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佛经与“附近”的衍生性演变

2013-11-01 09:26张惠强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汉译佛经用例

张惠强

(天水师范学院 文史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

汉译佛经作为反映口语程度较高的文献资料,对常用词演变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在对常用词“附近”的衍生性演变考察过程中,就很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现代汉语里,“附近”(以下称为“附近2”)是一个常用双音复合词,包含两个义位:(1)形容词,靠近某地的:如“附近地区”、“附近居民”;(2)名词,附近的地方:如“他家就在附近,几分钟就可以走到。”[1]427董秀芳论及双音词产生的渠道时指出双音词最主要的来源就是短语的词汇化。[2]26“附近2”应该是历史上的动词性并列式双音词“附近”(以下称为“附近1”)衍生性演变的结果。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导致这一语义发生演变的机制主要是转喻,由具体的动作行为转而指与动作行为相关的事物和事物的属性,这其间的距离可以说得上是一步之遥,至于该机制如何作用于演变过程,本文暂不作重点详细讨论。我们所感兴趣的是这种演变完成于何时,即通过对“附近”的历时考察,重点探讨“附近2”用法真正确立于何时。

一、“附近1”的产生

据《王力古汉语字典》,[3]1582上古汉语中,“著”应该是“附”基本义,由之引申出“亲近”“靠近”“归附”等诸多义位;如:“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礼记·王制第五》)”,“费仲说纣曰:“西伯昌贤,百姓悦之,诸侯附焉,不可不诛;不诛,必为殷祸。”(《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第三十三》)“近”,《说文·辵部》:“近,附也。从辵斤聲。”可知“近”常用作动词,与“附”义基本相同,如:“《象》曰:“剥床以肤”,切近灾也(《周易·上经》)”,“敬慎威仪,以近有德。(《诗经·生民之什·民劳》)”,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论语·阳货第十七》)

在先秦文献里,我们可以看到“附”和“近”形式上结合的用例:

(1)不谨于附近而欲求远者,兵不信。(管子·侈靡第三十五)

(2)子贡曰:“叶公问政于夫子,子曰政在附近而来远;鲁哀公问政,子曰政在于论臣;齐景公问政,子曰政在于节用。三君问政,夫子应之不同,然则政有异乎?”子曰:“荆之地广而都狭,民有离志焉,故曰在于附近而来远。……”

(《尚书大传》卷三)

例中短语结构“附近”一般作使动用法理解,语义上表示“使近者亲附”之意(汉语大词典)。

王力先生《汉语史稿》[4]401明确指出短语的凝固化是复音词产生的主要方式。徐朝华[5]294指出,联合式构词法在西周早期金文中已经出现,上古时期大量使用,由两个同义或近义词语素组成复合词是主要的方式,这类复合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这类复合词的形成一般都是这样:最初是两个单音同义词(近义词)临时连用表示其共同的意义,有的单音同义(近义)词经常连用,最后就凝固为一个整体,一个复合词,在两个语素原有意义基础上,表示一个更概括的意义。根据单音词“附”、“近”在上古时期的语义和用法,与其曾形式上线性组合形成短语的语言事实,可以推定,“附近1”源于短语结构“附近”的词汇化。对之,董秀芳[2]140指出动词性并列双音词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发生句法功能转化的例子特别多,其中由动词性成分转为名词性成分在汉语中极为普遍。她所列举的例子当中就有“附近”一词,“附近”由历史上的动词性成分转为名词性成分和形容词性成分,也就是由陈述形式转化为指称形式和描写形式。

二、“附近1”优势时期的考察

考察中土文献,我们发现唐五代前后“附近1”的使用已然占据了较大优势:

(1)其汉书西域传云:“河水一源出葱岭,一源出于阗,合流东注蒲昌海,皆以潜流地下,南出积石为中国河云。”比禹纪、山经,犹校附近,终是纰缪。(《通典》卷一百七十四“州郡四古雍州下”)

(2)魏高贵乡公正元二年,太史奏:“三月一日寅时合朔,去交二度,恐相附近。”(《通典》卷七十八“礼三十八沿革三十八军礼三”)

(3)论语谶曰:雷震百里,声相附近,宋均注曰:雷动百里,故因以为言也,雷声谓诸侯之政教所至,相附近也。(《艺文类聚》卷二“天部下”)

