1-2 名教师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和自习时间义务给学生补差。
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家庭教育不当,加上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学习无兴趣,纪律涣散,抽烟、酗酒、沉迷网络、早恋、打架闹事等行为缠身,他们也就是所谓的“德困生”。学校请这些学生进入“馨德班”。馨德即使德“馨”之义。在学习上,对这些学生进行全方位帮教。一是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和自习时间,安排教师对他们进行思想转化;安排心理教师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消除心理障碍。二是请学生家长来参加家长学校的培训,帮助家长了解和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提升家庭教育的有效性。三是帮助学生进行人生目标和学习目标的准确定位。杨宗荣坚信,只要方法对路,每个学生都能成才。
2008 年9 月,高一新生小程(化名),性格冲动、叛逆,好意气用事,不愿听课、不交作业、经常迟到,不听从老师的教导,开学不到一个月就打架斗殴3 次,受到学校的纪律处分。10 月上旬某天早自习迟到后,他不接受班主任的批评教育反而对班主任拳脚相加,性质极其恶劣。当时,很多学生都认为小程是害群之马,甚至有教师认为不开除他今后将无法组织教学和管理。
开除的处理方案在杨宗荣手中被压了下来。他对政教室工作人员说:“开除一个学生很容易,但这并不能解决问题。相反,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做法。把问题学生过早地推向社会,以后产生的问题会更大、更可怕。问题学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都有一些复杂的背景因素。现在,我们就是要帮助他找到问题形成的原因,要营造环境避免让学生陷入人生危机。”
杨宗荣提议,学校成立两个工作组:一个工作组深入该学生家庭,了解他的成长历程;另一个工作组则专门对该学生实施一对一的教学和辅导。学校领导定期找该学生谈心,帮助他化解思想困惑。
经过42 天的转化教育,小程终于认识到自己的严重错误,接受了学校的记大过处分。在老师的精心安排下,高一(2)班全体学生向他伸出了友爱之手,接他“回家”,大家都来关心帮助他,希望他以实际行动创造美好人生。小程的良性发展,让家长感激得热泪盈眶,专门给学校写来了感谢信。
近年来,公安一中坚守“不落下一个学生”的承诺,未开除过一名学生。
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杨宗荣更是关爱备至,多方联系校友,动员社会力量捐资助学,还成立了“公安一中贫困生促进会”。学生刘某,家里惨遭不测,父母同时遇害,“促进会”承担了他在校学习、生活的大部分费用。近年来,“促进会”每年资助贫困生达30 多万元。
在杨宗荣还是一名物理教师时,一次家访中,他发现班上一名高中学生竟然不敢更换家里的灯管。为此,他非常内疚。他发现理科教学也强调实验,但多数情况是教师演示学生看。“我们的教学方式必须改!”杨宗荣暗下决心。
怎么改?2004 年暑假,由校长牵头,教学副校长主管,教导室主任负责,成立了课改实验专班,组织特级教师、高级教师论证制订了预设方案,在当时的高一年级开始进行学分制管理和推行“课程超市”。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学校开设了32 门校本课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如果说应试教育是面向少数、水落石出的教育。那么素质教育就是面向全体、水涨船高的教育。”杨宗荣认为,实施素质教育要实实在在抓好德育为先、健康第一、质量为本、创新为源等诸方面的协调发展。
学校将德育融入学生的生活当中:坚持在校期间穿校服,用餐不剩一粒米,用电注意关灯,用水注意随手关水龙头,走路不践踏草坪,上学不用家长接送……从2006 年开始,在杨宗荣倡导下实施学生晨跑和课间跑操。时间一长,跑操的效果就出来了,学生的体质明显增强,身体素质明显提高。
学校规定课堂教与学时间比为1 ∶4,要求教师创造性工作,把时间还给学生,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的能力。
为了特别强调教学的体验性,学校还推出了课堂教学的“六原六环”原则。“六原”指直观性、自觉性、量力性、系统性、巩固性、体验性;“六环”指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自主探究、讲授新课、巩固知识、布置作业。在学分管理中试行合格学分——以考试成绩计,平时占30%,期终占70%;特长学分——成绩特别优秀者可得到,不超过同期学分的50%;奖励学分——在各类竞赛中得奖者。这种三合一的方法,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改非但没有影响考试成绩,学生的平均成绩反而提高了5 分。
>>杨宗荣校长与学生谈心
课改过程中,学校形成了《新课程背景下课程设置构想》《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实施学分制管理》等教学理论成果。课改的实践,还引起了教师教学观念和方式的转变。为此,学校总结出了“以学定教、精教实学”“重在体验、当堂训练”的课改经验。
课堂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学校要求教师要把学生的学情作为教学的起点,定位教学目标,贴近学生现状,组织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的特点选择教法。教师对教材要作二次开发,教师备课既要备教案还要备学案,教学内容的组织选择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范例作用,不搞题海战术,不搞机械操练。一节课要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充分地让学生自主探究、深刻体验,发挥学习的能动性。
学校要求教师把每节课都磨成精品,不允许浪费学生的时间。学校总结出了一节精品课的要素:充分的预设和精细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的激情是上好课的灵魂,科学地设置问题是上好课的关键,引导学生积极体验是上好课的核心,合理地分配教学时间是上好课的保证,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是上好课的辅助,精确的实验演示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激发。“我自己的一堂录像课,15 次自看15 次自新,每次都有新的收获。”物理老师罗德祥说。
公安一中在学生的自主发展方面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搭建学生体验学习、探究学习的平台;以学生社团为依托,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交流平台;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为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实践平台。
学校成立了“公安一中科学院”,并指定一位副校长担任导师团团长,从校内外选聘了一批优秀辅导教师。起初部分家长和学生对这一活动颇有微词,认为耽误了学生文化课的学习时间,对学校组织的活动并不热心。后来,学校聘请全国科技创新专家、湖南沅江一中郭健大先生和武汉六中黄青先生到学校作科技创新报告,学生和家长才有了全新的认识。特别是听取了中国知名塑管企业“凯乐”公司专家作的创新发明报告,参观了“凯乐”的创新成果之后,学生的创新意识被激活了。在一年一度的“科技艺术节”上,学生人人动手,个个参加,小发明、小制作达到每年1000 余件。2006 年以来,全校近100 项专利申请被受理,现已获得国家专利33项。“硬币计量器”“带冷却装置的高压锅”“反冲演示仪”等多项专利产品已经被广泛用于生产、生活、教学之中。学校多次受到省科技厅、市知识产权局的奖励,被确定为“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基地”。学校还建设了专门的“机器人实验室”。2005 年以来,学生在上海“广茂达”机器人大赛、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等科技创新赛中获奖牌18 枚。
“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文件决定的,也不是由课程标准决定的,更不是由教科书决定的。教育的权力在师生自己手中——眼界决定境界,方向决定方法;方向对了,路就在脚下。”杨宗荣说。面对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未来的召唤,公安一中人没有盲目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沼,而是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普通高中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