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 敏/张慧君/高 兵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 101149)
地质工作是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勘查、水工环地质勘查、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勘查及其相关的地质科学与技术方法研究等诸多工作的总称。其基本概念是∶运用地质(球)科学的理论及相关技术、方法、手段,调查、研究和认识地球,解决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各类矿产资源,改善居住环境,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并最终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服务。
一是找矿风险高。高风险通常是指找矿项目的成功率较低。矿产勘查的对象是埋藏在地下的矿产资源,由于地质条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矿产资源的隐蔽性和不确定性,使矿产勘查从一开始到完成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过程之中,找矿风险很大。据统计,金属矿产的找矿成功率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约为1%,70年代初下降到0.1%,80年代则在0.05%左右。
二是投资规模大。投资大指的是矿产勘查的投入成本高。有研究表明,找到一个中型规模的金属矿床,勘查投资一般在1000万元到6000万元之间。从近几年我国固体矿产勘查投资总规模来看,每年每个勘查项目平均投资均在100万元左右。
三是勘查周期长。勘查周期是指矿产勘查从区域性地质调查开始,到异常查证,再到探明可供开采矿床所用的时间。统计数据表明,一个中型规模的金属矿床,勘查周期大致需要5-15年的时间。因此,地质勘查工作要先行,要提前五年或十年超前部署。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指应用科学、规范的标准、方法和程序,建立特定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分析,对组织或个体的业绩效率和实际效果作出尽可能准确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要严格遵守科学化的原则,要注意不同指标的关系和有机构成,要进行合理分类,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目前绩效评价体系通常包括投入、产出、质量、结果、效率、能力、顾客满意度等方面的指标。
地质矿产勘查投入有两种形式,即货币量(地质矿产勘查经费投入)和实物工作量(填图、钻探、坑探等)。一般包括从基础地质调查到矿产勘查工作,矿产勘查从前期的普查找矿到地勘工作结束全过程。
地质矿产勘查产出是地质信息产品,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的成果一是矿化点,二是地质资料;矿产勘查工作的成果一是矿产储量,二是地质资料。
地质矿产勘查投入效果主要表现为完成的地质勘查面积、发现的矿床数量、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地质矿产勘查工作本身的经济效益(不含为后续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即是地质矿产勘查投入(地质矿产勘查经费投入)与产出(发现矿产地或矿点、完成地勘面积、查明资源储量)之比。
根据绩效评价的相关理论及概念,结合地质工作的特性,地质矿产勘查投入绩效评价不仅要遵循地质工作规律,而且要遵循经济规律。因此,我们将地质矿产勘查投入绩效评价定义为∶运用科学、规范的评价方法,对一定时期内地质矿产勘查投入、产出、效益等方面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对比分析,作出真实、客观、公正的综合评判。
地质矿产勘查工作是一项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复杂的运作过程,不同性质的地质矿产勘查工作涉及不同的工作内容、技术手段、运作程度、成果和效益。本文主要是对“十一五”时期青海省基础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投入进行绩效评价。
建立地质矿产勘查投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遵循系统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可比性原则、独立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突出特色原则,科学、公正地分析评价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投入绩效。
笔者通过开展多轮专家问卷调查,并根据专家的经验和知识,结合地质矿产勘查绩效评价指标建立的原则和思路,构建了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投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见表1)。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投入绩效评价体系共划分出了1个一级指标,即“十一五”时期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投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5个二级指标,分别是投入指标、实物工作量、产出指标、投入增长指标、效益指标;26个三级指标,三级指标是用于绩效评价的关键指标,三级指标的绩效评价以同期全国地质矿产勘查投入绩效指标的平均水平为标准,通过对比分析,评价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投入效果(益)。
地质矿产勘查工作具有行业的特殊性,其绩效评价的标准和方法选取,除了应用传统的标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要体现行业的特殊性。因此采用的评价标准主要有行业标准、历史标准、经验标准、全国平均。采用的评价方法包括: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价值增值法、关键指标法、经验评价法、标杆比较法。
3.1.1 资金投入
“十一五”时期青海省用于基础地质调查和非油气矿产勘查的资金总投入为30.42亿元,是“十五”的5倍。其中:中央财政投入8.46亿元,占总投入的27.8%;地方财政投入10.45亿元,占总投入的34.35%;社会资金投入11.51亿元 ,占总投入的37.84%。地勘资金投入不断增加,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地质找矿多元化投入的格局基本形成。而且在非油气矿产勘查投入中中央财政、地方财政、社会资金年均增长率分别是67.75%、41%和49.76%,均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6.85%、14.19%、33.10%)。
3.1.2 人员投入
“十一五”时期青海省从事地质勘查的人员累计15837人,其中:中高级技术人员11162人,中高级技术人员与地质勘查人员比例为0.7:1。中高级技术人员人均勘查费为30.55万元,高于全国平均24.68万元的水平,说明青海省地质勘查技术人员工作负荷逐步加大。
3.1.3 装备投入
