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体系工程研究态势分析与发展建议

2013-11-10 05:37游光荣王继民
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期刊领域文献

游光荣,孙 晓,王继民,孙 敏

(1.复杂系统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系统工程研究所,北京 100101;2.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北京 100871)

0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得复杂的技术集成和系统管理问题益发突出,现代战争、现代交通等进一步表现为“多个系统或复杂系统组合而成的大规模的系统组合”,体系(SoS,system of systems)和体系工程(SoSE,system of systems engineering)研究应运而生。

国内外学术界普遍认为,体系工程是系统工程的发展与深化,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1]。从2005年开始,美国成立了依托国防采办大学的体系工程研究中心(SoSECE,system of systems engineering center of excellence)和依托老道明大学的国家体系研究中心(NCSoSE,national center for system of systems engineering),标志着专业化体系工程研究机构的正式成立。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和普度大学分别从工程系统领域和智能交通系统视角开展体系相关研究。荷兰的戴尔福特大学则在能源开发、电力网络传输等方面开展了体现结构设计相关研究。IEEE从2006年开始举办体系工程的专题年会。Inderscience出版社从2008年开始出版《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 of Systems Engineering》杂志,专门研讨体系及体系工程问题。

国内体系工程研究主要是从军事领域起步的,尚没有“体系工程”为主要刊名的固定学科领域期刊。从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看,主要涉及体系理论与方法、体系描述、体系设计、体系优化、体系需求分析和体系能力评估等研究内容。对于体系工程研究,国内也发表了一些综述性文章[2~4],对于体系工程的概念、基本理论方法和研究领域等进行了相关论述。本文研究的起点和假定是,体系工程在国内是一个刚刚兴起的研究领域,对国内体系工程领域整体发展状况的认识尚不充分,尤其对于:国内何时开始体系工程研究?哪些机构正在开展相关研究?学术带头人是谁?哪些期刊刊载了相关文献?主流的研究方向有哪些?……一系列问题缺乏相关数据统计分析结论。为此,需要借助专门的方法和工具,并开展多学科联合攻关。

文献计量学[5,6]是对文献情报进行分析进而探寻相关学科的结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专门学科。本文以国内体系工程领域公开发表的期刊和会议文献的文摘数据为基础,基于信息计量、数据统计等方法,通过综合运用 EndNote、BibExcel及 Excel等工具,并结合长期从事体系工程领域研究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综合分析了国内(由于统计等原因,不含港澳台地区)体系工程研究的研究团体、研究领域和领域期刊等内容,以期比较全面地认识国内体系工程领域现状,并对促进整个学科研究提出若干建议。

1 文献数据准备

1.1 数据获取

全面、准确地获得领域文献数据是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做出科学判断的基础。“SoS”和“SoSE”在中文里分别被译作“体系”和“体系工程”(个别学者将“SoSE”译为“系统体系”,考虑到绝大多数学者使用“体系工程”,统一译为“体系工程”),但中文里这两个术语的应用领域更加宽泛。以“体系”为关键词搜索CNKI(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期刊全文数据库和重要会议数据库,共得到约120万篇文章。其中许多文献虽然包含“体系”关键词,但是与体系工程领域无关,如工程技术领域的“体系结构”,外交领域的“国际体系”,控制论领域的“多智能体系统”,物理学领域的“自组装体系”,环境保护领域的“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建筑学领域的“预应力板柱体系工程施工”和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智库体系”等,均不属于本文的研究对象。

针对此类问题,文献计量学中一般的做法有两种:一是限定文献出处;二是使用关键词组合来检索数据。

针对特定出处获取数据,往往准确度较高,但由于文献源的局限性,数据获取全面性不足,很难发现对于学科领域中未知的相关文献。同时,体系工程属于交叉学科,没有固定的学科领域期刊,相关研究文献分散存在于多个学科领域期刊和会议中。限定从少数几个主要相关的核心期刊获取数据,一方面数据量大大减少,漏检率增加;另一方面仍存在无关文献,如“指标体系”、“评价体系”和“标准体系”等。经过试验,发现这种方法不可取。