(4)不谓潜有包藏,谋危社稷,散差人使,潜结奸凶,附近山陵,拟为叛乱。(《全唐文》卷一百二十一“诛李崧等诏”)

(5)评事公之什,才思凝远,高韵孤枝,跃出寥廊,至於天池,云飞鹤去,不可附近。(《全唐文》卷六百九十“送薛评事还晋州序”)

(6)开元二十五年三月,右相李林甫以中书地切枢密,记事者官宜附近,史官尹愔奏移史馆于中书省北,以旧尚药院充馆也。(《旧唐书》卷四十三“职官二”)

(7)今若更择吉地,附近乾陵,取从葬之义。使神有知,无所不通;若其无知,合亦何益?(《新唐书》卷二百四“列传第一百二十九之方技”)

(8)式令之有附近者次之,格敕之有废置者又次之。(《旧五代史》卷一百四十七“刑法志”)

(9)夫儒、墨、名、法,先王之教;医卜、技云,先王之政,其相附近也固宜。(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十)

(10)贤者为道,但晓知其道而不作功德,便当属邪,不能自出于邪部界,邪则日日迷乱,入便暗冥,怒作妄语,邪精、邪鬼神日来附近人。(《云笈七签》卷十“老君太上虚无自然本起经”)

(11)明日,忽有胡僧诣门乞食,因遽召入,而曹进中堂遥见,乃昨之所梦者也,即延之附近,告以危苦。(《太平广记》卷一○一“释证三·邢曹进”)

以上用例出现在风格典雅的书面语体中,我们再看看本时期代表性的口语材料《敦煌变文》,变文中“附近”凡8见,均为“附近1”:

(12)妇人卓立审思量,不敢向前相附近,以礼设拜乃逢迎,怨结啼声而借问:……。(敦煌变文“伍子胥变文”)

(13)唯有汉高皇帝大殿而坐,诏其张良,附近殿前。(敦煌变文“汉将王陵变”)

(14)其夜,西楚霸王四更已来,身穿金钾,揭上(去)头牟,返衙(牙)床如坐,诏锺离末附近帐前。(敦煌变文“汉将王陵变”)

以下是我们对“附近”在唐宋文献中的检索数据(表1):

透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唐五代前后还是“附近1”占据了较大优势。

我们再往前看看唐以前的情况。自东汉至魏晋南北朝这段时期,中土文献当中“附近”我们却仅得数例,能够确实的最早用例见于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

(1)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腥臊,臭恶也。御,用也。薄,附也。言不识者并甘臭恶,不知人者信任谗佞,故忠信之士不得附近而六逐也。(卷四“涉江”)

(2)望崦嵫而勿迫。崦嵫,日所入山也。下有蒙水,水中有虞渊。迫,附也。言我恐日暮年老,道德不施不用,欲令日御按节徐行,望日所入之山,且勿以附近,冀及盛时遇贤君也。(卷一“离骚”)

在《三国志》我们又看到一例:

(3)四方虽知朗无能为益,犹以附近至尊,多赂遗之,富均公侯。世语曰:朗子秀,劲厉能直言,为晋武帝博士。(《三国志》魏书“明帝纪第三”)

这不由让我们对“附近”词汇化是否确实在东汉时期完成而产生疑问,所幸的是,在对汉译佛经的考察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大量有关“附近1”的用例,且举数例:

表1 唐宋文献中“附近”检索数据简表

(4)女子虽纳。久而不接。妇人之情欲。有附近之意。(三国吴支谦译《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

(5)以是业缘。无量世中。常堕饿鬼。身体臭秽。不可附近。常以人粪。用为甘饍。(三国吴支谦译《撰集百缘经》卷第五“饿鬼品”第五)

(6)于时兔王。往附近之。听其所诵经。意中欣踊。不以为厌。(西晋竺法护译《生经卷》第四“佛说兔王经”第三十一)

(7)迦维罗卫国王。为人仁贤。即下入王夫人腹中。但有不净故。无所附近。(西晋居士聂道真译《异出菩萨本起经》一卷)

(8)诸有粟散国王及诸大王皆来附近于转轮王。(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增壹阿含经》卷第十八)

