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历史景观角度的襄阳市古襄阳城保护研究

2013-10-30 08:34:46朱亚斓张平乐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3年12期
关键词:肌理襄阳轴线

朱亚斓,张平乐

(湖北文理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2011 年11 月10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6 届大会一致通过并采纳了《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建议书》(Recommendation on the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35 年来第一次颁布关于历史环境的法律。标志着城市历史景观在遗产保护领域首次进入城市历史遗产保护领域,并将成为一种全新的适用于全球的历史城市整体管理的方法。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城市历史景观(HUL)概念内涵的深入探讨,相关的实践也在逐步开展。

襄阳市在1986 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襄阳城是获批的重要依据。目前襄阳市正在经历从未有过的大规模化的城市更新,快速化城市建设正强烈影响着这座城市的一切历史文化景观,尤其是古城区。作为城市历史核心区,该区域在文化价值、生活方式以及区域关系的多样性上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在城市化大浪潮下,我们迫切需要一种合适、全新和有效的古城区保护方法来保全其文化底蕴和历史映像,并延续持久的活力,城市历史景观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可持续思路。

一、城市历史景观与古城保护

1.城市历史景观在古城保护中的内涵

城市历史景观(HUL)是一种整体方法论[1]和管理工具,它认为城市是文化和自然价值在历史上的景观层积(Historic Layering)[2],城市景观都是一定场所内不同时空连续累积的记录,具有城市演进适应性。因此任何具有该城市特征和质量的景观都应该保护,这种保护尊重古城区的空间肌理、历史建筑、文化要素和历史环境,协调和其他区域的统一发展,并实现经济上的持续性生存能力。

2.城市历史景观与传统的古城保护方法区别

传统的思路对古城区也倾注了保护的心血,但关注点常集中在已经贴上“权威标签”的“历史建筑”、“历史街区”上,建筑组群、历史街区或旧城往往被从整体中分离出来,往往会造成“博物馆”式的保护[2],在快速城市化时期这种方式很容易将城市历史文化遗存点联系切断,造成城市肌理破碎化。城市历史景观在兼顾传统空间保护方法基础上,强调充分挖掘古城的层积性景观价值,兼顾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需求两方面的适应性。

3.古襄阳城

地处襄阳市汉水之南的古襄阳城属于城和护城河结合类型,在全国范围内独具特色,护城河最宽处250米,平均宽约180 米,是国内保留下来最宽的护城河,享有“华夏第一城池”的美誉[3-4]。“铁打的襄阳”正是对其城墙坚固,城高池深,易守难攻的军事重镇的最佳诠释。古襄阳城最集中反映了襄阳市在历史、军事、城市规划等方面的伟大成就,目前是襄阳市行政、经济和交通核心区之一。

图1 襄阳古城布局图

二、城市肌理形态与空间格局保护与延续

如果将城市看做活的有机体,那么城市肌理和空间格局就是“脉络”和“骨骼”,因此保护城市肌理和空间格局是城市历史景观对古城保护的最基础体现。

如今中国大地上极少有保留完整的某一个时期的古城,现存的古城风貌格局多为多个时期累加的结果。恰当的古城格局保护应在追寻历史文化的时间演进规律中,寻找最能代表该古城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加以展现,或者契合古城发展中影响最深远的历史时期的空间格局进行修复性保护。比如我们提到西安会想到“大唐”,看到青砖白墙会想起江南,特征化的抽取将会凸显保护的整体性,彰显城市整体性的历史文化景观特色。

襄阳古城始于战国,大兴土木于明代,清代多次修缮和改扩建,形成了具有重要军事战略意义的城池和城墙双层防御体系的古城格局[4](图1)。城墙外围三面人工护城河,一面紧临汉江。整个古城布局方正,有明显的南北轴线,功能分区明确,具有典型的中国古代城市空间规划布局特征。城市历史景观角度下的古城保护应首先明确古襄阳城在历史演进中的“战略军事地位”和“精湛筑城技术”所体现的古城格局,在充分分析现状空间格局的基础上,进行适应当代城市发展的延续性建设,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池+墙城池格局梳理