Grauwin等人[7]研究复杂系统领域时,通过和领域专家的讨论建立了包括复杂网络、动态系统、控制和混沌等在内的45个关键词来描述复杂系统领域,并据此从ISI(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科学引文数据库抽取了数据。类似地,本研究首先在CNKI期刊库和会议库搜索题名与关键词中同时包含“体系工程”和“SoS”的题录(指文献的文摘数据),共获得86条(搜索时间2013年3月20日),经领域专家人工辨识,发现其中属于体系工程领域的有80条。通过文献阅读,发现这80篇文献中,与军事领域相关的70篇,占总文献数的87.5%,其中大多包含装备体系、武器装备体系或体系对抗等关键词;在其余文献中,5篇属于体系工程综述性或理论性研究,5篇与群体性事件[8]、应急管理[9]和智能铁路[10]等相关。为了保证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选择了包括体系、体系工程、体系对抗、装备体系、SoS和智能铁路等在内的13个关键词,通过关键词组合进行了文献搜索和数据抽取。同时,由于体系工程概念出现在1990年以后,选取了1990~2012年的原始题录数据约1 200篇,经过重复题录剔除和领域专家辨识后最终获得了486篇题录,涉及期刊论文446篇和会议论文40篇。

1.2 数据清洗

获取的题录包括文献的篇名、作者、发表年、期刊(会议)名和作者单位等信息。在期刊名称方面,对期刊《Aerospace China》和《中国航天》、《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Astronaut》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均属于不同语种)、《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和《装备学院学报》(属于单位/期刊更名)、《科技信息(科学教研)》和《科技信息》(属于不同版面/增刊)等进行了归并。

关键词方面,对不规范数据进行了整理,对“Petri网”、“Petri网络”和“Petri”,“SoS”和“体系”等类似词组进行了归并,每篇文献保留前6个关键词。

2 文献数据分析

从文献的年度分布、期刊分布、机构与作者分布、研究领域情况等几个方面,构建国内体系工程领域较为完整的知识图谱。

2.1 年度分布情况

按年度统计体系工程相关文献数量,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国内1994年开始出现体系工程相关文献,与体系工程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开始兴起的时间基本一致。从文献数量上看,体系工程领域的论文在2004年以前数量很少,年度论文数量基本呈个位数,论文的数量少,统计特征不明显;从2005年起,论文发表量快速增加,说明该领域逐步引起了较多学者的研究兴趣,学科发展速度加快。

图1 发表文献量年度分布

关于2012年数量有所下降,分析认为属于正常波动。类似的波动在2000年也出现过。而且,2011年《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系统仿真学报》等杂志临时开设了“体系工程”专题或加大增刊收录量,属于偶然性因素,其结果导致了2011年论文数量稍高。

普赖斯(Price)认为[11],研究论文数量在时间上的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学科的研究水平、发展程度和发展速度。他对各种科学指标进行了大量统计分析,依据科技文献数量变化将学科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学科刚刚诞生,绝对论文数量少,增长不稳定,难以获取其论文增长的统计特征;第二阶段:学科进入大发展阶段,专业理论迅速发展,论文数量急剧增长,甚至服从指数增长;第三阶段,学科理论日趋成熟,论文数量增长减缓,演变为线性增长,维持稳定的文献增长量;第四阶段,理论完备,学科文献日趋减少,曲线趋平或者出现不规则振荡。

从公开发表的文献数量上看,初步判断目前体系工程学科领域总体上处于第二阶段,受关注程度增加。近年增长速度似在放缓,但距离成熟期还比较远。

2.2 期刊分布情况

期刊文献占总文献数量的91.8%,本研究重点分析了体系工程领域文献的期刊分布情况。经统计发现,国内共有121种期刊刊载了相关文献,平均期刊载文量为3.69,这说明体系工程领域文献期刊分布离散性强,涉及学科领域广泛;有68个载文量为1的期刊,占了期刊总数的56.2%;载文量排名前十的期刊总发文量232篇占所有期刊总发文量的52.0%,表明体系工程领域有影响力的期刊开始初步形成,见表1。

