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缕衣》一诗英译文的经验功能

2013-11-04 06:39
关键词:原诗二中参与者

赵 璐

(北京语言大学 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083)

系统功能语言学派认为,语言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作为人类交际的工具,它承担着各种各样的功能。韩礼德(Halliday)把语言的纯理功能分为三种: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其中,概念功能又包括经验功能(experiential function)和逻辑功能(logical function)两部分。韩礼德(Halliday,1994)曾指出,他建构系统功能语法的目的之一是为语篇分析提供一个分析框架。其关于纯理功能的观点和分析方法在语篇分析中应用广泛。

诗歌这一文学形式,具有语言简练,蕴意丰厚,节奏鲜明等特点。多年来,对诗歌翻译的探讨持续不断,但在汉语诗歌英译的标准上并没有达成统一意见。大多数人主要从文学批评和文学翻译角度出发,其分析中主观成分所占比例较大。本文试图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角度对《金缕衣》的不同英译本进行经验纯理功能分析,以期能为诗歌翻译提供新的视角。

一、经验功能概说

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中,经验纯理功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经验纯理功能(简称经验功能)指的是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中的各种经历的表达。换言之,就是反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中所发生的事、所牵涉的人和物以及与之有关的时间、地点等环境因素。

经验功能主要通过“及物性”(transitivity)得到体现。及物性作为一个语义系统,主要作用是将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若干“过程”(process),即将经验通过语法进行范畴化,并指明每一过程中所涉及的“参加者”(participant)和“环境成分”(circumstantial element)。及物性系统将人类的经验分成六种不同过程,即:(1)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2)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3)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4)行为过程(behavioural process);(5)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6)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

物质过程表示做某件事的过程,这一过程一般由动态动词来表示,包括“动作者”(actor),和“目标”(goal)。心理过程是表示心理活动如“感觉”(perception)、“反应”(reaction)和“认知”(cognition)等的过程。心理过程一般有两个参与者。一是心理活动的主体即“感知者”(senser),另一个是客体,即被感知“现象”(phenomenon)。关系过程指的是反映事物之间处于何种关系的过程。关系过程可分为“归属”(attributive)和“识别”(identifying)两类。言语过程是通过讲话交流信息的过程,在言语过程中,主要涉及的参与者是“讲话者”(sayer),“受话者”(receiver)和“讲话内容”(verbiage)。行为过程指的是诸如呼吸、咳嗽、叹息、做梦、哭笑等生理活动过程,一般只有一个参与者即“行为者”(behaver)。存在过程是表示有某物存在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必须有“存在物”(existent)。

二、《金缕衣》一诗原文的经验功能分析

《金缕衣》一诗时候中唐时期流行的一首诗,相传为歌妓杜秋娘所做,《全唐诗》收录时仍做无名氏所作。此诗含意很单纯,可以用“莫负好时光”一言以蔽之。这原是一种人所共有的思想感情。可是,它使得读者感到其情感虽单纯却强烈,能长久在人心中缭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每个诗句似乎都在重复那单一的意思“莫负好时光!”而每句又都寓有微妙变化,重复而不单调,回环而有缓急,形成优美的旋律。因而风靡一时,广为传唱。

《金缕衣》原诗为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从及物性的六个过程来分析,此诗中一共有8个过程,具体分析见下表:

在原诗中,“直须折”、“莫待”、“空折枝”都是物质过程,“劝”、“劝”是言语过程,“莫惜”、“须惜”是心理过程,“有”是存在过程。本诗中的参与者(participant)包括显性的参与者“君”,即“你”,或本诗读者,同时,本诗还有隐性的参与者,即省略了的“我”,或作者。整首诗实际上是由隐性参与者“我”劝诫“君”,即“你”。

三、《金缕衣》一诗英译的经验功能分析

本文收集的《金缕衣》译文共三个,分别是:译文一是Tr.W.J.B.Fletcher 译①;译文二是Witter Bynner 译②;译文三是许渊冲译③。

译文一:

Riches

W.J.B.Fletcher 译

If you will take advice,my friend,

For wealth you will not care.

But while fresh youth is in you.

Each precious moment spare.

When flowers are fit for culling,

Then pluck them as you may.

Ah!wait not till the bloom be gone,

To bear a twig away.

译文二:

The Gold-threaded Robe

Witter Bynner 译

Covet not a gold-threaded robe,

Cherish only your young days!

If a bud open,gather it—

Lest you but wait for an empty bough.

译文三:

The Golden Dress

Du Qiuniang

许渊冲译

Love not your golden dress,I pray,

More than your youthfulgolden hours!

Gather sweet flowers while you may,

And not the twig devoid of flowers!

