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黔京
( 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科研处,贵州 贵阳 550004 )
贵州作为一个传统农业省,工农业基础薄弱,要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实现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推进新型工业化势在必行,这是新的历史时期的重要任务。“要缩小差距、创造后发赶超就要实现在六个重点领域突破: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改善发展条件上实现重大突破;二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在开发培育主导产业上实现重大突破;三要加强教育、科技和人才工作,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人口素质上实现重大突破;四要推进城镇化带动战略,在统筹城乡发展上实现重大突破;五要实施扶贫脱贫攻坚工程,在全面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实现重大突破;六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在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上实现重大突破。”[1]
总的来看,解决以上问题实质上就是解决贵州省长期存在的“三化”不同步的问题。从统计数据和社会发展实际来看,贵州省经济和社会发展落后于全国的主因在于贵州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不高、不同步和不协调,而要想实现“三化”同步的出路和关键就在于大力发展以资源深加工产业为代表的新型工业。借助大力发展资源深加工产业这一抓手,政府在有效解决提升全省经济实力,增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加速推进城镇化建设,进而孕育出更多的相关服务型产业,吸纳更多的农村人口在城镇就业生活,解决山区贫困人口脱贫和缩小城乡差距问题。另外,还可以有效提高城镇的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水平,既可增加农民收入又能支撑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为贵州经济的后发赶超夯实基础。
工业经济在贵州经济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贵州经济增长的重点在工业,难点也在工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市场机制逐渐成为资源配置的主导机制,生产要素按照市场信号的导向自由流动,这也就意味着生产要素会不断地流向边际生产率较高的地区。”[2]“致使东部发达地区对优质高效生产要素更具有聚集效应,而西部面临的现实问题是资金转移、人才流失的严酷事实。”[2]“贵州作为西部较为落后的省份,在市场竞争中更是处于不利位置”[2]“基于独特的自然资源、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甚至由人口总量决定的市场规模,这些工业经济时代最大的比较优势都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为了适应这一新的形势,必须改变原有的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2]
“两型社会”的提出,强调的是走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路子,这在地球资源日益枯竭、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已被纳入贵州省“十二五”规划中,这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生态文明的高度重视。贵州省经济增长历来存在“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三高一低”问题。要改变经济总量不大、规模效益较低、与外区域交流较少、吸收区域外要素能力较差等问题,就要通过大力改造和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加大对重工业尤其是矿产开采加工业的优化和技术升级,促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就必须大力推进资源精深加工产业,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工业对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
总之,可以这样说,资源深加工产业是农业现代化的保障,离开了资源深加工产业,农业现代化无从谈起;资源深加工产业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没有一个强大的资源深加工产业作为支撑,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将失去赖以成长和发展的基础;另外,科技创新依靠技术进步,而资源深加工产业又是科技创新最重要的源泉和最主要的应用领域。最后,资源深加工产业是突破环境资源约束的关键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重点在资源深加工产业,难点在资源深加工产业,出路也在资源深加工产业。
经济要高速发展,需要有强大的内生性动力,选择工业经济中的资源深加工产业作为贵州未来产业的主体,很大程度上是由资源深加工产业的基础性地位和产业带动效应所决定的。统计数据显示,在贵州“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以 54户资源深加工产业为主体的贵州百强企业(其中:电力、煤炭、能源共计17户,钢铁有色金属共计10户,化工共计12户,机械制造共计15户),为贵州2011年实现全省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5701.84亿元,实现比上年增长15.0 %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正是以资源深加工产业为主体的百强企业当年纳税总额高达 527.44亿元,相当于2011年全省财政总收入的39.65 %。
从工业经济结构来看,目前贵州化工、冶金、金属制品、电力等重化工业发展态势良好。如表 1所示,在“十二五”开局之年的2011年,贵州主要工业产品中,原煤产量为14015万吨、发电量为1359.01亿千瓦小时、粗钢产量434.01万吨、成品钢材产量462.77万吨、水泥产量5250.89万吨。这些资源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有力地促进了相关行业、产业的发展,将“贵州速度”转化为可考量的增长速度。未来一段时间内,为更有效地对贵州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中各行业、企业、社会对能源类产品在数量、质量上不断增长的需求,客观上要求贵州省突破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和阶段特征,整合内外部力量,做大做强低能耗、高技术且附加值高的以资源深加工为代表的新型工业,为贵州经济增长,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内生性动力。