(9)若出千岁当有比丘乐习兵法。附近国王及诸王子辅相臣民。以毁吾法。(东晋天竺三藏帛尸梨蜜多罗译《佛说灌顶冢墓因缘四方神呪经》卷第六)

(10)摩纳仰观。见密迹力士手执金杵立虚空中。见已恐怖。衣毛为竖。即起移坐附近世尊。依恃世尊为救为护。(后秦译《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十三)

(11)师子熊罴虎狼毒虫。皆自慈心相向无惊害之心。皆饮水噉果无复惊怖之心。麞鹿众鸟皆来附近。与睒音声相和以娱乐盲父母。(姚秦译《佛说睒子经》)

(12)父王无辜横加逆害。因害父已心生悔热。身诸璎珞妓乐不御。心悔热故遍体生疮。其疮臭秽不可附近。(北凉译《大般涅盘经》卷第十九)

(13)其女殷懃。语太子言。若汝不肯。我便不食。如是数返。逼迫不已。而便共食。言遂欵笃。意渐附近。(元魏译《贤愚经》卷第九)

(14)其后少时妇便有身。送归其家月满生女。以妇在产不得附近。遂乃私窃通于其母。(刘宋罽宾三藏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译《五分律》卷第四)

以上用例,从三国到唐宋时期的汉译佛经中,“附近”一词几乎都以复音动词的形态出现,表达“接近”、“靠近”、“亲近”等语义;从句法功能的角度看,在句中要么直接以谓语动词的身份出现,多数情况下会受“不可”、“不能”、“难可”、“不得”等副词的修饰,要么在连动句式“V1V2O”中V2的语法位置出现(例1中“附近”似是作为修饰成分出现在宾语的前面),V1位置上出现的主要有“往”、“进身”、“来”、“起”等表示位移的动词,V1V2语义具有时间上的先后连贯性。这种分布状况与之在现代汉语的使用形成了明显的差别。

我们对三国到南北朝时期汉译佛经中“附近”的调查,基本数据如下(表2):

表2 三国到南北朝汉译佛经中“附近”检索数据简表

数据表明,汉译佛经里三国到南北朝时期,“附近”出现32次,基本上都是“附近1”形态。汪维辉先生[6]18认为在常用词的使用上,早期佛经基本上是选用当时人口头上说的词语,因此佛经语料使用新兴常用词往往要比中土文献早一个节拍。对“附近”演变的历时考察,就足以看到在反映口语程度高的中土文献缺乏的境况下佛经语料具有的独特价值。结合中土文献,我们可以推定“附近”的词汇化在东汉时期业已完成,且在东汉至唐宋相当长的历史阶段,“附近1”在使用中占据了绝对优势,语义上表示“接近、靠近、亲附、归附、依附”等意义。

三、“附近2”的确立

在我们的考察视野中,“附近2”最早的用例出现在“附近1”占据优势地位的唐代,《大唐西域记》里,有一些卷次标题,如“卷二,三国,那揭罗曷国;一,城附近诸遗迹”,“卷五,六国,羯若鞠阇国;五,曲女城附近诸佛迹”,“卷六,四国,室罗伐悉底国;六,伽蓝附近三坑传说”。这些标题里,“附近”与其前的“城”构成了偏正关系短语,来修饰其后的中心语“遗迹”,准确地说,这里的“附近”应该是形容词形态的。对此,我们完全可以将其视为“附近2”的萌芽,当然唐宋阶段占据优势的依然是“附近1”。

元代,“附近2”开始大行其道。这一点我们可以看“附近2”在本时期文献材料当中的使用就可看到。在元人著作里出现较多,用例中“附近2”沿袭了其萌芽以来的用法,主要用来修饰其后的中心语:

(1)七月,都督行府言:“潭、鼎、岳、澧、荆南归业之民,其田已佃者,以附近闲田与之,免三年租税;无产愿受闲田者,亦与之。”(《宋史》卷一百七十三志第一百二十六“食货上一”)

(2)时奚人巴辄、韩家奴等引兵击附近契丹部落,劫掠人畜,群情大骇。(《辽史》卷一百十四列传第四十四“逆臣下”)

(3)大名府,上,天雄军。旧为散府,先置统军司,天德二年罢,以其所辖民户分隶旁近总管府。正隆二年升为总管府,附近十二猛安皆隶焉,兼漕河事。(《金史》卷二十六志第七“地理下”)

