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秀茹,江 凡,杨肖丽
(沈阳农业大学 土地与环境学院,辽宁 沈阳110866)
居住用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场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引起城市居住用地数量的增加和布局的改变。居住用地是城市用地类型中的一个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其利用状况的改变将影响整个城市空间形状的变化[1]。研究居住用地空间结构演变及对城市发展变化的影响,对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及优化城市用地布局,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2]。我国关于居住用地空间结构及分异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成果相当丰富,许学强[3]在《广州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因子生态分析》中发现:广州市居住空间结构总体上呈现出“同心圆”态势,但是影响的主要因素却为人口密集程度、科技文化水平、工人干部比重等。之后对城市居住空间演变历程、特征、影响因素、空间分异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成为了国内研究的重点[4-6]。近年来,由于我国社会转型和住房制度改革,加剧了城市居住社会空间分异的程度,并开始引发社会问题和矛盾。地理学者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充分的关注,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居住社会空间极化及其分异机制[7-9],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等方面[3],其中黄志宏[10]《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模式的演变》对居住区空间分异研究较为深入,对国内居住空间分异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
伴随着沈阳市悠久的历史,城市范围发生了大规模扩展,各类用地面积、布局均发生了较大变化。本文从百年时间尺度上探讨沈阳1910—2010 年城市居住用地时空变化情况及变化特征,以期为沈阳的发展规划及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沈阳是辽宁省的省会,东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通和商贸中心,全国的工业重镇和历史文化名城。位于辽宁省中北部,地理坐标为:E122°25' ~E123°48',N41°11' ~N43°02'。2010 年沈阳市行政区域面积1.29 万km2,市区面积3 471 km2,城区面积488.52 km2,根据《沈阳市2011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全市2010 年11 月1 日零时的常住人口为810.62 万人[11]。
研究中的数据由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精度、不同格式的图件资料矢量化获得,具体的图件资料包括:1910 年最新实测奉天省城全图(1∶10 000)、1931 年沈阳市最新全图(1∶10 000)、1948 年沈阳市区用地状况图(1∶20 000)、1966 年沈阳市街图(1∶12 500)、1978 年沈阳市区现状图(1∶25 000)、1989 沈阳街巷详图(1∶13 000)、1996 年沈阳市中心城区现状图(1∶20 000)、2004 沈阳市规划区图(1∶10 000)、2010 沈阳市中心城区用地现状图(1∶10 000)。在ArcGis 9.3 的支持下,将9 个时期的图件资料配准并矢量化,提取9 个时期的城市范围、居住用地信息。
将以上9 个时期空间信息数据加入ArcGis 地理信息系统中,以铁路、方城等位置基本没有变化的标志性地物为参考点,将各时期的数据进行配准、对历史图件进行变形纠正,使数据资料标准化,精度统一。在ArcGis 的支持下,提取城市边界和居住用地数据,每个时期空间数据的提取都是在前一期空间数据上进行分割和扩展,并查阅历史资料进行验证,得到各阶段城市范围和居住用地变化图[12]。根据空间图形的变化情况,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扩展的形态特征。
在图件处理过程中,有3 种原因会对结果产生误差。一是是由于原始地图数据信息载体介质为纸介质,其由于折叠,褶皱以及气候影响,变形较大,变形误差一般在1 ~2 mm;二是由于地图扫描矢量化产生的误差,扫描仪本身精度不高或设置不当都会产生误差;三是地图矢量化时光栅图像没有配准就矢量化,从而形成误差[13]。针对上述情况,在图件处理时,尽可能提高各个环节的精度,减少误差,提高数字信息的质量和精度,使内图廓边长和对角线长度误差控制在0.1 ~0.2 mm。由于研究区域实际面积精确到公顷,所以上述误差不会影响研究结论的准确性。
