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宇芳
(吉林化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吉林 吉林 32022)
大江健三郎是日本当代著名作家,他于199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继川端康成之后日本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作家。
他在大学期间发表了《奇妙的工作》,以学生作家身份登上文坛。而后发表了《死者的奢华》(1957)、《他人之足》(1957)、《饲育》(1958)、《人羊》(1958)、《鸠》(1958)、《拔芽击仔》(1958)等等,描写了封闭状态下生活着的青年的虚无感,在战后一代中得到了强烈的共鸣。这个时期的作品大体上以“监禁状态”为主题,鲜明地刻画了战后日本青年、山村、森林等形象。“监禁状态”反映了战后日本在美国支配下的现实状况以及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生活着的日本人的不自由的感觉和精神状态。以《奇妙的工作》为例,主要讲述了“我”这个大学生做“杀狗”这样奇妙的兼职。不仅被狗咬,甚至还没有得到工资,表现了人的行为的徒劳感。被养惯了的狗,对人没有反抗意识,稀里糊涂地就被人杀死了,这使“我”联想到了“我们日本学生”,表现了战后一代的封闭、徒劳的心像。
1959年发表了新作长篇小说《我们的时代》,随后发表了《迟到的青年》(1960)、《十七岁》(1961)、《政治少年之死》(1961)、《呐喊》(1962)、《日常生活的冒险》(1963)、《性的人间》(1963)。“政治”与“性”成为这一阶段作品的主题。但是这里的“性”,不是单纯的官能描写,而是作为表现方式的一种尝试,常与“人的存在”和“社会政治”相关联。处于“监禁状态”的人们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而沉溺于“性”。另外通过“性”的从属地位,采用对比法表现天皇制的绝对、暴力、排他的性质。
1963年患有先天智障的长男光的诞生以及对原子弹受灾地广岛的访问,改变了大江健三郎的人生和文学。他开始致力于创作激励人、给人勇气的文学。在《个人的体验》(1964)中表达了“与弱者共生”的主题,在《广岛札记》(1964)中表达了“反核非核”的精神。
1967年发表的《万延元年的足球队》是大江健三郎初期创作的巅峰之作。居住在东京的翻译家根所蜜三郎与从美国归来的弟弟鹰四,怀抱着各自的不幸,为了重寻生命的意义,回到了位于四国森林深处的家乡。鹰四卷入性犯罪后自杀。鹰四的死触动了始终以旁观者身份冷眼看待这一切的蜜三郎,使他由此得到了寻求再生的动力。日本1960年的安保斗争,是一场反映了在美国的军政化统治下日本人民渴望获得独立的群众运动。在安保斗争中受到创伤的鹰四们的个人的不幸植根于那个时代的不幸,由此批判了时代的“监禁状态”。通过描写处于边缘地带的四国森林深处的小村子的丰富、多样、自由,反衬出天皇制的绝对与闭锁。
《广岛札记》之后,“核武器”与“智障儿”成为大江健三郎中后期文学创作的主题。代表作有《核时代的森林隐遁者》(1968)、《冲绳札记》(1969)、《洪水涌上我灵魂》(1973)、《替补跑垒员调查书》(1976)、《新人啊,醒来吧》(1983)等。
继《万延元年的足球队》之后,通过植物、树木、森林等自然形象,创作了许多表现追求人的再生和拯救的作品。代表作有《核时代的森林隐遁者》(1968)、《同时代游戏》(1979)、《聪明的雨树》(1980)、《听雨树的女人们》(1981)、《M/T与森林里奇异的故事》(1985)、《给让人怀念的年龄的信》(1987)、《燃烧的绿树》三部曲(1993-1995)等等。
以《燃烧的绿树》三部曲为转折点,“灵魂”主题开始成为大江健三郎文学创作的主题。1999年发表的《空翻》,为人们提供了“建筑灵魂的场所”。进入2000年后,大江健三郎主要发表了《交换孩子》(2000)、《愁容童子》(2002)、《再见了,我的书》(2005)三部作品,还有《二百年的孩子》(2003)等。
除了以上文学作品,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仪式上的纪念演讲更是集中体现了大江健三郎的批判意识。首先演讲的题目《我在暧昧的日本》,是有意与川端康成的演讲题目《我在美丽的日本》进行对照。比起《我在美丽的日本》对日本传统美的赞美,《我在暧昧的日本》则充满了现实主义精神和国际意识,更包含着对日本文化暧昧性的批判。主要从以下内容可以看出来。
日本孤立在亚洲。明治时代以来日本热衷于学习西方的同时也在努力保守着自己的传统文化,在亚洲成为侵略者的同时在西方也是一个不可理解的存在。他认为近代日本的文学,与世界各地域的文学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日本需要对在亚洲犯下的不人道的行为进行补偿的同时,也应该更加自觉并且诚实。而自己则愿意站在日本战后文学家的行列承担起这份责任。
改宪是背叛行为。战后日本以民主主义和发誓放弃战争为出发点,但是现在却再次呈现出无视亚洲以及广岛、长崎的牺牲者的宝贵的牺牲,要采取与战后民主主义背道而驰的政治制度的危险信号。
为医治与和解作贡献。最后大江健三郎还讲述了自己从恩师渡边一夫身上学到了站在边缘地域表现世界普遍性的小说理论,以及欧洲的人文主义精神。他也在考虑,作为一个置身于世界边缘的人,如何从自己的意愿出发展望世界,并对全体人类的医治与和解作出高尚的和人文主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