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顾桐菲
军民融合背景下,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离工业化、信息化和现代化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战略要求存在一定距离;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存在着差距大、效益差、供给能力弱等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强。这不仅制约了我国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而且也影响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作为催生战争形态变化的最直接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国防科技工业既关系到我国在新一轮军事变革中能否把握主动权,还会影响到我国装备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能否顺利完成。基于国防科技工业的战略地位,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应成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国防科技工业竞争力是指一国作为产业的国防科技工业所具有的开拓和占据国内外市场并以此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及内在潜力。国防科技工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处于核心地位的、影响全局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发挥统领作用的一系列支撑国防科技工业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的有机组合。需要注意的是建立国防科技工业体系的首要目的是能够自主研制生产本国军队所需的武器装备,为本国国防服务,所以国防科技工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除了包含一般民用产业竞争力所体现出的市场影响力外,还表现为科技创新的追求、组织结构的升级和资源配置的优化,因此其主要由四个关键的竞争能力组成,即自主创新能力、结构转化能力、市场影响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分别用I、T、M、A表示,则有国防科技工业核心竞争力C=F(I ,T ,M,A)的函数关系存在。
提高国防科技工业核心竞争力需要注意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方面要以国民经济为基础,充分考虑国家对国防科研和武器装备的实际投入,并纳入国民经济计划中统筹平衡,使国防科技工业核心竞争力提升战略与国家经济承受能力和科技、工业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处理好发展国防科技工业与国民经济建设的关系;另一方面要以军事需求为导向,体现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对武器装备的性能、数量、进度的要求,处理好发展武器装备与发展国防科技工业的关系。
界定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核心竞争力主要由自主创新能力、结构转化能力、市场竞争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四个关键因素组成后,再将每一关键因素细分出二级指标。自主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研究与开发 (R&D)投入强度,科研成果数量与水平,创新成果的转化率,拥有自主产权的关键技术开发能力,集成研制先进武器装备和系统的能力,引进技术的再创新能力;结构转换能力的衡量指标可以是六大军工行业产值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国防科技工业增加值比重,军品、民品 (主导民品、支柱民品、优势民品)产值比重,军工主要骨干行业和相关配套行业比重,军民两用技术和产品的研制能力,进入退出门槛;市场竞争能力主要由六大军工行业产业集中度,行业或企业利润增长率,主导民品销售收入,主导民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军工企业在世界的综合排名,军品出口占世界军品出口总额的比重来衡量;资源配置能力主要以国防科技工业竞争机制的效能 (适度、过度或不够),军工企业市场化程度,自然、人力、资本、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军民融合程度,产学研商合作程度,生产能力利用率,科技、工业动员能力来衡量。
由于国防工业核心竞争力决定因素的复杂性,影响选择的指标之间往往并非独立,而是存在着一定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关系。因此,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ANP(网络分析法)正是在AHP(层次分析法)的基础上,针对评价指标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关系的系统评价问题而提出的有效的决策方法。基于此,本研究构建了国防科技工业核心竞争力的网络结构图,并通过Super Decisions软件进行实现。由于ANP直接得出了二级指标层相对于目标层的权重,因此采用德尔菲法,对指标体系中的第二级各因素评价,由相应的评价集,进而得到模糊关系矩阵,最后求得国防科技工业核心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和四个组成元素的得分,见表1。
表1 核心竞争能力和其四大组成能力的综合得分
由得分情况看,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核心竞争能力表现一般,从核心竞争力的组成要素来看,四种能力得分也一般。这说明,军民融合背景下,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离工业化、信息化和现代化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战略要求存在一定距离,主要表现在市场影响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能力低下、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结构转换能力差强人意。
第一、自主创新能力阻碍核心竞争力。原始创新能力薄弱,即在研发方面,特别是在关键和核心领域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不足;集成创新能力一般,即不能充分地创造性地吸收各方面的知识、技术,促进关键技术系统性的突破,加速各学科相关技术交叉融合,由此带动国防科技工业全面发展;过度依赖技术引进,核心部件国产化率低,高技术武器装备研制所需的精密加工制造设备以及精密测量仪器严重依赖进口。
第二、结构转换能力桎梏核心竞争力。目前国防科技工业刚性化的产业组织模式,即 “大规模生产”模式和 “纵向一体化”的经营模式,不仅不适应国防科技工业所依存的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不符合国防科技工业作为战略性产业的内在要求,已经成为国防科技工业竞争力提升的桎梏。前者不能适应装备市场的需求波动,无法满足以发展高新技术能力的 “多品种、小批量”的采购策略,导致产能过剩、自身资源利用效率低;后者不能适应国防科技工业科研生产能力结构调整的改变,既限制了资源整合范围,又抑制了核心能力的形成和提升。
