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萍
舒适护理是使人在生理心理社会上达到愉快的状态,或降低不愉快的程度,具有整体性、个性化、创造性的特点。健康教育是有组织有系统有计划和有评价的一种护理方法,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对术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1]。人工流产术是指妊娠10周以内因意外妊娠,优生或疾病等原因而采用手术方法终止,是避孕失败的补救方法。在传统人工流产术中,患者常因恐惧疼痛在术中躁动,从而导致出血多、子宫穿孔、吸宫不全、人工流产综合症等并发症的发生。为了减少人工流产综合症的发生率,提高术者对疼痛的耐受性,选择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计划生育门诊80例行人工流产术者分别采用常规护理模式与舒适护理联合健康教育模式进行比较,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至2011年9月本科行例人工流产术者中,随机抽取80例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年龄19~35岁 ,孕周7~9周,体重 43.2~57.4 kg。对照组年龄 20~34 岁 ,孕周 7~10 周 ,体重 41.4~58.9 kg。两组早孕者在年龄、孕周、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舒适护理联合健康教育,具体方法如下。
1.2.1 在日常工作中,护士注重自身仪表和语言,微笑接诊,使术者感到亲切,诊疗室应保持整洁、明亮、安静、空气清新、温度湿度适宜,诊室布局合理,以保证患者的隐私权使患者感到心情放松。在术者候诊时发放健康教育宣传册供候诊者阅读,同时也让术者家属了解计划生育保健及预防知识。诊疗前应与术者进行有效沟通,工作人员在采取阴道分泌物时注意应动作轻柔缓慢,避免造成损伤,减轻患者紧张的心理情绪。术前护理主要有以下措施:手术室也要保持安静、空气清新、温度湿度适宜,布局合理及舒适性,护士主动配合,在麻醉同时准备好手术器械并保证各种抢救设备正常运行和抢救药品的齐全。待患者生命体征及情绪均平稳后摆好合适的体位,建立静脉通路[2]。术中护理:术中操作应熟练轻柔,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对手术不配合的术者要帮助其固定体位,及时观察术者的反应,发行问题,及时协助医生处理,在术中不谈论与工作无关的话题,术中进行动态观察,及时发现人流综合症等不良反应给予吸氧,肌注阿托品等相应处理措施。术后护理:等待术者麻醉症状全部消失后撤离静脉通道,帮助其擦净污迹和血迹,协助术者穿衣并扶助离开手术室到休息室卧床休息,防止患者受凉盖好被褥,待患者完全清醒时告知术者及家属手术情况,观察患者无明显不适可以离开。健康教育。医务人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术者及家属口头宣教的同时向其发放人工流产有关的健康宣传资料[3]。健康教育内容①人工流产有多种手术并发症的风险,但概率极低,患者不用过度担心,焦虑。②人工流产术后应加强营养,忌生冷,辛辣食物。③注意休息,观察腹痛,阴道出血等症状如有异常及时就诊。④患者术后1个月内禁止性生活和盆浴,可以淋浴并选择合适的避孕措施。⑤术后2周来院复查B超。
1.2.2 观察指标[4]主要评价指标如下①镇痛效果。该指标的评价标准有:无痛感,轻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②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包括患者手术过程中出现恶心、呕吐、血压下降、出冷汗、胸闷、烦躁、抽搐等症状的观察。
1.2.3 数据学方法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1.2.3 结果
将2组患者镇痛效果进行比较见表1,观察组患者镇痛程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将2组患者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进行比较见表2,观察组患者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患者镇痛效果比较
表2 2组患者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的比较
人工流产术作为计划生育门诊常见手术之一相对安全、简便。舒适护理是整体化护理的过程和追求的结果,更注重患者的舒适感受和满意度,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模式。健康教育是人工流产手术护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贯穿于护理的全过程中。健康教育的形式多样化如讲课、播放电教片、口头宣教、发放图片宣传册等[5]。在本研究中将舒适护理联合健康教育应用在人工流产术患者中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观察组的镇痛效果较对照组好,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较对照组低,2组差异据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通过舒适护理可以减轻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对疼痛的恐惧,减少术后并发证的发生。也增加了患者的满意度和认可度,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1] 常梅.无痛人工流产术患者的舒适护理.医药论坛杂志,2008,29(7):113-114.
[2] 罗琼镇.萧氏舒适护理模式在无痛人工流产术患者中的应用体会.中国医药指南,2010,8(9):21.
[3] 周吉华.创新舒适护理在无痛人流中的应用.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2):28-29.
[4] 黄显芬.产前健康教育对产妇的影响观察.中国乡村医药,2008,15(11):73.
[5] 张秀伟,将安丽.护理人文关怀概念的研究现状与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08,43(6):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