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建中
要说驼铃,先要说骆驼。新中国成立前的归化城、土默特一带,说大大小小的骆驼遍地都是,可能有几分吹牛,但如果说是随处可见的动物,大概不会有人反对。从呼市旧城“北头起”向西,毕克齐、察素齐、萨拉齐、磴口、包头河东,可以说骆驼、驼队、驼工比比皆是。因为骆驼最大的特点是交通运输工具,虽是畜力,但吃苦耐劳,其品性一向为人所道。有骆驼,就会有驼铃。驼铃是联系人与骆驼、骆驼与骆驼、骆驼与社会的媒介,其声音粗犷质朴、沉郁豪迈,尤在夜半,常能扣人心弦。我手中就有这样一个驼铃,整体上是椭圆形,铁质,高29厘米,底宽17.6厘米,内径9.8厘米,锤为木芯,上有红麻装饰,虽经历了太多的风霜雨雪,但到今天为止,其色,仍然鲜亮;其声,仍然浑厚。有识货者说,这是大骆驼脖子上带过的。
驼铃是可以救命的。旧日大盛魁以及足迹遍布内外蒙古的旅蒙商,走进沙漠荒野,如果失联,或者遇上饥饿、缺水、甚至土匪抢劫,首先报警的就是驼铃,只要它“叮咚”一响,驼工们立马精神抖擞,做应急的准备。
驼铃是可以入诗的。从古到今,写骆驼和驼铃的诗人不计其数,北魏时著名的“木兰诗”就有“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之句。新中国成立以来,借驼铃咏志励志的歌也有不少,比如“送战友,踏征程,耳边响起驼铃声……”等等。
内蒙古过去有位著名的史志专家刘映元先生,对土默特和归化城的骆驼交易研究很细,从驼庄、驼桥、驼社入手考镜了源流,辨清了来龙去脉,甚是了得。可惜,老先生已仙逝。
内蒙古通志馆有位邢野先生,少时在毕克齐呆过,对驼铃收藏情有独钟,据统计,收藏了4000多只,家里边大大小小,琳琅满目。我说呢,收藏市场已很少能看到驼铃,原来都跑到他那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