下文将逐句分析三个译本与原文的经验功能的对应与差异。

“劝君莫惜金缕衣”一句中,译文一出现了两个过程,即物质过程“take”和心理过程“care”,过程的参与者出现了“you”,同时,隐含的参与者“I”,虽然没有直接出现,但通过“my friend”中的“my”间接给出了暗示。译文一的参与者与原诗相同,在过程上保留了心理过程,但言语过程由物质过程替代。译文二中只出现了一个过程,即“covet”这个物质过程,而原文中的参与者在这一译文中也被省略,仅能通过祈使句式判断出参与者“you”。译文三中出现了“love”和“pray”,两者都是心理过程,替换了原文的言语过程。同时,过程的参与者“you”被隐藏,仅通过祈使句和“your golden dress”来体现,而原文中隐含的参与者“I”则在此译文中得到体现。译文二中“I pray”通过增补表达隐含含义,表明作者心理想法,与原文的心理过程相对应。笔者认为译文一和译文三在参与者上与原诗完全符合,译文二则省略了参与者、从过程角度来分析,译文三更贴近原文。

“劝君须惜少年时”一句中,译文一中有两个过程,“is”体现出的关系过程和“spare”体现出的物质过程。译文二中仅出现“cherish”这一物质过程,但通过“your”暗示出过程的参与者“you”。译文三中这一句与前一句合译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因而这句中含有0 个过程。译文三中这一句与上一句合在一起给出过程的参与者“you”和“I”。译文一从过程上来说最接近原文,而译文二中过程和参与者都有所省略,译文三则在意义上最贴近原文。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一句中,译文一中出现很多过程,包括两个关系过程(“are”“be”),三个物质过程(“plunk”“wait”“bear”)。过程的参与者则是“you”。疑问二中仅有三个物质过程(“open”“gather”“wait”)。同时运用了条件句式表示假设。过程的参与者仍然是“you”。译文三中只包含一个物质过程,即“gather”。过程参与者依然是“you”。与原文相比较,译文一增加了两个关系过程,译文二减少了一个存在过程,译文三则减少了两个物质过程。考虑到诗歌的特点,要求篇幅短小,语言精炼,译文三在不影响表意的前提下,运用了最少的过程来表达原文涵义,且在意义上最贴近原文。

综上所述,通过对《金缕衣》三个译本的经验纯理功能分析,笔者认为在过程数量上译文一最接近原文,而在过程意义上译文三最接近原文。在参与者上,三个译本都考虑到了参与者“you”,这一点与原文基本相同。同时,译文一和译文三考虑到了隐含的参与者“I”,从而使译文更加完整。

四、《金缕衣》原文同三译文的对比分析

《金缕衣》源语文本作为一首诗,具有中国诗歌的普遍特点,其形式简洁,内容丰富,对仗工整,并具有音律美感。而本诗作为一首七言律诗,又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律诗诗句字数整齐划一,对仗严谨。本诗中,一二两句重复“劝君”,并且在第一二句中,用“莫惜”与“须惜”形成对比。三四句中,则是以“有花”对应“无花”,从而表现出劝诫珍惜大好青春的涵义。

从意义上来看,三个译文所体现的意义都与原诗相符合,但三个译文又有不同之处。如,三译文标题译法各不相同,译文一译为“Riches”,取“金缕衣”的深层含义即珍贵之物,而译文二则采用直译,将题目译为“The Gold-threaded Robe”,即金色丝线织成的衣物。这一点在译文三的题目“The Golden Dress”中也运用了直译方法。原诗中“少年时”在三个译文中也有不同的表达,译文一中翻译成“while fresh youth is in you”而在译文二中则用了“your young days”,在译文三中,译者用了“youthful golden hours”与上句“golden dress”形成对应。在形式上,原诗结尾押“i”韵。三个译文中,译文一对押韵做了相对应的处理,care,may,sparey,away 分别押尾韵。译文二则忽略了对结尾押韵的处理,将原诗的诗歌形式进行了变化。译文三对押韵的处理最为合适,每句结尾pray,hours,may,flowers 押韵,对仗工整,且字数与原诗七律每句七个字最相近。

译文一中对一二两句对比关系没有进行特别处理,主要采用了自由形式的译法,更具有英文诗歌的特点。译文二中也没有明显表现出第一二句的对比关系。在译文三种则用“more than”连接了第一句和第二句,从而表达出“莫惜”与“须惜”的对比关系,更贴近原诗含义,在形式,意义和语篇上也更能体现出于原诗的对等关系,从而使目的语读者在理解原诗含义的基础上更能够领会源语的风格和深意。

五、结语

《金缕衣》一诗的三个译文各有自己的风格特色。本文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基础,从经验纯理功能的角度出发,从语篇分析入手,对《金缕衣》原文的过程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其三个译本进行了经验纯理功能分析。从系统功能语法角度讨论古诗英译中形式与意义的对等与相似问题,以期能为诗歌翻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注:

①唐正秋.中国爱情诗精选(中英对照版)[Z].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92-93.

②文殊.诗词英译选[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3:149.

③许渊冲.唐诗三百首[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32-633.

[1]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Ed.)[M].London:Arnold,1994.

[2]Thompson,G.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5]黄国文.《清明》一诗英译文的人际功能探讨[J].外语教学,2002,(3):41.

[6]黄国文.功能语言学分析对翻译研究的启示——《清明》英译文的经验功能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5):25.

猜你喜欢
原诗二中参与者
休闲跑步参与者心理和行为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台胞陈浩翔:大陆繁荣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启航
——松江二中(集团)初级中学校歌
峨眉山月歌
庐江二中简介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浅析打破刚性兑付对债市参与者的影响
改诗为文三步走
海外侨领愿做“金丝带”“参与者”和“连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