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程:向上生长的力量:记哈军工后裔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2013-11-06 07:39唐晓伟
军工文化 2013年5期
关键词:办学大学精神

■ 唐晓伟

红、蓝、白:瑰丽的校园文化色彩

以忠诚为核心的军工文化——红色,以服务船舶工业、海洋开发、海军装备为核心的船海文化——蓝色,以纯粹的科学精神、纯净的学术环境、纯朴的学术道德为追求目标的学术文化——白色,构成了哈尔滨工程大学鲜明的文化色彩。

红色,源于对使命的担当与责任的肩负,早在这所大学的前身——哈军工在祖国的需要中诞生时,她的创建者们就已将红色忠诚的种子深埋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蓝色,是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发展理念,是学校在新的历史时期基于对学科优势和国家现实需求的综合分析,对学校主体服务领域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明确定位。白色,代表着纯净、没有污点,是学校对崇尚科学、追求真理这一大学核心价值的直接体现……

它们反映了学校的历史传统、文化品位、特征风貌,更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和办学宗旨,是哈工程大学师生的共同理想、信念和追求。

正上大二的石振强曾无数次想象过中国航母试航的情景。“瓦良格”号的每一个变化都让这个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船迷和军迷兴奋不已。早在中国航母平台正式海试前,他就已按捺不住好奇,专程跑到大连海达南街的宜家商场,在三楼摆放床上用品的货架旁,透过安全门的玻璃,正好可以看到几公里外停着的“瓦良格”号。

像石振强一样的“船海粉丝”,在哈工程不胜枚举,尽管他们中的很多人家住内地,远离海洋,甚至在大学实习前没有亲见大海。进入大学后,与其说这些“粉丝”们对船海产生了浓厚兴趣,不如说是浸润在哈工程大学的校园文化中所形成的一种精神自觉。他们自发筹建了全国高校首个航母爱好者类的学生社团,并制作了有关航母文化的图片展。让石振强颇感自豪的是他和伙伴们创造的“国内第一”的纪录——历时两个月,制作出长达两米的“瓦良格”号模型。从CAD图的制作、数控雕刻机的精雕细刻到手糊玻璃钢、反复四遍修外表面、刮原子灰,这些小伙子为了赶进度,曾三天三夜没有离开实验室,支撑他们的是对船海的激情和热爱。当国防科普委员会陈有元少将、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李杰大校、校长刘志刚为这艘在哈工程大学举办的“首届中国学生航母创新设计大赛”的“献礼”揭幕时,全场为之振奋欢腾。

提到对航母的设想,石振强的看法充满期待又不失冷静:“‘瓦良格’号还只是试验舰和训练舰的性质,使海军熟悉、会用航母。中国海军还会再造自己的新航母,那才是真正值得关注和期待的,也是我们努力和奋斗的方向。”这心声传达出的使命感得益于哈工程结合办学特色和优势组织的众多体现学校特色的活动,更得益于在历史传统和时代环境中经由历届师生共同积淀、建构、创新而形成的精神资源和财富。

一所学校传承一种血脉。哈军工在哈尔滨的历史上有着特殊的荣耀,它几乎凝聚了一个时代关于国家军事现代化的全部光荣和梦想。哈军工人身上闪烁的终生不渝的报国精神,志存高远的拼搏精神,科学严谨的求实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作为哈工程大学的文化基因一脉相承,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继承积淀,哈工程大学逐步形成了在“忠诚”的旗帜下,“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以国防需求为第一使命、以人民满意为第一标准”的大学精神。

>>>学生科创作品“敖明”获得第15届国际无人水下机器人竞赛全球四强。

多年的办学实践使作为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哈工程深刻认识到特色品牌的战略意义:无论管理体制如何变化,只要有了具有竞争力的特色品牌,就有了生存之本、发展之基。在办学历史的积淀、国家战略的需求、服务行业的使命和学校发展的定位四者的统一下,“三海一核”即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的办学特色应运而生并显现了强大生命力。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领域,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的品牌优势。这一特色办学方略的凝练为这所大学半个世纪的信仰追求找到了最佳落脚点。如今,学校已经发展成为我国“三海一核”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

在忠诚精神的鼓舞和激励下,在工程大学特色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下,很多毕业生树立了服务国防、献身海防的理想信念,积极主动选择到国防工业系统就业,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就业。2006年以来,到国防系统就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分别超过40%和45%。目前,学校有超过300名毕业生在我国船舶工业系统的140多家单位担任领导职务,部门领导和技术骨干近1000名,仅在中物院、大亚湾和秦山核电站的管理和技术骨干中就有毕业生近100人。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被称为“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可靠顶用之才。”

校长刘志刚曾深情地说:“漫步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校园,你听到最多、体会最深的有两个词:忠诚和‘三海一核’,忠诚源于一种精神自觉,‘三海一核’是理性的选择。”

至真至善的精神追求

哈工程大学作为哈军工的后继者之一,在继承和发扬“哈军工精神”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主席为哈军工题写的报名“工学”二字为关键字,凝练构造出了“大学至真,大工至善”的校训,事理在于求善,学理在于求真。其含义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追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高境界”。在黑龙江,坊间流传着“学在工程”的说法。哈工程良好的校风学风、严格的教学管理、对至真至善的不懈追求已成为人们心中的品牌。