(4)成吉思听了巴歹、乞失里说,就那夜对附近可倚附的伴当每说知,将家内物件弃了,遂往躲于卯温都儿山阴去处。(《元朝秘史》卷七)

(5)若有附近去处(处),本管官司亲为理问。(《元典章》刑部卷十五“诉讼之问事”)

(6)如遇检尸,随即定立时刻,行移附近不干碍官司,急速差人投下公文。(《元典章》刑部卷“五诸杀”之二“检验”)

用例中,值得注意的是,“附近2”不但超越“附近1”取得优势地位,而且,“附近2”的名词形态也开始出现了,尽管数量上远不及形容词形态,这是“附近2”自萌芽以来新的发展。我们对元代文献中“附近”的使用状况做了考察,基本情况如下(表3):

表3 元代文献中“附近”检索数据简表

经数据分析,“附近1”仅占约16%,“附近2”约占84%,处于绝对优势。且“附近1”全出现在历史文献当中,从语料学的角度看,史书是一种较多书面语体色彩的语料,其语言面貌与实际口语有一定的距离,且往往是滞后于口语发展的。这种情况似乎也意味着“附近1”在运用中萎缩、消隐的趋势。在可以确定的几部元代口语语料中,则全是“附近2”,且“附近2”的名词形态也出现2例。这基本上也是能够反映“附近”在元代的使用状况的。从上述数据分析,我们可以说“附近2”已经开始占据了优势。

明代以降,“附近1”在文献材料中很少能够看到,口语中“附近2”几乎完全取代了“附近1”。我们搜检了出现过“附近”的15种材料,类型较为全面,既有典雅语体的文人文集,历史文献,也有具备一定口语色彩的文人笔记,更多的是能够体现本时期语言基本面貌的口语语料,如小说、戏曲等。我们看到“附近1”占总次数的百分比降为5%,共6见,4次出现于文人文集,1次见于文人笔记,还有1次虽见于《水浒传》,但出现于典雅的写景文段,并不是当时语言实际状况的反映。“附近2”所占比重升至95%,其中,形容词形态的依然占据较大优势,名词形态的使用频率也明显上升。可以推定在此阶段,口语中“附近2”的使用更为成熟、稳定,“附近”的使用基本上同于现代汉语了。

以下是我们对明清文献材料中“附近”的具体使用状况考察(表4)。

四、结 语

根据单音词“附”、“近”在上古时期的语义和用法,及其历史上线性组合的语言事实,可以推定,“附近”一词源于短语结构“附近”的词汇化。在“附近”词汇化完成至其现代汉语用法的进程中,其语义和用法经历了衍生性演变,词汇化完成到唐宋时期主要体现为动词形态(“附近1”),而其现代汉语用法(“附近2”)则是萌芽于唐宋,至晚在明代就完全确立了。对“附近”的衍生性演变历时考察,也充分表明了早期汉译佛经具有的重要的无可替代的语料价值。自西汉末年佛教经西域传入中土,流行之初,为了教化普通民众,佛经语言尽可能地贴近大众口语,含有较多的口语成分,力求通俗。佛经的翻译始于东汉,延至唐宋,在这段时间内,经文中对语言的演变必然会有所反映。特别是早期的汉译佛经,译者基本不受文言文的局限,采用了很多当时的通俗口语,所以,早期汉译佛经当中系统地保存了从东汉以来的口语材料,而这些口语材料往往被崇尚典雅的中土文献所排斥,但对常用词的演变研究却有重要语料价值,借助这些早期汉译佛经,汉语常用词演变的源流始末我们才能看得脉络分明。

表4 明清文献中“附近”检索数据简表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3]王力.古汉语字典[Z].北京:中华书局,2000.

[4]王力.汉语史稿[Z].北京:中华书局,1980.

[5]徐朝华.上古汉语词汇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6]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汉译佛经用例
UML用例间包含关系与泛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UML用例模型中依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协通论视佛经一例
《李尔王》汉译的序跋研究
联锁软件详细设计的测试需求分析和用例编写
佛经音义同形字辑释
從出土文獻用例看王氏父子校讀古書的得失
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
再论汉译“突厥”名称之起源
再论汉译“突厥”名称之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