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庆珠
(安阳工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自1915年至1930年这段时间,在俄国所盛行的文学评论思潮即是俄国形式主义,它是20世纪初最具影响力的文论流派之一,倡导文艺自主性和自由性,推崇“陌生化”,注重语言和词汇形式的研究,是基于对当时传统文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反叛而建立的,并以建立一门独立的、系统的文艺科学为己任。俄国形式主义认为形式是文学的本质所在,注重形式研究,不管是解读文学、分析文学还是总结文学规律都要以形式为主。指出“文学性”和“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营垒的两面鲜艳旗帜。
文学性是文学作品独有的、区别于其他任何作品的根本特性,是文学作品的核心所在。俄国形式主义以建立一门独立、系统的文艺科学的观点作为其根本特性。如果失去这一特性,形式主义的根基也将不复存在[1]。
长期以来,弄清楚作品的渊源、对作品与作家、作品与社会等多方面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是传统文学观点下文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而这也是导致文学研究成为诸多学科如社会学、心理学和历史学等学科的“附属品”的主要原因。雅克布逊对于这种对待文学的非科学态度不认同。他认为,不应只根据文艺家的生平琐事、传记材料、社会环境、哲学以及心理学等一些文学的外部因素对文学进行研究,因为如果仅以这些外部因素去研究文学作品的话,不但无法对文学作品进行恰当的解释,甚至还会对作品的含义产生误解,从而令文艺研究不是无法继续进行下去,就是变为集各种逸事趣闻于一身的大杂烩。传统文学工具观对文艺本身的价值未引起足够重视,将文艺的地位划入到了无足轻重的“二等公民”之列,认为对文艺本身的规律进行研究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行为[2]。要想构建一套科学的、特有的文艺研究方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将非科学的文艺观彻底摒弃。只有始终强调文学的独立性,才有可能将文艺研究变成一门系统的理论学科,才有可能创造一套区别于传统文学观点的方法论。而俄国形式主义正是以方法论入手,由文学自身的特性和规律进行研究,从而构建起文学批评的学科体系。形式主义认为文学同其他学科一样,有着自己特有的体系和规律,认为“艺术虽然来源于生活,但却又独立于生活,飘扬在城堡上的那面旗帜的颜色永远不会出现在它的颜色里”。“如果以工厂的情况来比喻的话,世界面纱市场的行情绝对不是我想了解的,我只会对棉纱的支数和纺织方法感兴趣”。俄国形式主义认为要想将文学转变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就必须弄清文学的研究对象,只有从作品本身入手对其进行研究,才能将文学同其他学科真正地区别开来。传统的文学观点认为文学研究的核心是作者,而形式主义则认为作品才是文艺研究的核心所在,认为文学研究应该以文学独立性为理论基础,以文学性为研究对象,对作品进行重点研究。
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理论是最富有价值的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即使到了现在,其理论依然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该理论令俄国形式主义对艺术本质的全新认知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是构筑形式主义理论大厦的根基,与此同时,“陌生化”理论还对艺术创作、艺术接受以及艺术发展的自身规律进行了比较中肯的阐释[3]。变形与破坏,差异与独特是产生陌生化理论的源泉,简单而言,陌生化就是推陈出新,即将习见变为新知,将腐朽转变为神奇。作为俄国形式主义最具独创性的理论,陌生化理论是引起诸多文艺理论变革的导火索,其从艺术本质、审美心理以及文本价值等方面对传统文艺观点进行了颠覆。
我们的感受水平和灵敏程度不但不会随着重复的外界刺激作用而强化,还会令我们的感觉出现钝化。如果有意识地对感受方式进行改变的话,则会重新感觉到刺激。由俄国形式主义的观点可知,作品是否具有可感性对其是否具有艺术性起着决定性作用。从本质上看,作品艺术性是由感受方式所产生的一种效果来体现的。作品是艺术家实现自我价值的结晶,是一种具有潜在可感性的容器。要想使作品的潜在可感性得到进一步强化,首先应将自动化的习惯定势这只“拦路虎”解决掉[4]。陌生化能够使作品的可感性得到提升,不光表现在人们能够认知它,最重要的是人们能够感受它、体验它。传统文论认为对某一种思想、观念和意识的表达是艺术创作的宗旨。而俄国形式主义则认为对事物的感知才是艺术创作的宗旨。只有运用“陌生化”手段战胜自动化,才能实现对事物的感知。如此一来,艺术就不再是传统的艺术再现论和艺术反映论,而是向着艺术感知论和体验论的方向发展。艺术的对象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由语言、词语和结构取代了思想、意识和观念,艺术的主客体关系也随之出现了新的变化,由传统文论下的客体反映转变为主体的体验。
艺术陌生化追求一种全新的技术境界,它颠覆人的习惯,改变习以为常的东西,重组艺术过程中的客观现象,让现实生活中的客观现象变得陌生化,使所见、所闻、所行变得陌生。一直以来,艺术凭借其崭新的面貌和迷人的特性经久不衰,魅力瑰宝给人以美的享受。在俄国形式主义理论中,文学的生命是源源不断、生生不息的。而陌生化与自动化的矛盾、消解和位移的张力正是文学生命生生不息的源泉和动力。一般而言是在旧有陌生化艺术程序的消解基础之上而建立起新的陌生化艺术程序及艺术模式。不过,随着新的陌生化越来越被接受群体认同,越来越成为接受者的审美规范、审美定势甚至竞相模仿时,一种程式化、自动化的艺术程序就此诞生,即新的陌生化艺术程序[5]。对于程式化艺术程序来说,它会妨碍艺术的发展,蚕食着艺术的生命。一旦一种形式达到鼎盛期,它便越来越被程式化,进而一步一步走向衰退,危急期的到来预示着新艺术时期的到来。
结语:从文学语言观本身入手是俄国形式主义的创新之处,它以批评理论为切入点,建立一种全新的理论批评体系,推崇“陌生化”,倡导文化的自主性,并对文学性质、文学特征及文学发展规律进行重新界定,其以建立一门独立、系统的文艺科学为己任,在20世纪西方文论中陌生化概念非同凡响且影响深远。坦言说,在之后的每一个欧洲新理论流派中无不重读和延续着俄国形式主义这两种观点。
[1]伍彩芬,潘文晗.俄国形式主义之文学性和陌生化[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03):125-126.
[2]李娟.俄国形式主义、新批评和结构主义文本解读方法比较[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349-350.
[3]朱述超.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与马克思主义文论关系初探[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4):268-269.
[4]崔芳芳.从俄国形式主义看诗歌语言的“文学性”[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412-413.
[5]雷洋,熊飞宇.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手法基本观点述评[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8(S1):316-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