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总体状况调查研究

2013-11-12 07:16邹显林
职教通讯 2013年16期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心理

邹显林

一、问题的提出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传递出中央对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国家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深切关怀。随着大量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打拼,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社会压力。发生在富士康“新青年”身上的“N连跳”事件反映了新生代农民工存在严重的精神困惑,也反映了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遭遇的现实困境,同时,也折射出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已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必将引人深思。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选取在江西省南昌市工作的新生代农民工作为调查对象,所涉及的行业主要包括餐饮、建筑、销售、工厂及一些服务行业(如美发店、KTV娱乐场所)。

主要采用诸如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文献法等研究方法。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职场环境方面

主要从工作时间(时间长短、工作形式)、工作技能(着装、语言及动作)及人际交往(与同事和与上司的交往)等几个方面,调查新生代农民工对职场环境方面的适应,也就是对工作环境的适应情况。表1给出各种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适应职场环境的影响程度。

由表1可以看出,人际关系(包括与领导和同事的关系)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职场环境适应的主要因素(占61.6%),工作时间过长或经常变动也是一项不可小视的重要因素(占33.4%),而出乎意料的是,工作要求对工作适应的影响仅占5%,主要原因可能是新生代农民工中85%以上都具备初中或初中以上学历,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积累,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另外,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大都是门槛较低、工作要求不高的一线操作工等,很容易上手。

表1 各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职场环境适应的影响情况

(二)社会生活方面

社会生活的适应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文化适应的第二层次,主要表现为在与原有农村生活比较的基础之上,对城市生活方式的亲身体验、对城市文化的全面认知和对城市生活的整体评价。调查表明,新生代农民工认为,农村和城市生活存在较大差异,差异较大的依次表现为“和城里人交往困难,朋友较少”、“消费太高,买不起想买的东西”、“闲暇时间无聊,不知道干什么”及“生活节奏太快”(见表2、表3)。

由表2可知,新时代农民工通过对城市生活切身体验,大多认为与农村生活有显著差异(占63.2%),只有12.1%的人认为城乡生活基本一样,没什么差异。

由表3可知,新生代农民工认为,农村和城市生活差异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方面(占35.5%)和经济方面(占30.5%),另有一部分人认为,业余生活贫乏(占16.9%),生活节奏太快(占10.4%)。

(三)自身心理方面

表2 关于农村和城市生活差异的调查

表3 城市和农村生活差异表现方面

心理适应以情感反映为基础,指在跨文化适应接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度,在跨文化接触过程中,如果没有或较少产生焦虑、孤独、恋家、抑郁等负面情绪,就算达到了心理适应。[1]心理适应是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的最高层次,要求做到认同城市价值观念、接受城市生活方式、获得心理上的认同、找到情感上的归宿,只有达到了心理适应,才能完成城市文化适应。

我们从角色认知、心里归宿感、生活满意度、心理压力和情绪情感几个方面详细调查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适应状况。

1.角色认知。角色认知是新生代农民工在自身职业与户籍身份发生角色错位的情况下,对自身的社会地位、社会身份及行为规范的认识,对自身的角色评价直接体现在城市的自我角色定位,反映他们对城市文化的适应程度。分别从身份认知、地位认知进行调查,结果见表4、表5。

由表4及表5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人认为,城市人和农村人没有多大区别,甚至觉得宁愿做农村人。不过,他们同时也承认城市人和农村人在社会上的确存在不平等,不管是从传统观念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可见,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在城市中的不平等关系对他们适应城市有一定影响。

表4 自我身份认知情况

表5 自我地位认知情况

2.心理归属感。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归属需要是居于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后面的第三层次的心理需要,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也是一种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从留城倾向、对工作所在团队的感情两个方面进行调查,结果见表6、表7。

调查表明,虽然有48.5%的新生代农民工打算留在城市工作或生活,但其中只有一般稍强的人打算留在现在所在城市,这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对现在所在城市的归属感并不强。在对公司的情感归属方面,只有刚过半数的新生代农民工(51.7%)做出了肯定回答,其余的人都持中性或否定的态度,这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对所在的工作团队的归属感也不强。由此可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归属问题是自身心理方面不适应城市的重要方面,其主要原因可能是新生代农民工个性较强、缺乏理性、对所从事的工作不喜欢,等等。

