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红美,鲍学礼,储九圣,黄永久
(泰州市人民医院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江苏 泰州 225300)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u,SOM)是一种以鼓室积液及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症。关于分泌性中耳炎的流行病学,不同国家、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发病率存在着差异。大约90%的学龄前儿童患过SOM,最常见于6个月-4岁儿童,25%的学龄儿童患过SOM,大部分SOM可自行消退。到1岁时患过SOM的儿童超过50%,到2岁时增加到60%[1]。我国儿童SOM的发病率及高发年龄等流行病学资料尚缺乏大样本的统计资料。但随着诊断方法的进步和对本病认识的提高,过去认为儿童发病率很低的观点已经有了改变[2]。本病是引起儿童听力下降的疾病之一,不及时治疗处理会使病程加长,听力持久不能改善并形成胶耳,引起永久性听力损失和言语语言发育障碍。成人分泌性中耳炎可行鼓膜穿刺加鼓室药物冲洗治疗,但穿刺毕竟是创伤性治疗,由于儿童耐受性较差,不能配合穿刺者占多数。无创性的、病程短的保守方法治疗儿童SOM则极为必要。
1.1 临床资料 2009年1月-2012年12月在泰州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就诊的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患者110例(排除因腺样肥大、扁桃体肥大需手术治疗者),其中,发病初期急性上呼道感染者65例、急性中耳炎10例、扁桃体炎6例、慢性鼻-鼻窦炎25例、无任何诱因者4例。将患儿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联合鼻渊通窍治疗组,对6岁以上者行纯音测听检查。两组患儿的基本情况见下表(表1)。
表1 两组患儿的基本情况
1.2 仪器 本研究所使用的仪器为GN MADSEN公司的ORBITER 922型临床诊断型纯音听力仪和Zodiac 901型增强型中耳分析仪。
1.3 研究方法 常规治疗组:头孢或青霉素类抗生素口服,连续治疗14天,皮质类固醇激素(强的松)口服,鼻部减充血剂复方呋地滴鼻液滴鼻;联合鼻渊通窍口服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成药鼻渊通窍口服,儿童6-14岁者半包/次,每日3次;<6岁者,每日3次,每次1/3包。14天为一疗程。治疗14天后随访观察,询问家长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对患者行耳镜、纯音测听、声导抗检查。
1.4 疗效判定标准(结果见表2)。
表2 疗效判定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全部资料采用SPSS10.0建立数据库,以SPSS10.0进行统计学分析,各组间疗效差异用X2检验,显著性水准α=0.01。
2.1 纯音测听结果 根据治疗前后纯音测听结果,计算常规治疗组与联合鼻渊通窍组的气骨导差差距(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后气骨导差差距
2.2 声导抗检测结果 常规治疗组与联合鼻渊通窍组声导抗检测结果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后声导抗结果比较
2.3 常规治疗组与联合鼻渊通窍组疗效评估(见表5)。
表5 两组治疗后疗效评估
3.1 分性中耳炎的病因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鼓室积液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症。本病病因复杂,多数人认为咽鼓管阻塞及咽鼓管功能不良是其发病和复发的重要原因[3]。除了咽鼓管功能障碍以外,细菌感染和免疫因素在分泌性中耳炎发病原因中也占有重要地位[4]。Blue stone等在对美国、芬兰、日本及丹麦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耳积液细菌学检查中发现,最常见的是流感嗜血杆菌,其次有肺炎链球菌,卡他莫拉菌[5]。同时人们发现Ⅰ型变态反应、Ⅲ型变态反应、嗜酸细胞及其代谢产物和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也有关系。
儿童咽鼓管短平粗,机体抵抗力差,感染疾病的机会多,故本病在儿童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可引起儿童听力下降,影响言语信息的获得,后期还可形成胶耳,引起很多后遗症,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虽然本病有一定的自愈性,但大多数患儿经不起等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极为重要。
在本次入选病例中,发病诱因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者65例、鼻部炎症者25例、急性中耳炎者10例、不明原因者4例。由此可以看出,上呼吸道感染在发病原因中占重要地位。上呼吸道感染导致分泌性中耳炎的机制可能是细菌、病毒通过咽鼓管直接进入中耳,在其毒性不是很强时,导致分泌性中耳炎而非化脓性中耳炎的发生,上呼吸道炎症导致咽鼓管黏膜肿胀,咽鼓管功能下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3.2 中药鼻渊通窍的作用机制 中成药鼻渊通窍颗粒中主方为辛夷、苍耳子(炒)、麻黄、白芷、薄荷等,主方由宋代《济生方》中的“苍耳散”演化而来。辛夷、苍耳子(炒)为主药,两者性温,均归肺经,能散风寒,通鼻窍。主治鼻渊风寒感冒。症见前额或颧骨部压痛,鼻塞时作,流涕白或粘黄、或头痛、或发热,苔薄黄或白,脉浮。鼻渊现代医学认为是鼻窦粘膜化脓性炎症。这与现代医药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相符合。中耳及咽鼓管黏膜是由呼吸道黏膜衍化而来,具有呼吸道黏膜的特征,也有分泌细胞的作用,纤毛具有清洁和防御作用。在上呼吸道感染及变态反应情况下,浆液分泌过多,过于黏稠,纤毛全部或部分侵泡在黏液层中,妨碍中耳黏膜纤毛的运输功能[6]。作用于呼吸道的鼻渊通窍颗粒具有清肺热、抗炎消肿、抗过敏、增加纤毛、稀释痰液的功能,对中耳及咽鼓管黏膜也会起到治疗作用。
综上所述,上呼吸道感染在分泌性中耳炎发病原因中占有重要地位,中成药对儿童分泌性中耳炎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减少了抗生素的用量,提高了治愈率,通过非手术治疗,大部分患者症状得到了改善,从而降低了鼓膜穿刺率。对周围病灶鼻炎、鼻窦炎及扁桃体炎也起到明显的治疗作用[7],是辅助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值得推广的方法。
[1]张亚梅.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和治疗[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8,43(12):962-965.
[2]刘利敏,罗军,董明敏.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耳科学杂志,2009,7(2):126-129.
[3]汪吉宝,黄选兆,孔维佳.实用耳鼻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4]田勇,孙爱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5]Bluestone CD,Lunden K,tos M,et al.Frequence of bacteria isolated from middle ear effusions of children from the United States,Finland ,Japan and Denmark[J].Ann Otol Rhinol Laryngol,1990,99(149):42-43.
[6]张守杰,余养居,王瑞华.宣肺开窍法治疗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疗效观察与机理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杂志,2002,10(6) :263-264.
[7]沈翠干.中西医结合治疗分泌性中耳炎63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10,32(9):1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