表1 体系工程的核心区和相关区期刊

体系工程领域目前没有专门的学术期刊,文献分散刊载于军事科技、水路运输、自动化和计算机技术等多个学科类别期刊。以载文量排名前十的期刊为例:《系统仿真学报》属于自动化、计算机技术,《火力与指挥控制》属于军事科技,《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则属于自然科学总论,这充分说明了以传统学科期刊分类方法难以判定体系工程这一跨学科领域的期刊。为此,从文献计量学的布拉德福(Bradford)定律出发,根据发文量划定相应期刊在体系工程领域的地位。

布拉德福定律认为[12]:如果将科技期刊按其刊载某学科专业论文的数量多少,以递减顺序排列,那么可以把期刊分为专门面对这个学科的核心区、相关区和非相关区。各个区的文章数量相等,此时核心区、相关区,非相关区期刊数量成1∶n∶n2的关系。

依据布拉德福定律,将搜集的文献分为159、156和171文献量大致相等的三个区,此时核心区、相关区和非相关区的期刊数量分布为5、20和96,基本符合布拉德福定律的统计特征。核心区和相关区的期刊见表1。从期刊载文量上看,《装备学院学报》和《兵工自动化》基本相当,显示出核心区和相关区的界限实际上比较模糊。

考虑到期刊本身影响力的差异,以及不同期刊对文献质量的要求,纯粹以载文量对期刊进行排名存在片面性。因此,又引入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对刊载体系工程文献的期刊进行综合评价。体系工程属于跨学科研究,文献在科技类期刊和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中均有分布,研究中选择了《中文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以科技类期刊及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统计源文献为数据基础的综合影响因子(即“数量”与“影响因子”之积),作为本研究中使用的期刊影响因子[13,14]。

综合考虑期刊的影响力和领域发文量,期刊影响力排名,见表2。体系工程领域影响力较大的期刊为《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系统仿真学报》、《兵工自动化》、《计算机仿真》、《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装备学院学报》、《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和《火力与指挥控制》等13种。

表2 体系工程领域期刊影响力排名

2.3 机构研究情况

包含机构信息的文献题录共464条,按第一作者所属单位统计出研究机构共有108家,平均每家4.5篇,发文7篇以上的机构,见表3。国防科技大学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是唯一达百篇的机构,占文章总数的21.5%。综合高产作者情况看,该学院处于研究领先地位;排名前7的机构发文数占发文总数的50%,说明这7家研究机构在体系工程研究方面成绩较为突出,成果较多;发文量7篇以上的高产研究机构共14家,发文数303,占总数的62.3%。

表3 高产机构

从研究机构统计数据看,主导体系工程研究的是具有国防军工背景的科研机构。高产研究机构中国防军工背景科研机构发文285篇,占94.1%,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说明目前体系工程研究主要集中在武器装备相关的需求提出单位、研制生产部门、使用保障与管理机构,尚未引起从事传统意义上系统工程研究的民用科研机构(如中国科学院、地方高等院校等)的广泛重视和关注。普通高校中仅有西北工业大学(3篇)、南京邮电大学(2篇)、中南大学(2篇)和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篇)等民用科研机构开始介入该研究领域。

2.4 作者分布情况

体系工程领域的研究文献共涉及作者797人(其中第一作者共387人),出现1314次,作者平均发文数量0.61,第一作者人均发文数量为1.26。与其他学科相比,说明作者离散度较高。

2.4.1 作者出现次数

出现次数最多的作者出现22次,其中出现次数在6以上的作者,见表4。考虑到文献的作者署名数量有多有少,最多的署名7个作者,仅以作者出现次数评价作者的影响力,虽具相当说服力,但也有一定的片面性。

