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思涛,权英杰
(1.山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4;太原学院 学生处,山西 太原 030032)
“笔墨”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是评价中国画的价值标准之一,也被称为中国画的根本[1]。而中国写意人物画的发展可谓是近百年来中国美术界一直关注和探讨的问题,在技法探索与理论研究这两个领域中,诸多画家和学者试图在传统绘画精神和中国画的时代性之间去寻求一种平衡。本文,笔者主要以秦修平以及他的笔墨特色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秦修平的艺术理念、代表作品、笔墨技法以及他对传统笔墨语言的继承与创新,走进秦修平水墨人物画的艺术世界。
中国写意人物画的发展相对比较晚熟,它出现于工笔人物画已经成熟的两宋时期,由石恪、梁楷将书法行草的笔法入画,尤以梁楷对后世影响最大,他准确地抓住了人物的本质特征,充分地传达出了画家的感情,从而把写意人物画推入一个新的高度,使人耳目一新。例如《泼墨仙人图》,画中险笔很多,这种大胆创新、迅疾简洁的几大笔让人不禁感叹这种放肆大胆的水墨的精确性。再如《李白行吟图》,寥寥数笔就把大诗人李白那种才华横溢的风度神韵刻画得十分传神,真可谓简笔意赅。梁楷所写出来的“意”包含了他对人物精神的深刻把握,并给予形象特征性意味,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注重主观表现,重视精神内涵的艺术思想。梁楷强烈地宣示画家思想感情“以神取形”的高超手法,对以后的水墨人物画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由于明清以后,摹古之风盛行,以及“文人画”片面追求笔墨趣味,脱离现实生活,才使写意画陷入陈腐之中,以致徐悲鸿发出了“中国画学之颓败,至今日已极矣”的感叹[2]。徐悲鸿竭力倡导吸收、引进西方绘画科学造型的观念和方法,认定惟有西方写实绘画才是挽救、改造中国画的良方。以西方素描加中国笔墨这一改造中国画的模式,成为20世纪中国人物画画家们的不二选择,从而也产生了一批卓有成就的水墨写意人物画家,如蒋兆和、徐悲鸿、李可染、张大千、石鲁、吴冠中、林凤眠,这些大家的笔墨无一不显示出“得意忘形”、“物我两化”的艺术特色。当代人物画水墨的运用可谓是淋漓率真、意到笔随、若有若无、似又不似,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笔情墨趣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需求,而这就给当代水墨人物画画家提供了非常大的创作平台,也为大批的画家提供了广阔的艺术天地,使传统、现代、个性之间得到最好的结合与发展,如刘大为、李孝萱、周京新、崔进、田黎明等人的作品,都充分体现了“笔墨随时代”的艺术特点[3]。而这其中,秦修平的水墨人物画大大吸引了笔者的眼球,他不能说是当代水墨人物画的代表画家,可也为大家学习笔墨造型提供了不少借鉴和帮助。
秦修平对笔墨及造型的认识始于他在读专科师范时得益于姜永安先生,秦修平对笔墨的精妙追求及变形夸张的造型把握,是他修炼水墨人物画的重要课业。在南京艺术学院攻读硕士期间,秦修平师承周京新教授,更加确立了自己作品中写意性的追求与探索。他艺术作品中的目的在于张扬一种精神,传达一种情绪或感受,他很赞同“艺术即经验”的说法,每个人的经验都与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精神追求与价值标准,如果把50、60、70、80年代的艺术特色搞为一团,便会失去艺术作品的客观性。当然,绘画本身的形式美感也深深地打动着秦修平,只要秦修平感觉有意思,那么它就有意义了。
比如他创作的《游园》系列,每次经过古意盎然的园林或公园,都会被一种现象所吸引,先是老太太伴随着几近噪音的音乐,跳着蹩脚的健美操,后是古木丛中拔地而起的摩天轮,甚至是招摇的旋转木马等等,与曲径通幽、儒雅散淡的亭榭古木拼凑在一起,说不出来的别扭,半洋半土便有点意思了。文人遣兴与大众消费在此撞车了、较劲了,画的兴致也来了。还有后来的《遛狗》系列,秦修平在生活中突然发现大家都在遛狗:贵妇在遛,肥老版在遛,型男靓女在遛,迫于生计的民工忙里偷闲也在遛,这些有意思的现象,激发了秦修平的创作欲望,于是新的创作便在心底开始了。
