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清
他是顶着“环保英雄”“中国青年领袖”光环的80后。
他想让“绿驼铃”沉下来,以实际行动倡导“微环保”。
他相信把每一件微小的事情做好,就是人生的意义。
找到赵中,是一件比较考验记者体力与耐性的事情,他有可能在距离甘肃省兰州市三个小时车程的会宁县头寨子镇牛家河村的田间,也有可能在距离兰州16小时火车车程外加四小时大巴车车程、一小时山路的甘肃文县茶园村,行踪太难把握。
直到端午节假期前天,也就是6月5日“世界环境日”,记者才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的县城广场上“抓”住了赵中。那时,他正和三十多名“绿驼铃”成员以及志愿者一起,安装环保宣传牌、给当地人发放环保布袋。当天下午,他们又向牧民捐赠了太阳能设备,并考察了当地的湿地情况。
端午节当天,赵中又马不停蹄地赶往“玛曲县藏族第—小学”,给学生们上环保课——他希望能有更多的个体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每个人为环保贡献一点微薄之力,这样的“微环保”最有实际意义。
朝着理想进发
很多人知道赵中都是从几次有影响力的评奖报道开始的。早在2009年,赵中就光荣地登上了美国《时代》杂志,被评为年度“环保英雄”,同时入选的有当时的美国能源部部长朱棣文、好莱坞明星卡梅隆迪亚兹等。随后,国内媒体都开始关注他,一直在和农民、排污、盐碱地打交道的赵中,陡然间声名大噪,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他都觉得“扭捏不安”。
2011年5月21日,赵中被国内某杂志评为“2011中国青年领袖”,一同获奖的还有湖南卫视主持人汪涵。
他坦诚:“刚听到消息时,内心还是有点小得意。”不过,颁奖仪式结束后,他认为未来最重要的仍是继续做好琐碎的工作。
“名气”意味着什么,赵中说自己这几年总算搞明白了。类似于“青年领袖”一类的称号和荣誉犹如“马太效应”一般越来越多,而他已经懂得如何“利用这些名头来实现公益环保的事业目标”。比如在“绿驼铃”的办公室里,有一个纸箱搭成的架子,志愿者送来的礼物和赵中所获的各类奖杯、奖牌都堆在上面。赵中说,谈项目时向对方展示这些东西,“还是能发挥点作用的”。
正是凭着这些荣誉,2009年,赵中成功拉来了给甘肃文县中庙乡茶园村修小学的捐助款。但接下来,在落实修建时,荣誉派不上用场了。赵中和捐助人都倾向于“校舍应该是抗震的、环保的,用传统木结构和草砖建造,教室应该宽敞明亮,阳光倾泻在地上,孩子们在开阔、空间自然的环境里饱读诗书”,村委会的人却说:“木结构、草砖太过时了,我们接受不了,我们要砖混结构的房子,一辈子我们就这样过来的。学校修得像火柴盒一样方正就好,不要麻烦。”双方谈不拢,捐助人气得摔门而去。赵中好不容易把人劝回来,最后,双方经过反复商谈都作出妥协,达成一致意见:学校结构参考当地传统穿斗式房屋,使用环保材料草砖作为墙体填充。
赵中以为一切麻顺都解决了,没想到开工第一天,只来了两个义务出工的村民,赵中和志愿者们无奈了,他们卷起袖子先自己动手干起来,然后再一家一家地上门“游说”。慢慢地,帮忙干活的村民多起来了,学校终于建了起来。“这些辛苦值得吗?”常常会有人这样问赵中,他总是憨憨地一笑,给出一句“朝着理想进发,当然值得”。
告别“环保英雄”
赵中说自己因为喜欢爬山、喜欢旅游,所以上大学时就加入了学校的环保社团。大学毕业,他进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负责维护设备,工作平淡、稳定,但他心里还是想着环保事业,于是由着自己的性子,搞起了环保NG0。
2004年11月4日,22岁的赵中在甘肃政法学院的教室里成立“绿驼铃”。起初,他没想过专职干这个,后来“绿驼铃”的事情越来越多,分身乏术的他只能辞掉了“铁饭碗”。2007年,“绿驼玲”正式注册、登记,赵中成为法人代表,带领一帮包括家庭主妇、在校大学生、普通白领在内的有环保梦想的志愿者,在监督企业排污的同时,四处宣传环保理念。在他看来,这是告别“环保英雄”的时代,一个人的影响力毕竟有限,所有人的力量联合起来,就会无穷无尽——依靠民间力量的“微环保”需要大力倡导。
“绿驼铃”的项目越来越多,从下乡与村民成立环保型农作物合作社,到可持续生态社区建设,“摊子”越铺越大。不过,赵中始终坚持扎根于地处西北的甘肃,他想要做的,是让“绿驼铃”沉下来,坚持做好每一件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事。
赵中最喜欢的电影是《阿甘正传》,当初为了学英语,这部励志片他看了许多遍,有天他想明白了:坚持把每一件微小的事情做好,就是人生的意义。于是,当被村干部们质疑、资金短缺、和合作人打官司、草砖房推广计划得不到支持等困难打击“绿驼铃”志愿者的信心时,赵中总跟大家念叨没事,早晚会解决的。果然,这些困难后来慢慢都解决了。
按“绿驼铃”成员的说法,赵中是个干事儿人,不是口头环保主义者。所以也不会在没有任何调查的情况下,对一些人用推理得来的“结论”随意做出判断。今年5月长江中下游大旱,许多网友认为此次大旱和三峡大坝有关,对比,赵中不想发表意见,他告诉我们:“多做点实际工作,比什么都强。”
“绿驼铃”如今已经在甘肃南部白龙江沿岸的自然保护区内(长江的支流),开展了生态建筑、处理社区垃圾和污水、推厂无农药化肥的生态农业的项目,“这些小事做好了,都能有效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赵中说。
赵中们在行动
今年天旱,会宁县头寨子镇牛家河村的向日葵到5月份都没发芽,这是“绿驼铃”的生态农业与台作社项目之一。还有甘肃文县中庙乡茶园村的草砖房重建项目,用草压成的砖冬暖夏凉,环保舒适,继用草砖为当地修建小学后,“绿驼铃”一直想推厂草砖,但因修建一套草砖房需要七八万元,当地农民对此缺乏热情,他们对“绿驼铃”免费发的垃圾桶、赵中从淘宝上买来的廉价手机更感兴趣。看上去,赵中的“引导环境良性循环的新型合作社”梦想,实现起来仍困难重重。
唯一让赵中感到欣慰的是,中庙乡当地的高中生受到赵中及志愿者的感染,成立了一个名叫“蕴绿自然”的环保社团,成立当天,学校三百多名同学报名参加。社长是个17岁的小丫头,叫王仲亚,她从上初中就跟着赵中他们做环保志愿者。王仲亚带着同学到茶园村宣传垃圾池的使用,她拍下茶园美景和垃圾堆积的场景,并制作出图片对比效果的展板。
赵中很高兴。他仿佛看到了又一个“赵中”。
虽然现实中不断有困扰和波折,但不定期的惊喜总会激励赵中继续前行。
“绿驼铃”在成立的最初两年里,专职员工的月薪只有1000元,也没有社保,员工们的生活都挺艰苦。如今,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使“绿驼铃”的资金状况有了一定改善,有了为员工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的前提,员工签了劳动合同,有了社保,工资也是以前的两倍多。
“要让志愿者们看到,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一切都可以改善。”赵中自信地说。
(摘自《女友L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