表4 作者出现次数

2.4.2 第一作者发文情况

针对作者和他们所著论文之间的关系,文献计量学存在洛特卡(Lotka)定律和普赖斯定律等经验性规律,通常以文献第一作者、年长作者或通讯作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国内实际情况,本研究选择第一作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洛特卡定律,在自然科学领域,发表1篇文章的作者数量约占所有作者数量的60%,在技术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多产学者比例会降低[15]。体系工程文献发表1篇文章的作者数量为281,占作者总数的72.6%,高于60%的经验值,说明体系工程领域的作者分布更离散,这一现象可能与体系工程属于新兴交叉性技术领域相关。

在27个核心作者中,14个来自国防科技大学,其中13个来自该校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占全部核心作者48.1%,说明该学院集中了较多该领域研究人员,具有科研群体优势;24个来自院校,占88.9%。

表5 高产作者

该领域部分著名学者如胡晓峰、谭跃进等人,是两个重要机构体系工程研究机构的学术带头人,虽然团队发表文章较多,但由于将第一作者作为研究对象带来的局限性,他们在作者排名中并不居前。

2.4.3 作者综合贡献度

考虑到以作者出现次数与第一作者发文数量两种方式在反映作者影响力上都有一定缺陷,为了更科学地评价作者在体系工程领域的影响力,提出了一种作者综合贡献度评价方式。

该评价方法基于以下两个基本假设:

(1)在不考虑文献影响因子等情况下,无论作者多少,每篇文献对影响力的贡献度应该相同,假设为1。

(2)第一作者对文献具有较大贡献,其他合作作者贡献依次递减,假设每个作者是前一作者贡献度的1/2,这样可以保证第一作者贡献度在50%以上。

由此,可推导出有多个合作作者的文献中,第(i=1,2,…,n)个作者的贡献度计算公式为

表6 按综合贡献度排名的高产作者

可以看出,第一作者发文数较多的作者贡献度仍然相对较高,谭跃进、胡晓峰等人的排名有较大幅度上升,说明除第一作者论文外,还有较多合作论文,所在团队整体研究水平较高。可以认为,作者综合贡献度评价方法能够比较全面、综合、客观地反映作者在该领域的学术贡献。

2.5 研究领域分布情况

基于词语出现频次及共现关系描述特定学科或领域的研究内容和主题分布是文献计量学中比较成熟的方法。无论是文献数据库赋予文章的主题词、文章标题中的名词词组,还是作者自己选择的关键词,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文章的重要内容。

2.5.1 高频关键词

选取每篇文献的前6个关键词构成了共有1 028个关键词的集合,总频次为1 980,平均每篇文献4.07个。关键词“武器装备体系”以压倒优势占据首位,几乎是总频次第2位关键词“体系对抗”的2.5倍。频次不小于8的关键词共27个,占关键词总数的2.6%,出现频次占总频次的32.3%,见表7。

表7 高频关键词

在关键词贡献网络基础上抽取的5-核子图,如图2所示。结点大小表示关键词频次,连接粗细表示共现频次。可以发现86个结点以武器装备体系为研究核心密切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目前该领域的核心研究内容。

从高频关键词可以看出,目前体系工程领域的研究核心为武器装备体系,目标是提高在联合作战条件下的作战效能和体系对抗能力,关注的方面包括效能、结构、能力和需求等,采用的方法包括综合集成、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复杂网络、建模仿真和探索性分析等。这与目前的一些综述性文章结论基本一致[3,16~18]。

图2 关键词共现网络5-核子图

此外,除了军事领域相关的关键词,文献中也出现了配送体系(3)、智能铁路(2)、城市轨道交通(1)、政府采购法(1)和突发环境事件(1)等其他领域关键词,说明体系工程应用已向其他学科领域延伸,虽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可能成为新的研究增长点。预计在不远的将来,体系工程的交叉学科特征将表现得更加突出。

