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睿 赵芳
CPAP治疗63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伴抑郁、焦虑状态疗效观察
孙睿 赵芳
目的探讨持续正压通气呼吸机(CPAP)治疗对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抑郁-焦虑症状的影响。方法对63例OASHS患者进行CPAP治疗,对比治疗前后抑郁及焦虑症状的变化。结果治疗后SCL-90抑郁、焦虑因子分,HRSD,S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效的CPAP呼吸机治疗能明显改善OSAHS患者的焦虑及抑郁症状。
CPAP;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伴抑郁;焦虑状态;疗效观察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0 sAHS)病因主要为上呼吸道解剖狭窄,它以睡眠中异常呼吸事件,低通气、低血氧和睡眠结构紊乱为主要表现。通过反复觉醒和睡眠低氧血症和睡眠结构紊乱,发生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及血液动力学异常,导致组织器官缺血、缺氧,多系统器官功能损害,继而引发白日瞌睡和心脑血管病变等一系列躯体疾病[1]。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是目前临床常见疾病。随着对OSAHS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其与心理状况改变相关并可引起认知功能受损[2,3]。
本文通过对我院2004年2月至2005年5月间,收治的63例OSAHS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心理状况分析,探索该疾病对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和包括心理干预在内的综合性治疗的意义。
1.1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采用多导睡眠检测(PSG)确诊。OSAHS诊断标准:每晚7 h睡眠过程中呼吸暂停和低通气反复发作30次以上,或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5次/h[4]。选择AHI>30并坚持CPAP治疗6 h/d,同时完成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checklist-90,scl-90)、Zung氏焦虑自评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的病例63例。考虑到性别因素的干扰,63例病例皆选自男性。年龄17~58岁,平均(39.41±8.52)岁。体重:平均(87.44±17.45)kg。文化程度:初中以上,精神状态正常。无中枢神经损伤的疾病及病史;无其他肺部及其他系统疾病;无交流障碍者;无乙醇及安定类药物依赖。全部病例均与CPAP呼吸机压力滴定,持续CPAP呼吸机治疗3个月。
1.2方法
1.2.1问卷调查 由医务人员与受试者采用交谈法填写问卷,治疗前、治疗后1周,及治疗后3个月各调查1次。
1.2.2调查工具 ①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checklist-90,scl-90):共包括90项题目,分9个因子,评分由微机完成,给出各因子分,并与国内常模[5]比较。②Zung氏焦虑自评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以SAS总分≥50为存在焦虑症状。③汉密顿抑郁量表(HRSD,24项版本):9~20分为轻度抑郁,21~35分为中度抑郁,>35分为重度抑郁。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OSAHS组SCL-90因子分与国内常模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不同时段SCL-90、SAS、HRSD评分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
SCL_90测评结果:OSAHS组SCL-90因子中的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精神病性的因子分明显增高,与国内常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敌意、恐怖、偏执因子分较国内常模稍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综合治疗后3月各因子分下降,躯体化、人际敏感、焦虑、抑郁、精神病性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
SAS评测治疗前63例中,21例(33.33%)有焦虑症状。HRSD评测中,23例(36.51%)有抑郁症状。治疗后3月SAS及HRSD评分下降,治疗后3月与治疗前有显著差异。
表1 OSAHS患者治疗前后SCL-90结果比较
注:1治疗前与常模组比较,2治疗后3月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
表2 OSAHS治疗前后SAS、HRSD结果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
在国外近年的众多研究中表明抑郁症和OSAHS之间确实存在明显的相关性。OSAHS患者由于夜间反复发生呼吸暂停、低氧从而诱发微觉醒增加,非快动眼睡眠时相第3、4期睡眠缩短或缺失,快动眼睡眠期减少,导致睡眠片段,睡眠结构破坏从而使患者出现白天过度嗜睡。Bixler等[6]在一个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中发现OSAHS患者白天过度的嗜睡是抑郁情绪障碍的独立风险因素;Naismith等[7]研究认为OSAHS的白天嗜睡和夜间低氧与其抑郁情绪和认知功能损害相关。本实验结果证明,OSAHS患者有明显抑郁、焦虑症状,经CPAP呼吸机治疗后,其抑郁及焦虑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提示OSAHS是引起负性心理的危险因素,CPAP治疗可缓解相关症状。
[1] Olson E J, Park J G, Morgenthaler T I. 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Prim Care,2005,32(2):329-59.
[2] Izci B, Firat H, Ardic S, et al. Adaptation of functional outcomes of sleep questionnaire(FOSQ)to Turkish population. Tuberk Toraks,2004,52(3):224-30.
[3] Wild M R, Engleman H M, Douglas N J, et al. Can psychological factors help us to determine adherence to CPAP A prospective study. Eur Respir J,2004 Sep,24(3):461-5.
[4]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治指南(草 案).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 5:1 95-198.
[5] 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3l(增刊):160.
[6] Bixler EO, Vgontzas AN, Lin HM, et al. 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 in a general population sample: the role of sleep apnea, age, obesity, diabetes,and depression.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05,90(8):4510-4515.
[7] Naismith S, Winter V, Gotsopoulos H, et al. Neurobehavioral functioning in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sleep quality, hypoxemia and subjective sleepiness. J Clin Exp Neuropsychol,2004;26(1):43-54.
650032 昆明,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