近年来有许多重建各城门的呼声,也有具体重建的相关政策出台。梳理并不等于重建,因为场地已经非同当年,完全的复古建设不仅会破坏场地已经形成的文化气息,还会破坏人们对优秀历史信息的美好回忆,即使“修旧如旧”,仍然会抹掉时间在场地中留下的信息。应尊重场地演进规律,进行以下梳理,反应城市生长的总体空间肌理:

(1)完全激活保留完整的大小北门内外环境

大北门是唯一留存了瓮城的城门(图2),小北门保有襄阳古城唯一的城楼(图3),虽然这两处城门使用频率都较高,但是其保护现状传达的信息较弱。尤其是大北门处,通行功能大于文化传递作用,应激活两处的连通性,扩宽两处的外围环境一体化建设,并增加对两处历史文化信息的传递设施。

图2 大北门瓮城城门

图3 小北门城楼

(2)强化完整的城墙肌理

对缺失的城门及城墙段进行地面肌理保留设计,建立环城墙墙顶通道和地面通道,形成城墙文化廊道。

(3)恢复护城河的原有地貌

按照城市演进规律考察考证现有河道宽度、河岸景观、沿河建筑等形成的肌理,保留代表历史价值的部分,清除有碍河道完整性的设置,以恢复运河原有地貌。比如搬迁城市西南角的南湖宾馆和军分区招待所,打通原有水系的连通性,最大化恢复护城河的历史肌理。

2.街道肌理传承

受汉水走向的影响,古城布局呈南偏西走向,但是其街、巷布置仍按城池营造格局成规整“井”字形布置,北街、南街形成城市纵轴线,西街和东街为横轴线,两轴线交汇形成十字街中心,城市街巷以此为中心向四周展开,布置规整。街巷肌理形成城市的图底关系,是识别古城整体风貌的另一个重要途径,需要传承。

(1)保留街巷肌理

古城范围内现有的所有街巷和道路都要进行保留。考证不同街巷不同年代发生的建设故事,设置相应的设施加以展示;最大化保留街巷内的重要断垣等片段遗迹,并加强所在场地范围文化氛围建设。如构成整个古城副轴线的荆州街北段在明代建有拱券门,其上有“荆州古治”匾额,20 世纪60 年代拆除后现仅剩城墙断垣(图4),虽不完整,但这种满载着历史信息的残缺已经超越了视觉审美的层面,有着复建或重建无法替代的意境,正如圆明园遗址,吸引着世界人们去思索过去的时空。可着重设计墙体所在的地面场地,这种设计旨在传递拱券门及荆州街的演进历史。

图4 荆州街“荆州古治”复修前外观图

(2)设计历史轴线

这里主要指南街、北街构成的纵轴线和西街、东街构成的横轴线。这是古城街道肌理的核心。快速城市化建设还未来得及绕开历史轴线,便最大化释放了街道的交通功能。东西街连成的横轴线是目前整个襄阳市最繁忙的交通干道之一,南街也是城市主要车行道,北街是唯一条步行街,承载着最为繁重的文化休闲功能。这种分工肢解了北街和南街连接起来的整体肌理、弱化了西街和东街的历史文化功能。置身其中,若不是特别寻觅,很难知晓这就是历史上让人惊叹的中轴线。