秦修平的作品中充分体现了新时代的艺术特征,崇尚表现,张扬个性,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视觉效果倾向变形,精神意趣诙谐幽默。他的艺术理念大多来自于现实生活,来自于他对艺术的直觉和体验,来自于个人的审美追求和艺术理想,他用自己的理念再现了自己眼中的都市生活,表达了现代都市的种种人性。他注重从当代文化的发展中去寻求思考,反思传统水墨,以当代文化视角与传统渊源相接的呈现方式,对中国水墨的传统语言进行继承和发扬[4]。另外,秦修平的作品还具有很强的书写性,其情感游走于淋漓的水墨之间,畅快磊落,浓重的墨气有如醇酒般令人陶醉。同时,也可以注意到,他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不美,甚至有些丑陋,但却传达出某种隐喻的真实和当下感。他的画面中那种略显夸张的人物一定在我们生活中的某个时刻真实地出现过,或者画面中的人物就是某个时刻中的自我,这种经过典型化的人物形象,深深地触动了笔者,因为它恰到好处地使我们意识到自己最为常态的世俗生活。
1.《遛狗》系列
在这一系列作品中(图1),我们可以看到人与狗的亲密无间:有年轻时尚的女孩怀抱着爱犬;有挺着大肚表情不屑的中年男子在遛狗;有身穿皮草、脚踩高跟的摩登女郎在遛狗;有脚踏拖鞋、衣着随意、神情自若的老百姓在遛狗;还有打扮另类、长腿细身的年轻男子在遛狗,这种以人与狗之间的亲密关系作为符号表征,便有了承载人性破裂的深刻含义。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开始变得冷淡,人们之间的交流也在慢慢减少,许多人习惯于独处和自我封闭的生活环境,他们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没有了欢声笑语,他们宁愿与狗为伴,与狗亲密,与狗相处交流。秦修平在作品中把人与狗的结构形式表现的淋漓尽致,人大狗小,人紧狗松,人纵狗横,人的身体比例较为细长,肩膀往里收缩,使读者看起来有一种隔阂感,难以亲近的感觉。特别是人物表情的描绘,更使人有种冷漠、轻蔑、不愿搭讪亲近的感觉,但这些人却与自己的爱犬非常投机,对自己的狗都爱不释手,宠爱有加。而秦修平对狗的表现也非常生动,狗的气质特征、神情动态似乎都与主人的表情相呼应,使画面产生一种“顽皮”气(图2),这种体量与形质的对比关系,就给了笔墨极大的表现空间,秦修平抓住这一差异关系用独到的笔墨技法润湿游走、铺写交替,利用墨色的浓淡干湿形成的韵味表现出人与狗之间的美妙世界,使得笔墨的独立审美与意趣因应了物象的形质而显得有道理、有意义了。
图1 《遛狗》系列之一
图2 《遛狗》系列之一
2.《游园》系列
此系列作品中,古今结合的表现手法耐人寻味,充分体现了画家的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原本清幽素雅的园林是用以游人观光休憩的不二选择,但如今的园林却被覆着上了现代都市的浮躁与喧嚣。不论是少男少女或是已为人父母的年轻夫妇,再或是闲散的社会青年,他们都在园林中的各个角落寻找着放松身心的游戏方式。秦修平看到这种景象后产生了深刻的反思与质疑:现代社会中难道没有安逸清净的地方了吗?游客们在如此幽美的园林当中已无心观赏景色,而更愿意寻求具有现代感的机械给他们带来的精神上的兴奋感吗?秦修平突然感觉到在当今社会中,想要得到片刻清净已成为奢望,悠游园中的心境自然荡然无存。所以在创作游园系列时,画家在描绘人物动态、神情的同时,也创造性地加入了古法模式,如小桥流水、江南水乡、亭台楼阁以及文人学者柳下对吟等场景。作品用潇洒自由但非常精确的笔法和墨法把主体人物的衣着、神态、表情、心理描绘的恰到好处,具有现代水墨的特点,潇洒大胆却又不失细节的表现。以图3为例,画中表现的是一位男子手拿气枪,尤其是在瞄准标靶的这一刻,眉眼间的神情生动夸张,充分显露出秦修平对人物造型能力的表现,同时,男子的着装也非常有特色:紧身牛仔裤、个性皮鞋、休闲夹克,从头到脚都透出了时代特征,这些细节的描绘也证实了画家在笔墨创作中,认真观察生活,被生活所感动,才创作出了感动读者的作品。另外,秦修平在处理画面背景中融入了文人画的视觉效果,他以古法用笔刻画了几个文人雅士在柳树下吟诗作对的场景,柳树初发嫩芽并随风摇曳,远处还有几座山川、一拱石桥……在一般人看来,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场景似乎很难相融,更不要说入画了,但在秦修平的笔下却把它们巧妙地结合,有加有减,使人看上去舒服得当,并且他把笔墨当做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而这种形式、内涵与技巧,乃是一切绘画艺术所必需的。
图3 《游园》系列之一
图4 《私昵》系列之一
3.《私昵》系列
秦修平的作品里所具有的抽象性和寓意性,充分体现在《私昵》的创作中。此系列,主要采用以墨线造型的方式塑造出一个个身体肥胖、体型硕大、愚钝呆滞的人物形象,这种人代表着当今社会的一个群体,就是自闭、敏感、特立独行、我行我素、缺乏信任和互爱,他们没有交流对象,秦修平在画中配以一只不会说话、没有感情、没有生命的玩偶作为他们的“朋友”,突然间,人偶合一,彼此相昵的私密个体相依相伴,散落在被阳光遗忘的角落,沉湎于自己构筑的无间私昵的世界里(图4)。这一切氛围的表现,秦修平都是用稳重圆润又不失俏皮的墨线去把握的,视觉形象夸张而又抽象,例如,人物呆滞的神情背后暗藏的是强烈的欲望,而欲望的极度膨胀似乎就要撑破身躯的肉体。在这里,秦修平中锋用笔,以较细较圆润的墨线来表现胖子的身体,把握住了人物显著特征,夸张中又不缺人物造型的准确,具有现代感的笔墨里又不乏传统线形的表达,这种对笔线形质与水墨的氤氲所产生的内在美,并非单纯对客观物象肌理质感的模仿,最重要的是其中蕴含了中国文人对自然万物、宇宙苍生的独特理解与感悟,是一种“神”与“物”的领悟与结合,是心性修养的呈现。
