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雪丹
当前由于交通、建筑方面的意外事故等致伤因素的增加,颅脑损伤也已成为我国创伤中的常见疾病, 颅脑创伤的病死率、致残率、植物生存率高, 常会导致患者各种功能障碍,给患者乃至其家庭身心造成严重影响[1]。临床主要常出现焦虑、抑郁、躯体化症状和饮食睡眠障碍等, 多需要采用手术治疗, 同时需要加强护理[2]。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颅脑创伤患者在手术室中的护理方法与效果。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7月~2012年8月本院手术时收治的颅脑创伤患者40例, 纳入标准:患者经医院诊断为创伤性颅脑损伤;自愿参加本调查;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其中男22例, 女18例, 年龄18~65岁, 平均年龄(45.12±3.12)岁;致病原因:交通事故20例, 生产事故10例, 人身伤害6例, 其他4例;发病至入院时间14 min~8 h, 平均(2.12±0.22)h。合并疾病:颅内血肿10例, 脑挫裂伤15例, 合并颅骨骨折4例, 脑干损伤2例, 休克1例。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0例, 两组年龄、性别、致病原因、合并疾病与入院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 2 护理方法 两组都给予开颅手术治疗与常规护理, 包括合理体位摆放、积极准备好各种手术相关仪器、生命体征的护理、静脉护理、气道护理、加强手术中与手术医生各环节及与麻醉医生的配合等。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心理护理与积极并发症护理。
1. 2. 1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此从言谈举止和服务质量上入手, 理解患者的处境, 帮助患者解决一些在住院期间的困难,同时在日常护理工作中, 护士应以准确娴熟的护理操作取得患者的信赖, 使其主动积极配合治疗。
1. 2. 2 并发症护理 禁止耳道填塞、禁止外耳道和鼻腔冲洗、禁止药液滴入、禁止腰椎穿刺;不擤鼻涕、不打喷嚏、不剧烈咳嗽;要取仰卧位酌情将床头抬高l5°, 要在鼻或耳道外面盖一块消毒纱布以保持清洁;配合抗生素, 预防感染。应及早足量给予抑酸剂治疗, 常用洛赛克静脉滴注;同时行胃肠减压, 观察胃管内引流液的颜色和量, 保持胃管通畅。
1. 3 观察指标 两组在护理后给与简化的症状自评量表评价, 包括感觉、情感、思维、意识等四个方面。随访3个月,观察两组预后生存情况与并发症发生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11.0软件进行分析, 本文结果数据的检验方法包括t检验与χ2检验,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1 症状自评得分 本文治疗中无死亡患者, 经过调查, 治疗组的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 2 预后情况 随访3个月, 治疗组的死亡率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症状自评得分(分, ±s)
感觉 3.12±0.23 1.56±0.34 <0.05情感 3.10±0.45 1.78±0.84 <0.05思维 3.15±0.57 2.00±0.22 <0.05意识 3.16±0.45 1.89±0.33 <0.05
表2 两组预后情况对比
在目前的创伤患者中, 颅脑创伤多见, 且病情危重复杂[3]。当前创伤性颅脑损伤是人群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由交通事故引起的创伤中2/3是颅脑损伤, 其所致伤死病例占我国城市伤死病例的60%, 其中重型颅脑损伤致残率高达70%以上[4]。
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治愈率, 不仅需要有正确的治疗方案, 还需要临床护士的严密观察和精心护理。同时患者因创伤的突发性, 伤情的严重性和后果的残酷性而不能接受, 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可能的死亡、残疾及家庭、经济、社会等关系的剧烈变化可产生严重的心理压力, 导致严重的后果[5]。有研究表明积极的应对方式和良好的社会支持具有缓解挫折打击的作用, 有利于心身健康[6];在本文的护理中, 要严格掌握颅脑创伤的疾病特点, 指导患者进行相关自身干预, 还要重视与患者的沟通, 告之病情的演变, 让其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加强亲情沟通, 让患者树立重新生活的信心[7]。本文治疗中无死亡患者, 经过调查, 治疗组的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3个月, 治疗组的死亡率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 颅脑创伤患者在手术室中的心理与并发症护理有利于改善症状, 提高预后效果, 值得推广应用。
[1] 黎成禄. 颅脑损伤合并闭合性胸腹部伤21例. 中华创伤杂志,2000, 5:285.
[2] 孙志扬, 刘中民, 刘建军. 重型颅脑外伤合并多发伤的救治.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5, 4(2):112-113.
[3] 马荫楠. 社会学基础知识与其有关护理诊断的探讨. 实用护理杂志, 2009, 15(9):3-5.
[4] 马艳, 高湘伟, 房海英, 等. 脑卒中患者的社会支持状况调查分析及护理对策. 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4):245-247.
[5] 顾瑜琦, 刘克俭. 健康心理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1-52.
[6] 晏怡, 唐文渊, 钟东, 等. 从神经电生理角度探讨亚低温对特重型颅脑伤的疗效. 中华外科杂志, 2011, 39(2):132-134.
[7] Summers CR, Ivins B, Schwab KA.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n the United States:an epidemiologic overview. Mt Sinai J Med, 2009,76(2):10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