城市的轴线应该浓重设计,设计轴线的历史文化氛围、设计轴线的文化景观、加强轴线间的连接性和整体感,使这里成为融入古城现代发展的历史文化景观廊道。采取的措施有:一、设计轴线的节点,用现代设计手法和材料加强东门、西门、南门的节点设计,增加轴线的竖向层次和地标建筑;二、整理交通道路的绿化带、人行道,增加一体化设计的标识系统,拓宽两边的景观空间,形成古城的主要文化视廊;三、置换鼓楼四周的用地,将商业和泊车功能移入地下,使其成为仅供人行的的鼓楼文化广场,使鼓楼真正成为古城的中心地标;四、梳理两轴交汇处交通,设置以文化建筑或设施为中心的交通岛,该标志在南北轴线上,和鼓楼形成一体化设计;五、重新设计交通干道替代南街的交通功能,再现南街的历史文化功能,并和北街、鼓楼进行对接;六、在此基础上,兼顾和其他次要街巷的可达性,在轴线上设计其他特色街巷的出入口,使整个街巷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脉络。

三、历史文化景观要素系统构建

城市历史景观认为城市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对于保护的要素既包括传统关注的建筑实体,也包括与之相关联的地形地貌、水文植物等自然环境;既包括土地使用、空间肌理和建筑形制等有形的物质文化建构,也包括生活习俗、历史传统、文化氛围等无形的文化礼制和区域价值概括[2]。按照古襄阳城的城市要素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类别,可分为历史、筑城、军事要素、自然生态要素和非物质要素。

1.历史要素

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兴衰,襄阳古城留下了不同时期的景观遗存。比如宏庆宫、襄阳王府、府学宫、县学宫、道书院、贡院、鄂北运动场和衙门口场子等不同时代建造的宫殿、学校和广场;比如鼓楼、绿影壁、魁星楼、闻喜亭、荆州古治、夫人城、仲宣楼遗址、南街谯楼等名胜古迹。他们代表了古城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讲述了城市在历史变迁中的丰富故事,这些要素往往成为城市文化旅游的集中参观点。

2.筑城要素

规整的城池、方正的布局、坚固的城墙,这是古城在中国城市规划中的体现。此外,精妙的古城池给排水系统设计是其筑城精湛技术的最佳说明。整个汉水和护城河通过城西南处的响水洞和节制闸连通成为一体。当护城河水量较少时,放襄水入河。为了缓解暴雨对护城河正常水位的影响,在护城河东北角临汉江处建有排洪闸,暴雨时打开闸放水如江。这种利用自然之水而又遵循自然规律的建造手法,在城市常被暴雨“威胁”的当代,实在值得借鉴与学习。

3.军事要素

提到襄阳往往会这样描述:“自古兵家必争之地”、“铁打的襄阳”,这是对古襄阳城在历史上军事地位的肯定。东、西、南门外的子城(月城)是对“铁打的襄阳”最好的佐证,瓮城是其特殊防御体系的又一重要工程。在子城周围有约和城墙等高的土墩,这些是古城古代战时的报信台——炮台[4-5]。古襄阳城门原有六座城,即大北门(拱宸门),小北门(临汉门),长门(震华门),东门(阳春门),西门(西成门)和南门(文昌门),每座城门设有瓮城或子城,子城外各设吊桥,城四隅设有角台,城墙沿线分设敌台和烽火台,城垣上设置垛堞4000 多个。现在保留下来的是明洪武年间重筑的新城墙[5],仅剩临汉和拱宸两座城门,分别保留有唯一的瓮城和城楼。

4.自然生态要素和非物质要素

护城河和汉水水质优良,是宝贵的生态资源;古城内还有许多古树名木,它们是古城成长的见证,无论何种建设,这些自然生态资源都不能损伤,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这些自然生态要素就是古襄阳城走向世界的绿色资本。在古城演进历史中,留下了很多无形的资产,比如诗歌辞赋、生活习俗(婚嫁、春节前后、方言、饮食等)、传统生活方式、历史文化名人(一代名相诸葛亮,三国名士庞统,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张继,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等),还有各种著名战役故事和三国传奇等,这些是古城的财富,也是襄阳市的城市精神展现。

这些已经存在的无形和有形要素,和即将新建的要素应建立生态协调关系,共同存在更新后的城市系统中[2],传达着古城的演进故事,共同维系着城市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四、动态发展研究