“十一五”时期各地勘单位共有各类勘查技术设备约2200多台(套),勘查仪器设备净值为8.27亿元,占勘查总资金投入的24.25%;而且人均设备净值为5.22万元,低于全国人均设备净值6.76万元的水平,装备投入还不能完全满足地质矿产勘查工作的需要。
3.2.1 基础地质调查完成的图幅面积
“十一五”期间,青海省1∶25万区域地质调查累计完成面积37500km2;1∶5万区域地质调查累计完成面积840km2;1∶20万-1∶25万区域重力调查累计完成面积177850km2;1∶5万区域航磁调查累计完成面积15000k m2;1:20万-1∶25万区域化探累计完成面积105132k m2;1∶25万区域遥感调查累计完成面积40000km2;1∶5万区域地质矿产填图累计完成面积59284km2,占全省面积的8.21%,占全省可测面积的12.1%。基础地质工作程度不断提高,如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区域矿产远景调查覆盖率由“十五”末的7.23%提高到“十一五”末的15.80%。
表1 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投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3.2.2 完成的钻探工作量
“十一五”时期青海省非油气矿产勘查累计完成钻探工作量138万米,年均增长29.06%,高于全国钻探工作量(7390万米)年均增长率22.97%的水平,年度钻探工作量屡创历史新高。
3.3.1 发现露头与矿点
“十一五”时期青海省通过开展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圈定铜铅锌金化探综合异常1270处,圈定地磁异常920处,同时发现矿(化)点及矿化线索343处。
3.3.2 发现矿产地
“十一五”时期青海省新发现矿产地17处,新提交可供开发的大中型矿产地20处。
3.3.3 主要矿种新查明的资源储量
“十一五”时期青海省新增查明煤炭资源量16.94亿吨,铁矿石2.7亿吨,铜155.6万吨,铅锌724万吨,金266.95吨。
3.4.1 基础地质调查效益
第一,通过完成区域地质调查、区域地球物理调查、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等工作,圈定铜铅锌金化探综合异常1270处,圈定地磁异常920处,发现矿(化)点及矿化线索343处;第二,为青藏铁路、黄河流域各类水电站等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玉树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以及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地质资料数据和科学依据;第三,通过基础地质调查和研究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新进展、新发现和新认识,极大地提高了国土资源认知水平,特别是创新研发的有关区调理论、方法、技术,推动我国区域地质调查方法技术实现了跨越。基础地质调查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起到了引领作用。
3.4.2 单位钻探费用
青海省属高海拔地区,工作环境较中东部地区复杂,“十一五”时期青海省钻探工作量费用为1749元/米,高于全国1504元/米的平均水平。
3.4.3 钻探效果
2010年青海省主要矿产钻探效果(新增查明资源储量/钻探进尺)为铜16.76吨/米、铅锌41.76吨/米、金1345克/米,均分别高于全国铜2.99吨/米、金21.34吨/米、562克/米的平均水平。
3.4.4 单位储量勘查费用
“十一五”青海省主要矿产单位储量费用为煤0.29元/吨、铁1.65元/吨、铜224.83元/吨、铅锌46.24元/吨、金115.43万元/吨。其中铜、铅锌、金矿单位储量勘查费用低于全国铜730.72元/吨、 铅锌253.82元/吨、金5378.86万元/吨的平均水平。这表明“十一五”时期青海省铅锌矿、金矿的找矿效益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煤矿、铁矿石、铜矿找矿成本高于全国,这也反映了这些矿产的找矿难度在增加。
3.4.5 地质矿产勘查工作对区域经济的贡献
“十一五”期间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工作对GDP的贡献率为6.30%。其中2010年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工作对青海省经济的贡献是2006年的2.39倍。
3.4.6 潜在价值计算
“十一五”期间青海省煤、铁、铜、铅锌、镍、钨、锡、钼、金、银等10种主要矿产新增查明矿产资源储量潜在价值为3667亿元,矿产勘查投入与新增储量潜在价值比为1:120。
通过上述指标分析,总体评价认为: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地区,地形复杂,野外地勘施工难度大,年工作周期短。在“十一五”期间,积极探索实践地质找矿新机制,加大地质矿产勘查资金投入,不断提高地质工作程度,找矿效果显著,为青海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保障。综合评价“十一五”时期地质矿产勘查投入绩效评价为“良好”,大部分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十一五”时期青海省积极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在找矿重大突破上取得显著成绩,但是还存在地质勘查技术人员超负荷工作,地质勘查技术装备投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及财政投资吸引社会资金的比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等问题。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青海省矿产资源的优势,优化资金投入规模结构,不断提升地质矿产勘查投入绩效水平,建议:
不断争取国家专项资金对于青海地质勘查工作的支持,继续发挥省地质勘查基金引领商业资本的作用,加大吸引社会资金投资的力度,盘活国有地勘单位持有的矿业权。
在资金投入和工作安排上要突出重点、优化结构,加大基础地质调查力度,要突出重要能源和矿产资源勘查,地质找矿专项进一步提高矿产类项目的投入比重。
不断改善内外部环境,加大对外省地勘队伍的引进力度;大力推进人才、智力与项目相结合的引才方式;加强在职地勘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培养青年人才以及加大地质类毕业生的引进力度。
继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用于支持地勘单位购置地质勘查技术装备,不断提高青海省地质勘查单位装备水平,进一步提升地质勘探工作的精度与效率。
建立完善地质矿产勘查绩效评价工作管理体系,建议每5年开展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投入总体绩效评价。
[1]姚华军,等.地质矿产勘查经费投入分析与建议[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6(9):29-31,34.
[2]方敏,等.有色金属地勘费用投入及其效果评价[J].中国地质,2000(3):29-32.
[3]王文,张润丽.国家地质工作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地质工作战略研究参考,2006(10):1-18.
[4]刘云忠,等.公益性矿产地质工作投入产出与绩效评价研究[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8(6):25-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