另外,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打算留在城市发展的人群一般都是在城市工作多年(有些已经在城市取得一定成就)的男性农民工,最终打算回家的大部分都是女性农民工,而没有明确打算的则是那些进入城市不久的新生代农民工;同时,代际关系也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留城倾向的重要原因,相比较而言,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留城倾向更为强烈。

表6 对今后去向的预期情况

表7 对所在公司团队的感觉情况

3.生活满意度。表8给出了新生代农民工对目前生活状况的满意度调查情况。

由此可见,近乎一半的新生代农民工对当前的生活状况感到不满意(占49.5%),感到满意的人只有45.5%。这说明,城市生活是新生代农民工不适应城市文化的重要因素。笔者以为,较高的职业追求是新生代农民工对生活满意度评价较低的主要原因。较之第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虽然缺乏脚踏实地的实践品质,但却具有难能可贵的敢想、敢拼的勇气,他们进城的目的除挣钱外,更重要的是在城市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追寻更合适的发展机会。此外,较大的贫富差距、社会歧视和内心的自卑意识也是新生代农民工对生活状况评价低的重要原因。

表8 对目前生活状况的满意度情况

4.心理压力。这里所说的心理压力,是指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环境中,由人际关系、人生发展、生活状况等外部因素带给他们的心理困惑,是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的内在表现。就生活状况、职业发展带来的心理压力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9、表10。

由调查结果可知,只有31.2%的新生代农民工表示,对目前的生活状况感到有较大压力,而50%以上的人感到有压力,但不是很大,另有17.2%的人认为,没有一点压力。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当今新生代农民工家庭条件较为优越,家庭负担较轻,生存压力较小;其次,许多新生代农民工往往凭个人爱好选择工作,对工作工资待遇要求并不高,只要工作开心,能养活自己就行。而对于“您对您以后的职业发展是否感到有压力”一问,有57.9%的新生代农民工表示感到有压力,另有14%的新生代农民工表示从来没有感到压力。其原因主要是新生代农民工缺乏在城市立足的本领和资本、职业发展方向迷失,人生目标迷茫,等等。由此可见,从心理压力方面反映出对城市文化存在一定程度的不适应,而职业发展压力是社会生活方面特别是心理压力方面不适应城市的主要方面。

表9 关于目前生活状况的压力情况

表10 关于今后职业发展的压力情况

5.情绪情感。情绪情感是指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情感体验,是心理适应最直接的体现,包括恋家情绪、焦虑心理及孤独感。为了深入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适应,从这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11-13所示。

表11 关于是否经常想家的调查情况

表12 关于是否感到紧张不安的调查情况

表13 关于是否感到孤独寂寞的调查情况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有一定的恋家情节,但并非很强烈。在调查中发现,恋家情绪与性别关系、进城时间和城市经历关联紧密,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恋家,进城时间越长、城市经历越丰富,恋家情绪就越轻。另外,分别有16.4%和24.4%的新生代农民工“经常感到紧张不安”和“经常感到孤独寂寞”,“有时感到”的比例分别是46.8%和43.6%,“很少感到或者没有感到”的比例分别是36.8%和32.0%。由此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的“焦虑”比“孤独感”的心理适应水平较高,而孤独感是新生代农民工心理方面特别是情绪情感方面不适应城市的主要方面。笔者认为,这是因为新生代农民工业余生活单一、社会支持缺乏等因素引起的。

四、干预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与研究,笔者认为,要促进新生代农民工顺利适应城市文化,需要整合政府、社会、教育及其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四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