百年来沈阳城市用地面积不断上升,扩张速度也逐渐上升。1910 年沈阳城市土地总面积为2 189 hm2,2010 年为48 852 hm2,是1910 年的22 倍,100 年间共增加了46 663 hm2,年均增长467 hm2。其中增长最慢的是在20 世纪初,年均扩张不到100 hm2;增长速度最快的是20 世纪90 年代至今,年均扩张面积达到800 hm2以上。100 年来沈阳城市的扩张程度在各个阶段都不相同,1910—1931 年,沈阳城市年增长面积仅85 hm2,这一阶段可以说是相当缓慢的;1931—1948 年呈现快速增长,仅17 年间增加了4 335 hm2,年均增长达255 hm2,1910—1931 年的3 倍;而1948—1966 年受解放战争的影响,城市扩张速度有所减缓,年均仅增长190 hm2,甚至呈现滞后趋势,这是沈阳城市扩张的一个过渡。此后,城市扩张速度呈急剧上升趋势,到20 世纪已经达到年均增长近3 000 hm2。可见,沈阳城市扩展速度经历了“缓慢—快速—过渡—迅猛”这样一个扩张过程,20 世纪90 年代以后是扩张最为迅速的时期。具体分析情况如表1 所示。
表1 1910—2010 年沈阳城市用地面积变化Tab.1 The area change of Shenyang city from 1910 to 2010
沈阳城市形态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城市范围的扩张。1910—2010 年沈阳市在各个方向上都有扩展,南部、西南和东北方向扩展的最多,西北和东部扩展较为缓慢。1910 年的沈阳老城区仅仅包括了故宫和西边的部分郊区,1931 年日本侵占东北后,对沈阳进行了大规模重建,集中建设了铁西工业区,改建了东部的工业区。建国以后,在市区西部、北部和东部分别兴建了大型工人村;城市用地向南、向北少量扩展,整体形态呈掌状、东西略长。改革开放后,沈阳市扩大至近郊,城市边缘陆续出现了新的城市板块。1996 年之后,浑河南岸大片未利用土地,南郊的苏家屯和北郊的虎石台都划为市建设区,成为市区两翼,改变了沈阳城市整体布局形态。2004 年以后是城市扩张最为迅猛的时期,城市“摊大饼”式的扩展形态表现较明显。到2010 年沈阳城市范围重点在西南和东北方向展开扩展。
1910—2010 年沈阳城市居住用地面积逐渐增加。1910 年为479 hm2,2010 年为13 663 hm2,是1910 年的28.5 倍,100 年间共增加了13 184 hm2,年均增长131.84 hm2。居住用地占城市总面积的比例变化不大。1948 年最高,达到33.28%,1910 年最低,为21.24%。具体如表2 所示。
表2 1910 年—2010 年沈阳城市居住用地面积变化Tab.2 Residental land area change of Shenyang city from 1910 to 2010
百年来沈阳城市居住用地布局发生了较大变化,1910 年主要是围绕故宫分布,到2010 年居住用地在各个方向上都有较大范围的扩张,东边已经延伸到沈河区马官桥社区,南边跨越浑河扩展到浑南新区,西边延伸到了经济技术开发区,北部已经到达道义开发区和虎石台镇。从不同时期扩展方位来看,1910 年沈阳城市居住区主要集中于沈阳故宫街区和部分西边的郊区,1948 年主要向西发展,1978 年主要是向西南扩展,东部也向东陵区缓慢延伸,1996 年居住用地一方面向铁西区集中,另一方面向东南方向扇形扩展,2010 年基本是在1996 年居住用地的基础上向四面八方全面扩张,延伸到了浑南、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沈北新区,且在各个方向上分布都较为均匀。具体扩展情况如图1 所示。
图1 沈阳居住用地变化Fig.1 The change of Shenyang residential land
沈阳城市居住用地形态演变主要分为4 个时间段:
(1)1910—1948 年:这一阶段居住用地扩展呈现出“同心圆+多中心组团”的外延式扩张,这是一种相对分散的扩张方式。1910 年,居住用地大多以故宫为中心向四周呈同心圆状扩张,同时在老城的西边有小范围的组团式扩张,形成了“一大一小”多中心的组团。1911 年辛亥革命以后,张作霖统治了沈阳,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在老城区的西北部和东塔周围,建立工业区,在旧城东北部沈阳东站前,建沈阳商业区,在北陵、柳条沟等地区,建设东北大学、东大营、北大营等教育、军营设施。1931 年日本侵占东北后,又对沈阳进行大规模的重建,在日本全面占领的14 年中,集中建设了铁西工业区,扩改建了东部的东塔工业区。随着大规模建设,居民区也逐渐发展起来,主要扩张在东西方向上,形成了“多中心组团”。
(2)1948—1978 年:这一阶段居住用地扩展较为缓慢,形成“低密度+多中心组团”的外延式扩张。这是一种无秩序、无计划的随机性空间扩展方式。这种扩展方式没有明确的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和功能分区,城市用地扩展盲目,土地利用率低。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这一期间由于战争和文革动荡,城市土地市场不健全,城市空间的扩展多受政府行政划拨影响,城市缺乏有效的规模管理控制。这一时期的沈阳城市居住用地相对分散,主要还是在东西方向上无序、混乱地扩张。