2.5.2 关键词演化

年度关键词数量、总频次及平均频次变化情况,如图3所示。关键词总频次的年度变化趋势与文献数量的年度变化趋势基本是一致的,这符合每篇文献的关键词数量维持在较稳定水平的客观事实。2005年左右关键词数量开始出现较大增长,关键词数量的逐年增长说明体系工程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宽。2010年以后关键词数量增长幅度不明显,说明研究领域的拓展速度减缓,这可能也是造成近两年文献总数维持在一定水平,而没有持续大幅度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是2012年基本上与上一年度持平,说明研究领域发展可能遇到了瓶颈,需要通过深化领域研究来产生新的突破。

图3 关键词演化

就关键词平均频次的变化情况看,在2007年左右达到峰值,说明研究领域有集中化的趋势,某些热点研究可能吸引了较多研究人员参与,结合同期关键词数量的较快增长趋势,说明在某些热点研究深化的同时研究领域也有所拓展,这个时期学科发展态势较好。之后关键词平均频次逐年下降,说明研究热点呈现分散趋势。

2000年之前的文献数量与关键词数量较少,缺乏统计基础,对2001年以后的关键词按每两年间隔统计,见表8。在每年的研究中,“武器装备体系”关键词持续占据主导地位(绝对数量优势,但相对比例并不是逐年增加)。

表8 年度高频关键词

2001~2002年,关键词围绕体系对抗、作战效能,研究者从遗传算法、兰彻斯特方程、数学规划、系统动力学和全寿命分析等经典系统工程方法等入手开展工作,在深度和广度上研究都有待加强。

2003~2004年,领域研究的语义内容进一步丰富,信息化战争、联合作战、武器装备发展和航天装备等关键词开始出现。

2005~2006年,高频关键词的频次开始提升,关键词持续增加,表明面向信息化战争作战需求,以武器装备体系和体系对抗为核心内容的基础之上,作战效能、效能评估和仿真模型等成为这两年研究的重要内容。

2007~2008年,高频关键词的频次持续提升,关键词维持较大幅度增长,研究内容继续丰富。在效能评估、建模、仿真等进一步深化的同时,引入统一建模语言、智能体、探索性分析等手段开展多种渠道的体系对抗仿真、体系优化等工作,并向多个关键技术领域拓展,并且“体系”作为一个独立关键词开始维持在较高频次。

2009~2010年,关键词持续增长,体系对抗、建模、仿真、效能评估等仍是研究的重点内容,体系结构描述、作战能力等关键词受到较大幅度关注。

2011~2012年,“体系”与“体系工程”都成为主要的高频关键词,国内该领域研究的核心仍为武器装备体系,核心内容包括体系对抗、体系结构、需求分析、效能、建模、仿真等,复杂网络、探索性分析等方法受到广泛运用。

3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基于国内武器装备体系领域研究的期刊和会议文献题录数据,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该领域研究的年度发展、学者、核心学者、高产机构、期刊分布、研究内容等进行了分析,发现的主要结论包括以下6点。

(1)关于体系工程发展阶段的判断。一般认为[19],国外体系工程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始,2003年后迎来较快发展。通过对国内年度统计数据分析表明,国内1994年开始出现体系工程文献,2005年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期。国内前期主要以跟踪国外研究为主,发展状态略微滞后于国外,基本符合一般学科发展规律。

(2)关于体系工程学术期刊。从期刊分布情况看,国内体系工程领域研究属于跨学科研究,并没有专门的学科领域期刊,涉及期刊类别多、数量多。除系统工程学科方面的期刊外,军事科技、计算机技术和大学学报等类别均有期刊刊载相关文献。综合考虑当前载文量和期刊影响力,《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系统仿真学报》、《兵工自动化》、《计算机仿真》、《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装备学院学报》、《火力与指挥控制》和《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等杂志是目前体系工程领域较有影响力的期刊。但是,缺乏专门期刊的情况可能造成不同领域专家在体系工程交流方面存在一定的“阵地”障碍。