城市历史景观把自然生态系统、非物质社会、经济和文化系统整体纳入城市发展,谋求城市发展中可持续的人地关系,这种动态性的发展讲究和城市各方面发展的协调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物质”,具有经济适应性的保护才能有效协调城市发展,通过合适的手段,古城保护与文化发展和经济可持续之间显然是可以相互依赖和支持的。

1.旅游与居住的平衡

整个襄阳古城即是对外参观的整体,也是城市生活的核心。旅游是城市创收的一大途径,对古城的保护不能为了历史文化的旅游大兴土木重建、拆迁和安置或者限制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应在不影响现有的居住方式和生活方式基础上,对居住环境进行文化改良,居住即是本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也成为旅游的观赏资源,即使是淡季也丝毫不影响地区活力。

2.区域间的有机联系

保护不等于隔离,而是强化和其他区域的联系,成为城市中有机生长的一份子。这种联系包括交通联系、文化对比和生态融合等。

交通联系的目的是实现车辆和行人到达的便捷性,满足日常生活的基本通行要求和旅游动线需求。古襄阳城已经在车行交通上实现了和其他区域间的联系,但远远不能满足旅游动线的需求。比如水运缺乏,仅在小北门处建立了和对岸联系的码头,码头集散空间局促,而且往来船只未统一设计和规范化管理,标识性差,与古城的文化地位相差甚远。交通联系通道是古城对外展示频率最高的廊道,应加强重视。

古襄阳城是“军事防御重地、文化礼制古城”,在文化和住宅建设上应呼应古城的定位特征,以区别襄阳市其他区域特征。比如在居住建筑设计方面,以多层建筑为主,同一分区的建筑外立面采取近似的建筑外表皮或者文化符号,以古街巷划分分区界限,和古城临近区域形成风格对比。对诸如水系、河流、古树等自然生态资源的保护要放入整个城市尺度,进行统一设计,形成系统性的自然景观,比如沿江两岸生态景观风光带应作为整体,统一保护、改造和融合。

3.产业的分区与引入

产业引入是完成功能置换的有效方式[2],也是具有“经济适应性”保护的强大推动力。在古城空间格局保护、街道肌理修复和文化要素整合的基础上,明确产业分区,比如:一、公园区:带动自然和历史遗产观光;二、休闲产业体验区:以历史区域和历史建筑为空间载体,该区域引入产业包括创意文化产业和举办大型文化项目,创意文化产业包括绘画、礼品、地区手工制作、特色餐饮等,以此为依托,融合休闲、办公和文化展览等[2];三、以生态保护展示和自然系统运行为示范的生态资源区等。不同产业区特色鲜明,市场卖点鲜明,共同拉动城市生态、产业和旅游效益,在激活经济的同时丰富了城市文化氛围[2]。

城市历史景观追寻具有经济适应性的文化传承,是一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名城更新途径。襄阳古城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及时和合适的保护迫在眉睫。当然这需要专业城市建设者、地方政策的支持和公众参与的共同合作。也许现状不尽人如意,但相信随着我们的不断思考,更新后的古襄阳城将会越来越精彩。

[1]韩 峰.探索前行中的文化景观[J].中国园林,2012(5):6.

[2]朱亚斓.城市历史景观角度下的我国城市更新途径[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3(4):27-29.

[3]襄阳府志[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

[4]襄樊城市变迁[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肌理襄阳轴线
襄阳市第七中学
成才(2023年13期)2023-10-24 08:46:50
襄阳销售打响春耕攻坚战
曲轴线工件划伤问题改进研究
肌理的感受与表达
少儿美术(2020年2期)2020-12-06 05:53:24
渗入肌理,豁然其妙——以2019年高考全国卷为例谈古诗如何细读
感受肌理
郭靖夫妇为什么没能守住襄阳
器之肌理,物之温度
现代装饰(2018年3期)2018-05-22 02:52:03
基于回归分析的水电机组轴线曲折预判断分析
行书章法浅析(十五)书写应把握行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