纵观所述,在秦修平的艺术作品中,不难发现他对笔墨的理解与表达都已达到非常熟练的地步,他对水墨的执着,对传统墨性的控制以及对现代视觉经验的把握已经能够轻松自如地驾驭了,略去光线,他光用墨色的浓淡干湿形成的韵味就已经可以表现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了。从“墨”的本身来看,作为净化升华的色彩,它是具备了无限可能的抽象性,于是秦修平充分把握了墨色的特点,用精妙的笔墨技法游走于画面之上,用笔与墨的骨肉融合作为画中主要的表现语言,体现出了水墨人物画特有的形式美感。秦修平的画,是以笔墨作为支撑来追求精神的表达,这种具有精神性的笔墨语言,在70年代画家中可谓是凤毛麟角了,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但如今艺术家群体大多集中在年轻一代,大部分人都拥有高学历,高文化,视野开阔,接受新事物快,秦修平也属于这一群体。首先,作为中国画画家,对笔墨的追求无可厚非,但在追求笔墨技法的同时,特别是在人物画中,定要力矫新老文人画中重笔轻象,重神轻形的弊病,力争摆脱笔墨中心论的误导,以造型带动笔墨的新变。其次,笔墨要为造型服务,而不应该以笔墨局限造型,中国画的造型要符合笔墨的表现规律,根据描绘对象的感觉不同,相应地发展前人所没有得到的笔墨,使“笔墨随当代”。秦修平对于“笔墨随当代”的把握,算是中规中矩了,但如果一味地玩弄笔墨技法,只以笔墨来突出作品创新,过分重视“新奇形式”的开发,而忽视了对“完美形式”的探究,把创新当成绘画的唯一目标,就有可能使绘画作品流于肤浅。例如,在秦修平的作品中,笔者认为他缺少一些对人物形象关键部位的表现,只以笔墨中对水墨成份的控制来表现人物整体感觉特性,这种控制力是很难掌握的,如果笔墨把握不当,又没有骨架做支撑,整体画幅就会显得软弱无力了。另外,秦修平的作品很少题字,他本人也说自己对书法的造诣有待提高,这都说明了年轻一代的画家没有在这方面下过苦功,有的在画面上提几个字就像是一首优美的音乐中突然出现了几个不协调的音符,破坏了画面,画面本身也往往因为底气不足而大为逊色,减少了感人的艺术力量。因此,这些都需要画家们在笔墨的运用和学习上更为下功,方可有所作为。
当前,水墨人物画的发展在传统的笔墨技法上趋于创新,画家们在技法探索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在传统精神和对时代性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而秦修平对传统笔墨当中所讲求的韵味和意趣得以继承,这种笔墨趣味在西方艺术传统中是没有的,因为:其一,中国笔墨是一种特有的文化艺术,体现了中国的文化精神,承载的是画家们的思想、发现、灵感和生命。其二,笔墨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它能把想要描绘的对象完整地表现出有筋、有骨、有肉的具有生命的形象,这种表现语言其本身的价值毋庸置疑。秦修平对这些笔墨传统都有所继承,而继承不应该是刻板的、摹古的、一成不变的,也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否定中不断创新,这样的笔墨才有活力、有生命。
总的来说,笔墨是中国绘画优良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载着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是中国画的灵魂,保持笔墨传统,这实际上也是文化多元化的需要,面对西方绘画对东方绘画的影响,画家们要做的就是把自身的笔墨建设和完善。笔墨和传统,不是一个抽象的精神,它是流淌在每个画家体内的生命信息,是一种资源,它有很强大的优势,秦修平就是合理利用笔墨和传统这一优势,以独到的感觉、情绪和审美体验,运用娴熟的笔墨技法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自己的艺术作品,并从中诠释着自己的人生态度,相信他凭借自己的才情定会走出一片天地。
[1]王忠.分析中国画写意的笔墨性[J].襄樊学院学报,2006(3).
[2]林木.笔墨论[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3.
[3]姚有多.写意人物画[M].北京:北京科技技术出版社,1997.
[4]赵鸣.试论中国传统绘画写意性精神[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