(3)关于体系工程研究的主体力量。从机构研究情况看,国内体系工程领域的研究机构大致形成了三个梯队。其中最重要的研究机构是国防科技大学和国防大学,这两家单位在体系工程领域具有明显优势,成果数量多。其次是北京系统工程研究所、装备学院、装甲兵工程学院为代表的高产研究机构,各科研机构所开展工作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第三梯队涉及单位较多,平均发文量很少,研究方向较为分散。总的来看,目前具有国防军工背景的研究机构是国内体系工程研究的主体,开展相关研究的普通高等院校尚处于起步阶段。

(4)关于体系工程研究的核心作者。从作者发文量来看,第一作者发文量并不高,发表3篇以上的作者已经是该领域研究的核心作者。该领域研究的核心作者为卜广志、谭跃进、胡晓峰、张明智、游光荣、沈如松、荆涛、鲁延京、赵青松、陈英武、金伟新等人。高产作者和主要研究机构之间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国防科技大学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成为高产作者最多的研究机构。

(5)关于体系工程研究的主导领域。从研究领域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体系工程领域的研究核心为武器装备体系,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机构和较多研究成果,目标是提高在联合作战条件下的作战效能和体系对抗能力,形成了包括体系对抗、体系演化、体系仿真、需求分析等在内的相对稳定的研究子领域,采用的方法包括综合集成、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复杂网络、建模仿真、探索性分析等,是国内体系工程研究领域的主体。航空航天领域和舰船等领域中的体系工程领域研究日益增多,智能运输、应急管理和社会科学领域中的研究则刚刚起步。

(6)关于体系工程研究的突破点。从学科发展阶段看,年度文献数量显示目前国内体系工程研究总体上进入了快速发展的第二阶段,但是综合关键词演化分析,可以判断仅仅是武器装备体系为代表的军事领域体系工程研究进入了第二阶段,国内智能运输、应急管理和社会科学等其他领域中的体系工程研究刚刚步入第一阶段。而且,近3年体系工程文献增速减缓,综合本文对机构研究、研究领域分析等结论,发现原因可能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体系工程研究与应用目前主要集中在军事领域,参研单位以固定的几个国防军工背景科研机构为主,向其他领域的延伸才刚刚开始,参研机构与人员的规模受限;二是体系工程研究虽然逐步受到学者关注,但是从关键词增加的幅度与演化规律上看,近期研究领域缺乏新的拓展、方法上亟需新的突破,从而产生新的增长点。从发展基础上看,武器装备体系相关研究机构应担负寻找体系工程研究突破点的重任。

4 对体系工程学科领域发展的建议

(1)拓展军事领域体系工程的研究

目前武器装备体系是国内体系工程方面研究最深入的方向,应该持续深入建模仿真和体系结构描述等理论研究,丰富武器装备体系能力评估、作战效能和效费分析等多个应用子领域,以深化研究为基础寻求方法论上的突破,带动整个体系工程学科的持续发展。

(2)吸引更多相关科研机构开展体系工程研究

经分析表明,军工科研生产机构(以航天、航空、兵器、核、船舶、电子信息领域的军工集团及其所属单位为代表)已经开始从事开展武器装备体系方面的研究。着眼体系工程的长远发展,应该促进更多学术团体了解体系工程研究,吸引国内具备传统系统工程研究基础的民用教学科研机构参与,增加从事体系工程研究的科研人员。

(3)拓展体系工程研究的分支领域

从国外研究看,体系工程在航空航天、交通运输、医疗卫生等领域都有应用,多个领域应用的开展促进了体系工程学科的稳步发展。国内除军事领域外,其他领域体系工程的研究刚刚起步。从整个学科长期发展角度看,应该做好引导与推动,促进体系工程理论与方法在多个分支领域开展应用与研究。可以预见,作为一门综合性工程技术学科,体系工程研究分支领域的拓展,必将为学科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研究成果出现爆发式增长。

