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8日,国内首个陆相页岩气开发示范区—延长石油延安国家级陆相页岩气示范区揭牌。作为国家863计划的重要课题,延长石油集团经过3年科技攻关,终于在页岩气开采的地质理论、工艺、水处理等多项技术取得了突破。目前,示范区已探明页岩气储量1500亿立方米,“十二五”期间将建成产能5亿立方米。
国际能源署2012年12月18日发表《煤炭市场中期报告》称,在新兴市场巨大需求推动下,煤炭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比重逐年上升,有可能在未来5~10年取代石油,成为全球能源的首要来源。《报告》指出,全球各国对煤炭的需求均在上升,但美国大量开采页岩气,导致对煤炭需求下降。
加拿大能源公司2012年12月14日表示,公司已经与中国石油达成21.8亿加元的合资企业协议。双方将开发加拿大能源公司位于艾伯塔省中西部的Duvernay区块。根据协议,中国石油将获得这部分资产的49.9%股权,首期支付11.8亿加元,剩余资金将在未来四年内付清。
中国石油集团2012年12月19日宣布,西气东输二线广深支干线求大段(求雨岭至大铲岛段)管道和香港支线当日分别成功投产,西气东输二线具备向香港供气条件。西气东输二线输送的中亚天然气将主要用于香港龙鼓滩发电厂发电。届时,全港四分之一的用电量将是中亚天然气转化的绿色电力。随着西气东输二线最后阶段的完成,中国石油目标是2013年向香港供气近10亿立方米,争取在2015年前提升至60亿立方米。
胜利油田西部探区又诞生一个新油田—阿拉德油田。近期,阿拉德油田顺利通过中国石化储量评审。阿拉德油田是继永进油田、春光油田、春风油田、春晖油田之后胜利油田在西部发现的第五个油田,是胜利油田勘探开发史上发现的第79个油田。阿拉德油田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哈拉阿拉特山南缘。阿拉德油田的发现,扩大了哈山地区浅层超剥带含油气规模。
近日,阿拉伯石油投资公司发布研究报告称,中东北非地区已探明天然气储量高达88万亿立方米,占全球已探明储量的近42%。按过去10年产量年均6.9%的增速,当前已探明天然气储量还可开采33年。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年初,这一地区主要国家已探明天然气储量依次为:伊朗33.1万亿立方米、卡塔尔25万亿立方米、沙特8.2万亿立方米。
日前,中国海油质量健康安全环保部环保处处长朱生凤对本刊记者表示,溢油应急响应行业具有事故推动、立法主导、跌宕起伏、永不成熟的特点。
未来,溢油应急响应行业的发展趋势将呈现出“五化”:基于溢油应急响应行动的时效性,基地建设将网络化;基于溢油事故类型的不确定性,资源储备将多样化;基于溢油应急响应行动的协调性,协调指挥将一体化;基于溢油应急响应行动复杂性,应急响应将专业化;基于溢油事故从预防到处置的系统性,油污防治将系统化。
所以,朱生凤认为,溢油应急响应行业未来要做到“三坚持”,即基地建设要坚持政府主导,要有合理规划,要有政策引导,最后通过市场调节来保证生命力。设备配置要坚持企业自主,各自采购,统一维护,资源共享。应急响应要坚持实体运营,要有一些法人实体参与其中,按照会员制、非盈利运营,才能保证其健康发展。
(本刊记者/吕荣洁)
2012年12月18日,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物装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赵延根在“2012国家重点能源项目工程建设与物装采购峰会”上对本刊记者表示,对管道局这类以工程总承包为主业的企业来说,物资需求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不仅体现在物资品种的不确定,还体现在需求时间上的不确定。所以,物资需求很难进行详细而准确的计划,使一级物资集采和二级物资集采时遇到了很多困难,最终对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产生一些影响。
为此,赵延根建议,在一级物资集采流程方面,针对工程总承包类企业的物资需求建立相应的制度,在流程设置上给予一定的有利政策,以便提高采购效率,满足这类企业随时变化的项目物资需求。同时,完善二级物资集采的认定条件,赵延根指出,不要片面追求集采百分比,只要达到了集采的目的和效果,对二级物资集采成果就应给予足够的肯定。
(本刊记者/吕荣洁)
2012年12月8日,中缅天然气管道云南支线及城市燃气项目在昆明安宁平地哨村开工,标志着云南省和中国石油“气化云南”这一造福于民的重大工程进入实质性阶段。项目总设计21条支线和13个城市燃气项目,总投资近46亿元,项目覆盖全省15个州市,支线总长近1700公里。 供图/CFP
国家发改委透露,2012年11月份我国天然气产量、进口量及消费量均呈现两位数增长,其中进口天然气约合38亿立方米,增长率高达22.5%。
截至2012年12月17日,中国石油海外勘探开发公司油气作业当量突破亿吨,达到1.0015亿吨。这是中国石油连续第二年海外油气作业当量突破亿吨。
美国联邦法院法官日前已同意BP支付约78亿美元与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的集体诉讼原告方达成和解协议。这将成为美国历史上涉及赔偿金额最高的集体诉讼和解案例之一。
沙特国家商业银行发布的研究报告表明,沙特2012年11月份石油产量下降到每天967万桶,是13个月以来的最低值。报告预计2013年沙特继续减少石油产量。
我不赞成煤化工大发展。中国采用煤化工是被迫的,因为石油资源不够,石油消费水平又增长很多。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俊武表示,要大力发展煤化工,就要解决规模化、高档化和碳排放问题。但从长远来说核能和可再生能源才是我国的终极方向,而绝非煤
