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春红
(湖北省宜昌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剂科,湖北 宜昌 443000)
在我国,抗菌药物是医院用药的主体,其使用率和耗资高居医疗费用的榜首。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不仅导致了细菌耐药性增加和医药资源的浪费,也增加了药品不良反应(ADR)和药害事件的发生几率[1]。2012年4月,卫生部颁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旨在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行为,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为配合医院对抗菌药物的应用管理,笔者对我院2006年1月至2011年6月自发呈报的273份抗菌药物致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其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
资料来源于2006年1月至2011年6月医院自发呈报的273份抗菌药物致ADR报告,对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给药途径,ADR涉及药品、累及器官/系统、临床表现以及转归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
273例 报告 中,患者男 130例(47.62%),女 143例(52.38%),男女比例为 1 ∶1.1;年龄最小 3 个月,最大 81 岁。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见表1。
给药途径:273例ADR报告中,引发ADR的给药途径静脉注射最多,有 213 例(78.02%),其次为口服给药 51 例(18.68%),肌肉注射5例(1.83%),其他4例(1.47%)。抗菌药物种类及药品:273例ADR报告涉及抗菌药物9大类共37个品种,按照第17版《新编药物学》[2]的药品分类方法统计,其中头孢菌素类药物引起的ADR所占比例最大,具体见表2。
表1 ADR患者年龄与性别分布
表2 引发ADR的抗菌药种类及构成比
联合用药:273例报告中,单一用药213例(78.02%),二联用药 56 例(20.51%),三联用药 4 例(1.88%)。
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273例ADR报告中,部分ADR同时累及多个系统/器官,共329例次,其中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见表3。
表3 ADR累及系统/器官和主要临床表现
转归:273例ADR报告中,治愈179例(65.57%),好转80例(29.30%),病程延长或加重14例(5.13%),未出现死亡病例。
ADR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人群,但40~59岁的中年患者较其他年龄段发生比例更高,其次为60岁及以上的老年患者。中年人群工作繁重,生活压力大,社交活动频繁,感染及致病机会更多,可能是其发生比例最高的原因。老年人肾小球滤过率和肾小管分泌能力降低、肾血流量明显减少而影响体内药物排泄,肝血流量降低、肝药酶活性减弱致解毒能力下降[3],因此药物在机体内消除缓慢,导致药物蓄积而容易出现毒性反应。这提示临床上对中老年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时应适当减少剂量,针对患者具体情况个体化用药。
给药途径中最常见的是静脉给药,特别是静脉滴注,这和临床用药习惯有关,特别是住院患者的治疗手段主要依赖于静脉给药。由于静脉给药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血药浓度较高,易产生ADR;药液的pH、浓度、渗透压、不溶性微粒、输注速度等因素都可能成为ADR的诱因[4]。建议在临床应用中遵循能口服者尽量口服给药,必要情况下依次考虑肌肉注射和静脉给药的原则,临床医师在用药前应严格掌握药品适应证与用药原则,详细询问患者用药史、过敏史,注意配伍禁忌,合理使用溶媒,控制滴注速度,以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我院头孢菌素类药物引起的ADR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喹诺酮类药物,与文献报道一致[5]。头孢菌素类药物是临床应用量最大的抗感染类药物,许多医院以价格便宜的头孢唑林钠作为所有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皮肤过敏试验药物,一致率不高,经常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结果。建议卫生主管部门规范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肤过敏试验临床操作制度,尽量采用药物原液进行皮肤过敏试验。另外,喹诺酮类药物由于抗菌谱广、不需要做皮肤过敏试验、使用方便而被临床广泛应用,导致其过敏反应构成比高[6],尤其是左氧氟沙星在所有37个抗菌药物品种中排名第一。
ADR累及器官/系统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见,其次为全身性损害和消化系统症状。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胃肠道反应以及全身性症状较易观察,患者在短时间内反应明显,因此上报病例数量较多[7],而其他如神经系统、循环系统以及肝肾功能损害的发生发展需要一定时间,且与患者本身疾病进程相混淆,不易引起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注意和察觉。因此,对抗菌药物致ADR的监测应贯穿始终,临床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用药情况,特别是给药初期应有专人监护,一旦出现ADR症状立即采取措施,避免严重后果的发生。
抗菌药物致ADR的发生与众多因素有关,其不合理使用不仅导致细菌耐药性增高及治疗失败,还导致毒性反应、过敏性反应等ADR的增多,给患者造成身心伤害。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水平,促进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减少或避免抗菌药物致ADR的发生。
[1]史志华,肖智朋,谭力铭,等.我院612例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0,21(38):3 615 -3 617.
[2]陈新谦,金有豫,汤 光.新编药物学[M].第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
[3]沈 斌,沈 鸿,蒋利亚.抗感染药不良反应809例分析[J].中国药师,2009,12(4):488 -490.
[4]田元春,马儒清,伍小燕,等.176例抗感染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9,18(6):427 -429.
[5]毛东阳,谢奕如,蔡 德,等.2 203例抗菌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1,20(12):633-635.
[6]温 燕,黄晓青,陆 华,等.61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2,21(6):279-286.
[7]谢建翔.我院抗感染药物致不良反应报告1 094例分析[J].中国药业,2011,20(19):44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