(4)重视体系工程基础理论研究

从一般学科发展规律看,应用领域拓展与关键理论突破是获取新增长点的两个主要途径。新方法、新技术手段的出现,必将带动一大批后续研究成果的出现。体系工程学科的发展,需要能够解决体系问题的专门方法,而不仅仅是依靠传统的系统工程视角来看待问题。同时,作为工程性技术学科的特殊性,又要求以明确的现实问题为牵引,通过大量的工程实践来促进基础理论的实用化,并促使新的方法、手段出现。

(5)以多种手段促进体系工程的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

在合作研究方面,除了直接通过学术机构的科研项目合作外,访问学者、研究生联合培养等都是常用的合作模式。学术交流通常依赖于定期的学术年会、专门的领域期刊以及不定期的小范围会议交流。对于体系工程学科来说,一方面可以着手扩大全军武器装备体系研究学术研讨会等专业年会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应该适时组建专门的体系工程学术期刊,这有利于减少不同学科领域专家之间交流的障碍。

(6)促进体系工程研究的国际交流

一方面,应当积极吸纳借鉴国外学术机构的研究成果,把握学科发展趋势,学习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拓展分支研究领域;另一方面,应当积极推广国内学术领先机构的研究成果,扩大国内机构在国际体系工程领域的影响力。

5 结语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国内体系工程领域公开发表的文献数据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体系工程领域研究的专业知识,综合分析了国内体系工程领域研究态势,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内体系工程领域知识图谱,并且对国内体系工程学科领域发展提出了建议。本研究目前主要针对在国内研究,下一步将针对体系工程的国际发展态势、机构与作者间的合作关系、各机构研究的侧重点等开展进一步的分析,通过国内外研究的对比,并结合一般学科的发挥规律,更全面地了解体系工程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作者相信,这些研究将有助于促进国内体系工程研究水平的提高和相关学科的发展。

[1]EISNER,H.MERCINIAK,J.MCMILLAN,R.Computeraided System of Systems Engineering[C].Systems,Man,and Cybernetics,1991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ecision Aiding for Complex Systems.1991:531-537.

[2]陈英武,姜江.关于体系及体系工程[C]//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五届年会,中国江西南昌.2008:148-154.

[3]胡晓峰,张斌.体系复杂性与体系工程[J].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11,6(5):446-450.

[4]游光荣,张英朝.关于体系与体系工程的若干认识和思考[J].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2010,24(2):13-20.

[5]邱均平.文献计量内容分析法[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

[6]WHITE HH,MCCAIN KW.Visualizing a Discipline:an Author Co-citation Analysis of Information Scienc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1998,49(4):327-355.

[7]GRAUWIN S,BESLON G,FLEURY E,et al.Complex Systems Science:Dreams of Universality,Interdisciplinarity Reality[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2,63(7):1 327-1 338.

[8]郭鹏,王敏,贾颖颖.基于SoS理论的城市群体性事件预警体系及其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2(11):230-233.

[9]刘世勇,黄玉农,郑骏川.体系工程概念在中国应急管理中的应用[C]//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会年会,中国辽宁大连.2010:3-12.

[10]郭歌.智能铁路体系结构建模与分析技术的研究[D].北京: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1.

[11]PRICE D D S.Little Science,Big Science[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3.

[12]HESS D J.Science Studies:An Advanced Introduction[M].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2012.

[13]周冰清.中文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1.

[14]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中心.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12版)[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3,17(2):136.

[15]LOTKA A J.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Scientific Productivity[J].Journal of the Washington Academy of Sciences.1926,16(12):317-323.

[16]游光荣.关于武器装备体系研究[J].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2010,24(4):15-22.

[17]谭跃进,赵青松.体系工程的研究与发展[J].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11,6(5):441-445.

[18]张维明,修保新.体系工程问题研究[J].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11,6(5):451-456.

[19]JAMSHIDI,M.System of Systems Engineering:Innovations for the 21st Century[M].New York,USA:John Wiley& Sons.2009.

猜你喜欢
期刊领域文献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电子战领域的争锋
将现代科技应用于Hi-Fi领域 Perlisten S7tse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2020 IT领域大事记
期刊问答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领域·对峙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