在中国机器人公开赛中“水下机器人”的项目获得三连冠后,王天和他的队友将目光投向了国际挑战赛的舞台。在不久前的第14届国际无人水下机器人竞赛中,哈工程“国际水下机器人项目组”代表中国首次出战这一国际水下机器人最高级别赛事。在28支代表队中,获得第12名的成绩,创亚洲最好成绩排名,领跑日本、印度。

在比赛中,我国的机器人备受关注,因为它95%的元件都是手工制作、组装。这让国外队员惊叹不已,一位美国队员专程拉来朋友向他们介绍:“知道吗?这是他们纯手工制作的!难以相信!”面对这个集成度高,体积质量小的“小家伙”,最让王天和队友们自豪的,还是它的稳定性。看着它自主完成过门、巡线、撞球、射门、抓取目标物、水声定位等任务,王天为它的“可靠顶用”而倍感自豪。这背后来自学校的支持、师生的付出自不待言。

作为在哈工程学习近十年、本硕博连读的“老学生”,王天觉得自己是一个幸运儿。“学校在科创方面投入很大,给我们提供了太多便利条件,从资金到场地,没有学校的支持,我们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绩。”

参加赛事筹备的54人来自各年级,各专业,这些水下机器人的爱好者从船舶学院、航建学院、动能学院、自动化学院等10个学院集结而成,分为指导委员会,执行委员会,下设机械组、软件组、电器组等小组,各设组长自主管理,形成了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管理模式,在承担比赛任务的同时,还肩负着指导低年级学生科创活动的任务。

家住山东农村的朱明章在大学四年里,没向父母要过一分钱,他的生活来源除了奖学金外,更主要来自科研活动。在四年的本科学习中,他获得了16万元的科研立项经费。“我喜欢这样的环境,只要你有想法、想法有创新性,学校就会给你机会去实现!”如今,被评为“科创之星”的朱明章被保送清华大学核学院攻读直博。群星闪耀,得益于品牌培育,更得益于构建良好的育人文化环境。

“以竞赛激发学生创新梦想”是学校培养创新人才最具特色、最见实效的“招数”之一。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科技赛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使学生不满足于课堂理论知识,积极自主学习,作为终生财富而享用不尽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竞争激烈的未来依然备受欢迎。

实施“个性化保研”以来,学校已有200余名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被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学校还建立了创新奖励、创新学分等一系列“学生科技创新支持机制”,保护学生的创新热情,鼓励他们个性化发展,全校上下不遗余力,为学生科技创新建立起一套完备的支撑体系。

学校党委书记谷焕民强调:“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是在历史传统和时代环境中经由历届师生共同沉淀、建构、创新而形成的精神资源和财富。创新人才培养要在大学精神的指引下,紧紧围绕学校的培养目标,坚持‘工学’并举、理论与实践并重,全方位营造培养创新人才的环境和氛围。”近年来,学校对于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总投入金额超过500万元。随着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逐渐提高,在学校层面大力支持的同时,各院系也从政策与资金上进行配套支持。其中,各院系配备兼职指导教师每年600余人次,提供学生专用创新实验室平均每年80余间,平均每年支持学生学术科技类社团活动近百次,组织“大学生科创沙龙”等各项科技创新类培训每月平均26场次。目前共有25个开放的展厅,面积达17757平方米……正如一所名校需要长期积淀一样,哈工程的创新之路也是点滴积累中伸向远方。

在哈工程几乎没有学生会因为考试作弊而铤而走险。因为学校的“自主考试”制度早已破除了“一试定终身”的现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反复多次地参加考试。无论成绩是多少,只要学生不满意,就可以申请重考,成绩以最高记载,从而解开了作弊的症结。这样,学生不存在“一试定终身”的压力;他们反复参加考试,促进了课后自学能力的提升;计算机同一标准的题库出题,避免了考试之间的不公平;调动了学生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进取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考试的评定、检测、诊断、反馈、引导和激励等功能。如今,全校近30门基础课的考试采取这种制度,受到教育部评估专家的高度赞赏。诚信既是浸润在军工文化中的工程学子的自觉选择,也是学校以校风学风为核心,强化校园行为文化建设的结果。

中国航空工业某集团公司对哈工程毕业生的评价是:“哈工程大学的毕业生能实实在在、踏踏实实地在岗位上工作,能很快把自己所学的知识用上,学生朴实的精神是学校坚持学风建设的结果,显然学校做了很多扎扎实实、行之有效的工作。”凡是从这个学校走出的学生都会领会一所大学作为坚强后盾所给予他们的力量,而他们中的每个人都会在精神上有一个深刻的烙印,它是哈工程的标志,上面写着“精英人才,可靠顶用”!

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曾深刻地指出:“一所现代化的大学,必须具有一个很高的文化品位,充满求真的科学精神与求善的人文精神,充满着对人的终极关怀,滋育着优秀人才的成长。”大学文化品位能够把独特的精神品格熔铸进师生的心理品质。哈尔滨工程大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以大学精神为灵魂构建校园精神文化,以学生工作为基础规范校园制度文化,以学风校风为核心强化校园行为文化,以校容校貌为标志展现校园物质文化,利用既有文化资源,系统构建特色文化育人环境,有想法,有套路,也有打法。她向世人昭告着:工程大学人将永不放弃高远的追求与辉煌的理想,始终将“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以国防需求为第一使命、以人民满意为第一标准”的精神境界作为最高追求,在自身的使命定位与为祖国忠诚服务的结合中,向着撒满阳光的远方坚定前行……

猜你喜欢
办学大学精神
“留白”是个大学问
虎虎生威见精神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