当美国人不再进口石油时,石油世界会怎么样?首先美元大幅升值,其次替代能源面临重新洗牌,最后地缘政治生态改观。
—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陶冬预计,2020年时美国能源市场将是常规石油、非常规石油、常规天然气、非常规天然气四分天下的时代
这样的补贴远远不够。成本问题才是大问题,按现有的成本,根本不可能赚钱。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周文针对中央财政对页岩气开采企业给予0.4元/立方米的补贴后表示。他指出,目前三大石油公司也没有进行商业性开发。即便开采也是开一个亏一个
天然气产业链规划还有两点需完善。一是能源管理体制难以适应发展的需要。二是天然气产业链朝何种结构发展宣示不明。
—12月中旬,中国石油大学中国油气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毅军发表文章称,天然气产业链规划应宣示决不推强化、固化垄断的改革措施,这样才能确保朝竞争性结构演变
●供图/东方IC
http://zhou-junsheng.i.sohu.com
周俊生:
税务部门加强对液体石油产品税收的这一举动,放在整个宏观经济需要“稳增长”的大局中来衡量,显得格格不入。当务之急不是对所有的液体油统一征税,而是应大幅减税。
http://t.qq.com/china5ehanxiaoping
韩晓平:
页岩气能够解决我国目前面临的安全和环境问题。要使中国能源环境得到有效治理,使能源得到保证,很重要的一点是增加天然气供应。我国的常规天然气长期由一些大公司控制,开发非常缓慢。希望页岩气开采能使天然气供应增加,使更多企业进入这个行业。
http://weibo.com/u/178841413
郑若金:
美国炼油厂开工率2012年以来持续走高。与此同时,欧洲油品市场因欧洲炼油厂关闭产能而供应偏紧。预计美国炼油厂继续维持较高的开工率并加大出口至欧洲的油品,以缓解欧洲油品的供应压力,从而对油价形成长期抑制作用。
2012年12月7日,加拿大工业部正式批准了中国海油151亿美元的并购申请。虽然交易最终达成还需得到美欧等国政府审批,但专家普遍以为最终的成功收购已成定局。至此,此交易获批的原因、中国海油积累的成功经验以及中国海油的下一步均成为媒体热议的焦点。由于加拿大联邦总理哈珀在批准的同时强调“下不为例”的说法,有声音也表示,如此看来,中国海油这次虽胜利了,却堵住了未来的路。
此次并购成功,值得殷鉴的经验并非仅是中国海油在收购前的沟通工作,更主要是中国海油愿意为增强双方互信做出的诸多让步。中国海油能否取得预期成效,取决于其国际化的运作经验和有效的整合能力,而中国海油在未来尼克森管理权限上的让渡,无疑影响着其资产整合的能力。批准交易只是开始,中国海油任重道远。
—2012年12月11日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何 清
为使中国海油的获批不显得太特殊,哈珀让原本已泡汤的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并购案一并过关,同时强调“下不为例”、“外国国企并购本国资源是趋于结束而非开始”。但这等于啥也没说—如果并购本就不合心意,自然“不会允许”,否则只需说那就是“特殊情况”即可。
—2012年12月11日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陶短房
中国海油收购尼克森公司的经历告诉我们,观察能源经济因素不能局限于地质、油气价格等技术层面的因素,更要考虑与油气开发和利用相关的政策变化。至于未来中资能源企业是否还能进入加拿大市场,市场层面的投资与回报的竞争也将依然是最为重要的变量。我们没有必要将加方的“掩门”之辞视为一成不变,继续努力提高我国油气公司在国际层面的核心竞争力才是不二之途。
—2012年12月11日 来源:中国石油报 作者:查道炯
这笔交易的成功可以说“几无悬念”。目前看,在美国获得阻碍的风险性较低,即使有所阻碍,也只是针对部分资产,不会影响整体收购的完成。未来如何处理好资源融合、财务融合、经营融合和文化融合等问题,才是对中国海油企业实力的真正挑战,也是对这151亿美元出价的真正考问。针对该交易是否能作为并购案的示范案例,我认为每个并购都有各自的特点、都是个案化的,其背后的背景实际上都是不为人知的,所以该交易是否可作为之后并购案的示范案例,逻辑上是不必然的。
—2012年12月20日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作者 :石 莉
加拿大人终于给了一个交代,那就是加拿大不会再批准外国国有公司在任何油砂项目中获得控股权,即除非“特殊情况”,否则下不为例。如果按此逻辑,那正常情况下中国的国有石油公司通往加拿大上游领域的大门岂不是被关闭了?当然哈珀留下了“特殊情况”的口子,但并没有界定何为“特殊情况”,中国公司想要借此小门进入加拿大上游岂不是又平添了一道障碍?如此看来,中国海油这次虽胜利了,却堵住了未来的路。
—2012年12月10日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李东超
尽管此案仍需经美国和巴西两国批准,但即使美方不同意,也只能强迫中国海油卖掉尼克森公司在墨西哥湾的油田,而这项资产仅占尼克森公司总资产的8%。
尼克森传统能源储量的资产估值可能持续下滑,而开发尼克森的优质页岩气资源,就成了中国海油中长期内盘活这一加拿大人设下的“困局”关键所在。中国海油高价收购尼克森公司已接近尾声,但如何利用传统能源资源和页岩气技术实现跨越式的技术溢出效应,盘活困局,对中国海油来说才刚开始。
—2012年12月2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陈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