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经溶栓及介入治疗对比分析

2013-10-27 07:11贺文德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12期
关键词:通率前壁心梗

贺文德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经溶栓及介入治疗对比分析

贺文德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经溶栓及介入治疗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86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应用介入法进行治疗,对照组应用溶栓法进行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梗死血管再通率97.7%显著高于对照组6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平均住院时间、心功能LVEF进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所应用的介入治疗,临床疗效更为明显。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介入;溶栓

前壁心肌梗死属于心肌梗死疾病中较为常见的症状。前壁心肌梗死通常有前间壁、左室前壁,但是不包含右心室游离壁。按照形成梗死波形具有的不同导联,能够细致分成前间壁(隔)心梗、前壁心梗、前侧壁心梗、心尖部心梗、高侧壁心梗和广泛性前壁心梗[1]。心肌梗死患病初期应用再灌注疗法能够及时拯救患者并给予有效预后。临床通常应用的再灌注疗法有溶栓及介入治疗。本文选取86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对比溶栓与介入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86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3例。所有患者都符合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其中有男42例,女44例,年龄56~69岁,所有患者均出现持续性胸痛,且其持续时间为30 min,通过心电图进行检查发现,相邻导联ST段上升,胸导联超过0.2 mV,肢体导联超过0.1 mV;心肌酶指标上升幅度AMI酶学变化曲线具有相符性),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均未出现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应用溶栓法治疗,按照AMI诊断治疗标准,应用150万U尿激酶,于20 min内上升静脉滴注。溶栓再通诊断标准:抬高ST段于120 min内回落超过50%;梗死血管前向血流增TIMI3级。

研究组应用冠状动脉介入法实施治疗。手术前服用300 mg氯吡格雷和300 mg阿司匹林,应用JudkinS法,实施冠状动脉造影,检测患者血管具体梗死情况,梗死血管给予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及支架术。成功再灌标准:前向血流增至TIMI3级,残留狭窄率低于20%,术后4 h进行拔管,经1 h后以肝素及氯化钠溶液进行静脉滴注,然后将肝素进行皮下注射,持续3 d。

注意记录两组患者的梗死血管的再通率、住院时间,随访6个月患者均进行复查,记录其心功能LVEF。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运用表示,以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进行对比发现,研究组患者梗死血管再通率为97.7%,手术后有1例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现象,均未发生再次梗死情况,住院时和出院后的6个月随访中均未发生死亡现象;对照组患者的梗死血管再通率是62.8%,手术后有5例患者发生并发症,1例患者因脑出血而死亡,随访6个月发现有3例患者发生死亡,两组患者梗死血管再通率对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1所示。研究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和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心功能LVEF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2所示。

表1 两组患者梗死血管再通率对比(例,%)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3 讨论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通常都具有较为严重的病情,且易出现并发症,所以需要及时对梗死血管实施再通治疗,确保心脏等重要脏器具有充足的血流供应,而且能够有利于患者有效治疗及良好预后,临床意义较为明显。静脉溶栓疗法具有较为简单的操作,在临床中特别是基层医院中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价值,但是容易出现大量并发症,对临床治疗效果有较大影响。通皮冠状动脉介入法给予治疗,能够及时使梗死血管得到再通,具有良好再通率,且较少出现并发症,死亡率很低[2]。

研究表明, 心外膜血流呈现正常并不确定心肌微循环已经恢复正常,心肌微循环以ST段回落速度及其程度进行判断效果更为准确。抬高ST段回落,能够通过心血管造影术表明IRA再通情况,也能够间接表现微循环及侧枝循环灌注情况,所以应用心电图抬高ST段回落现象能够提供缺血心肌细胞水平的血流灌注, 可以作为心功能有效预测指标, 对于初期的预后评估及高危患者筛选都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研究发现, 直接实施介入治疗和溶栓再通对比,心电图ST具有更迅速的回落,通常认为其机制是IRA开通情况更为彻底有效,且其血流灌注效果更明显,可以更为及时有效地将微循环和侧枝循环的灌注进行改善, 符合文献报道[3]。

对照组溶栓治疗梗死血管再通率为62.8%,研究组介入治疗再通率97.7%,研究组效果更为明显(P<0.05);研究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及心功能LVEF和对照组相比较,其平均住院时间显著缩短,心功能LVEF增加显著(P<0.05),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总之,患者出现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症状,在发病早期就需要实施皮冠状动脉介入疗法,及时进行支架置入手术,并快速将梗死的血管完全开通,能够减少病死率,有效维持心功能,降低再发心梗、猝死等并发症。和溶栓疗法比较,冠状动脉介入具有更为慢性的临床疗效,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1] 张智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发病后早期溶栓与介入治疗的对比观察.中国实用医药,2011,11(31):47-48.

[2] 沈伟.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和急性心肌梗死双模型的建立.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10,23(4):451-452.

[3] 李秀芬.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发病6 h内溶栓与介入治疗疗效观察.慢性病学杂志,2010,12(2):102-103.

457000 濮阳,中原石油勘探局第四社区管理中心医院

猜你喜欢
通率前壁心梗
小切口扩张后气管前壁穿刺切开术在危重病人中的应用与探讨
心梗猛于虎
诱发“心梗”的10个危险行为
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早期溶栓治疗的效果及对血管再通率的影响
心肌梗死常规检查漏诊率高,近2/3患者被遗漏
经闭孔阴道前壁尿道悬吊术与自体阔筋膜悬吊术治疗张力性尿失禁的疗效比较
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宫腹腔镜联合下输卵管疏通术治疗不孕症的临床研究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心梗患者行介入治疗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