(一)政府层面:为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提供保障

城市文化适应与城市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适应紧密相关,城市文化适应是最深层次的适应高度,是城市适应最根本的方面。而政治地位的取得、经济权益的保障和社会的大力倡导,无疑将对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提供保障,必将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文化层面的认同和融合。[2]这些保障包括:(1)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地位。政府部门必须正视他们在政治权利上的诉求,拓宽他们在城市的政治参与途径,增加其在城市的话语权。新生代农民工若能够享受与城市市民同等待遇,能够与政府官员、知名企业家和行业精英平等相处,相互交流、探讨问题、表达心声、提出见解,既有利于维护新生代农民工阶层的自身权益,又能进一步推进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融合,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2)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经济权益。传统的户籍制度让户口成为了社会身份的标志,为农民工贴上了社会身份的标签,使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某些权利的缺失。[3]改革城乡二元体制下的户籍管理制度,让新生代农民工真正实现国民平等待遇,建立统一的劳务用工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切实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遇到的困难。(3)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政府掌握着丰富的公共文化资源,同时,有引导、组织社会性资源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应当责无旁贷地从自身职能出发,做出社会倡导,运用公共文化事业的资源为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素养服务。

(二)社会层面:为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提供支持

社会是一个大环境,对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的影响往往是宏观的、深远的。因此,在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方面,应该主要从企业、城市市民、舆论媒体及家庭因素四个方面给予新生代农民工充分的支持。(1)企业勇于担当。企业作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生活、工作的重要场所,应该为其创设和谐的文化氛围和情感支持。为新生代农民工创设、提供一个温馨的第二家园。(2)城市居民主动接纳。城市居民应以平等的心态看待他们,从心理和实践上承认并接受其为城市人,应享受与城市居民同样的权利。(3)舆论媒体合理引导。新闻媒体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先进事迹、对社会做出的贡献等积极面要进行大力宣传。对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负面影响要做出客观评价,进行合理归因,并给予更多的情感支持,积极纠正人们对新生代农民工行为的错误认知。(4)对城市居民的优越意识加以恰当引导,宣传平等观念、公民意识及谦爱互助的仁爱思想,帮助城市居民消除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偏狭观念,增强彼此之间的了解、沟通、信任和理解,消除隔膜。

(三)教育层面:为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提供引导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实质上是乡土文化与城市主流文化在相互碰撞过程中不断调整的过程。但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受知识水平、生活阅历、生活方式等因素的限制,他们对城市文化的适应能力和悟性有所欠缺。因此,它需要借助于一种外力去帮助他们顺利实现对城市文化的认同与融合,而这种外力就是“成人教育”。(1)进行职业技能教育,增强城市竞争能力。对他们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传授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增强城市职业竞争力。(2)开展城市适应教育,了解城市生活文化。主要是为了新生代农民工熟悉城市文化,掌握城市交通、法律、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规则、感知城市生活习惯、生活礼仪,准确定位自身角色的教育。(3)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引导人生发展方向。通过职业规划教育,促使新生代农民工主动地分析自我、反思自我,客观评价个人特点及自身素质,找准职业方向,树立个人目标。(4)发挥社区组织作用,营造和谐人文氛围。社区组织通过一系列的文艺晚会、知识讲座、教育培训等必定对新生代农民工素质的提高有很大帮助,更会让新生代农民工对社区、对城市产生归宿感与认同感。

(四)自身层面:为实现城市文化适应进行自我调整

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适应,实质上是新生代农民工接受城市文化教化并自我调整的过程,是新生代农民工主动改变自己而去适应城市文化的过程。(1)增强文化自觉。要求新生代农民工在思想上主动增加对城市文化的理解;实践上加强对乡土文化的反省和对城市文化的接纳。在对城市文化进行深刻感知的同时,也得对乡土文化进行深入分析、反省,继承乡土文化的优良传统,主动学习并接纳城市先进文化。(2)改变心理认知。新生代农民工要坚信人人平等的社会准则,彻底消除传统遗留的不平等意识,实现城市角色和行为的改变。(3)扩大社会交往。新生代农民工应该以主动的姿态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主动加强与城市居民交流,只有通过情感上的交流、心灵上的互动,才能增进了解,促进融合。

[1]车慧,车宏生,朱敏.跨文化适应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研究,2003(6):67.

[2]汪国华.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的内在逻辑:系统抑或构架?[J].调研世界,2009(10):46.

[3]邹显林.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影响因素分析[J].职教通讯,2012(10):44.

猜你喜欢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新生代”学数学
“点对点”帮2万名农民工返岗
藜麦,护卫粮食安全新生代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创意新生代——2018伦敦New Designers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