(3)1978—1996 年:这一阶段居住用地主要呈现出“扇形”扩张方式。这一阶段受改革开放的影响,城市建设从实际出发,健全和加强了城市建设和管理机构,制定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有效指导城市发展建设,市政设施逐渐完善,人居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小部分居住区在西南方向上呈同心圆状扩张,大部分在原来的基础上呈扇形向东南延伸,还有零星居住区分布在城市北部。这一时期居住用地密度逐渐增加,扩张也形成了一定规模,已经不再是无序、混乱的扩张。
(4)1996—2010 年:这一阶段居住用地扩展呈现出“同心圆+十字轴式”的发展。这是我国大城市空间扩展的典型方式。它以已形成的主城区为核心向外分层扩展,整个城市的平面像树的年轮一样,每发展一次就向外扩大一圈,俗称“摊大饼式”的扩展。与其他方式相比,这种方式的推进速度比较缓慢,并主要受经济发展速度制约。但城市的空间扩展达到一定程度后,如再按此方式继续扩展下去,将会引起一系列城市问题。这一阶段沈阳居住用地在各个方向的扩张都相对均匀,以老城区故宫为中心,向四周呈同心圆状以圈层向外扩张,同时在东南西北4 个方向上也有零星分布,形成了“同心圆+十字轴”的外延式扩张方式。
通过对沈阳居住用地形态与面积变化研究可知:百年来,沈阳居住用地由多个中心扩展成为“同心圆+十字轴”形态,但居住用地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比重却相当稳定,且居住用地形态与城市形态具有一致性。百年沈阳城市居住用地扩展强度在各个方位上是不断增强的。1910—1948 年主要在西部扩展;1948—1978 年扩展强度较大的在东部;1979—1996 年在各个方向上扩展相对均匀;1996—2010 年主要往南部扩展。
研究也表明:居住用地总是与各类用地混杂且分布于城市的各个方位,即使是工业集中区,居住用地也有大面积分布,这一方面说明居住用地与工业用地和商服用地等具有伴生性,另一方面也说明,大面积的孤立住宅区在城市内不可能长期存在;百年来,居住用地面积占城市面积的比例没发生太大变化,基本是居住用地增加1 倍,城市面积就会相应扩张一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业人口市民化,定会导致城市居住用地的增加,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城镇面积的加速扩张,城镇用地供需矛盾的尖锐[14-15]。
[1]叶艳妹,吴次芳.城市居住用地的生态经济评价及其运用——以义乌市为例[J].生态经济,1997(4):23 -28.
[2]王兴中.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3]许学强,胡华颖.广州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因子生态分析[J].地理学报,1989,44(4):385 -399.
[4]顾朝林.城市社会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5]吴启焰.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1.
[6]刘长岐,王凯.影响北京居住空间分异的微观因素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6(4):403-412.
[7]许文炜,黄建云.柳州市居住用地布局的特征分析与优化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0.
[8]罗雅,田银生.江西九江居住空间形态发展演变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9]于莎莎,王新文.1980’s 以来济南市主城区居住用地演变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2.
[10]黄志宏.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模式的演变[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1]孙雁,王秋兵.百年社会变迁过程中沈阳城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12.
[12]黄焕春,运迎霞,李明玉.基于GIS 的延吉市城区居住用地适宜性分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17 -20.
[13]孟繁宇,樊庆锌.城市居住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体系研究——以哈尔滨群力新区为例[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5):87 -92.
[14]罗罡辉,吴次芳.基于GWR 模型的城市住宅地价空间结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7.
[15]张洁,谭永忠.基于GWR 模型的城市住宅地价空间结构研究——以杭州市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