第三、市场影响能力不足以支撑核心竞争力。近年来,随着国防科技工业高新技术的发展和体制机制的改革,国防科技工业的国内外市场影响力明显加强。在国内市场上,军工集团在突出军工主业及保障核心能力建设同时,大力发展民品,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高认知度和市场占有率的主导民品、支柱民品和优势民品,同时利用高科技民品的高利润反哺军工研发和生产,形成良性循环。但由于民品开发过于分散、集中度不高,未能凸显规模经济效益,同时军品对民品的价格补贴效应可能超过了民品对军品的反哺效应。在全球市场上,竞争力不断提升,军品出口稳健增长,然而出口的军品竞争力有限,在全球有影响力的军工集团不多,需要进一步提升国内国际市场的影响力。
第四,资源配置能力制约核心竞争力。资源配置问题的本质是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之间的矛盾,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业很大程度上还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初级阶段,市场化程度不断增加,但计划的成分还很多,因此统筹国防资源配置时面临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间的调适难题。其次,受长期军民分离体制的影响,各种生产要素不能合理流动和有机融合,生产利用率不高,严重制约了竞争力。
国防科技工业要按照 “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十六字方针,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军民科技资源的集成,实现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产品设计制造到技术和产品采购的有机结合,形成军民高技术的共享和互相转移的良好格局,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三个方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一是要加强原始创新,要在各个生产领域内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重大的技术发明,并将其产业化和商业化;二是要突出加强集成创新,使各相关技术成果融合汇聚,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三是要在广泛吸收国内外先进科学成果,积极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充分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四种方式形成开放式的创新体系。一是通过融合军地科技资源,培育和发展军民融合产业,开展军民两用技术的共同研发、联合攻关,实现成果共享,共同面对市场竞争,提高竞争力。二是建立紧密的产学研结合新体制,采用合理的激励机制、将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国家实验室和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把创新工程化和产业化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共同的创新链。三是充分利用国防科技工业的溢出、关联、带动作用,以重大科技项目为纽带,实现军地创新要素的集聚、联动、形成创新合力。四是集成国内外科技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广空间上促进创新,在支持国内研发开拓市场的同时,通过技术引进、共同开发等形式开展国际合作,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消化吸收再创新。
国防科技工业组织变革基于有效应对当今多变的装备市场需求,目的在于新形势下构筑国防科技工业的竞争优势、提升竞争力。组织结构服从战略目标,我国将 “军民融合”作为国防科技体制改革战略目标,构建 “小核心、大协作、哑铃型”的军民科研生产协作体系,国防科技工业组织变革要以这个目标为基准,寻找创新方向,力求达到组织结构的精干化、组织机制的敏捷化、组织方式的动态化、组织资源的外取化、组织模式的扁平化、组织流程的模块化。
基于网络化和虚拟化而建立起的组织结构,能满足国防科技工业组织发展趋势的客观需要。二者的基本内涵是,以企业的 “核心能力”为结点,连接一系列的结点,形成某一产品或服务的价值链,来实现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创造的形式。在这种组织形式里,每个企业只保留核心能力,只专注于自己在价值链上具有优势的环节,其他业务都外包给别的企业,其打破了传统实体组织的边界,通过企业间的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使得组织整体达到最大的竞争优势。组织的网络化、虚拟化,不仅是加强国防科技工业能力建设的有效手段,而且还是构筑“哑铃型”国防科技工业经济结构的有利举措。不仅消除了原实体组织结构所存在的弊端,而且还增强了组织的柔性。以网络化和虚拟化为主导的组织变革,是提升国防科技工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当前,建立装备市场的竞争机制已成为各军事强国促进武器装备健康发展、提升国防科技工业竞争力的政策导向。针对长期以来,国防科技工业垄断性结构阻碍了竞争的开展,制约了竞争力的提升的现实,国务院、中央军委和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引导和支持非公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发展,促进了国防科技工业体系的开放,扩大了军品市场的准入范围,促进了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主体多元化,以建立竞争机制为核心的 “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但从 “民参军”的实际效果看目前仍处于 “市场难入”阶段。究其原因在于,相关法律不到位、管理体制不合理、运行机制不完善、配套措施不充分。因此要从健全、改革、理顺和完善这个四个方面入手,继续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市场的竞争,以提升竞争力。
我国国防科技资源的配置方式基本上属于军民科技资源分离型,因此国防科技工业资源优化配置的方向是实现军民一体化,可按照 “一个核心,五个基本面,两条路径”的思路设计。 “一个核心”是产权制度改革。产权制度决定着国防资源的配置方式,决定着军工企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所以建立现代军工企业产权制度是国防科技工业资源配置模式改革的核心。 “五个基本面”即改革军品采购制度、完善民品进入准则、开拓军品需求市场、加大产业扶植政策、健全教育及人才培养机制,前三者是按照市场规律整合军工资产 (军工企业)与外部资源 (民品企业、外资企业)的运行机制,后二者是提供军工产业扶植的政策和人力资本支持力量。这五个方面构成了相互支持、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发展体系,是军工体制改革的必要条件。“两条路径”一是通过整合创新资源,通过科技创新形成高新技术产品,提高资源配置效果;一是整合产业资源,通过产业聚集效应扩展市场规模,提升资源产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