表1 2006年~2011年贵州部分矿产资源深加工产品产量
伴随着贵州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演进,经济贡献率高的资源深加工产业无疑将会成为贵州工业经济的产业主体,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和支柱。
贵州属西部落后地区,消费和进出口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小,经济增长的方式主要依赖投资拉动。从统计数据来看,2006年~2011年间,贵州工业产业累计完成固定投资5646.55亿元。单就“十二五”开局第一年的 2011年来说,贵州省全省工业投资则达到1821.24亿元,比上年增长65.9 %,其中采矿业522.83亿元,制造业952.08亿元。急速扩张的资源深加工产业投资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能源产品。
就产业的体量和关联而言,统计数据显示,前文提到的以54家资源深加工产业为主体的贵州百强企业大多都具有贵州本省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均为贵州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中的骨干企业。这些骨干企业不仅自身体量大,而且产业带动效应明显,能够有力地整合上下游企业和带动相关行业产业的发展。以电力企业为例,2002至2012年期间,贵州电力供应全社会用电6937亿千瓦时,累计西电东送电量2656亿千瓦时的。电力的高速发展拉动贵州省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电解铝厂、最大的磷矿肥基地、最大的铁合金、磨料和人造金刚石生产与出口基地。同时,从以资源深加工企业带动的贵州工业园区建设成就来看,贵州省2011年共有工业总产值超亿元园区87个,其中年工业总产值10亿元以上的28个,30亿元以上的15个。实现工业总产值1977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3.9 %;工业增加值495亿元,同比增长26.5 %。作为矿产资源深加工产业企业的电力行业对贵州经济的拉动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在上游,拉动机械、运输、化工、建材、煤炭等行业的发展;(2)在中游,直接为财政创收每年以两位数增长;(3)在下游,支撑了全省工农业尤其是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电力的发展增强了贵州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财政公共投入大幅增长,财政新增“三农”投入大幅增加。如长期处于贫困的“西电东送”工程所在地区——毕节地区,十年的经济发展速度,建国后 50多年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005年财政收入突破30亿元,2010年达到127.57亿元。大规模的电力建设,不断满足了十年来贵州快速增长的用电需求和西电东送需要,有力地支撑了贵州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为全省生产总值从2002年到2011年年均增长12.5 %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此外,资源深加工产业具有上下游产业链可以不断延长、投资效益反向延伸的特点。由于其与物流、工业设计、商务会展、中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关系紧密,因而,能够有效地带动三次产业中的其他产业及其行业的发展,能够促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有利于打造具有国内、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产业的经济外部性和带动作用明显。因此,贵州省要想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优化自身在全国生产布局中的分工和职能,必须充分发挥资源深加工为代表的新型工业的功能和作用。
建设“两型”社会的核心内容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结构调整则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需要从产业结构升级和空间结构优化入手。空间结构优化和协调至少包含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要素供给的空间优化配置,包括人口、资源、资本在空间层面实现合理高效配置;第二层次,市场需求的空间合理分布;第三层次,区域协调机制的建立。
首先,贵州省各地资源禀赋使得区域协调发展成为必然要求。以贵州主要优势资源分布来看,贵州西北部煤炭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西部的盘县、水城、六枝和织金、纳雍、大方等县,其次在黔北的桐梓、仁怀、习水、遵义与中部的贵阳——安顺一带和黔西南地区;在贵州东南部,主要集中了重晶石、石灰石、方解石、硫铁矿、大理石、铅、锌、锰矿等矿产资源。贵州各地区资源禀赋上的差异本来具有功能上的互补,但是多年来小而全,滥采滥挖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各类矿产资源无法在区域内有效流动或高成本流动,这一局面阻碍了贵州各种类型企业的规模化发展,进而拖慢省内整体的经济发展速度。
其次,资本和人口流动上。近年来,遵义、六盘水、黔西南、安顺等地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各自的工业“走廊”和产业带,通过建设资源深加工基地、推进重点产业集聚区、循环经济工业基地建设,形成“以带为主、以块为辅、带块结合”的园区空间布局结构。先后建成了盘南电厂、响水电厂、野马寨火电厂、纳雍发电总厂、黔西甘棠火电厂、大方火电厂、织金发电厂、毕节火电厂、老屋基矸石发电厂、修文发电厂(龙场镇)、桐梓火电厂等一批“西电东送”的主力企业,这批企业的建设,在促进当地一、二、三次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为贵州东南部地区解决煤炭原煤、电能供应不足的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资源深加工产业企业总部在筑城(贵阳)不断集中,极大地推进了贵州金融服务产业的发展,吸引了诸如光大银行、招商银行、重庆银行、南充银行等多家非国有银行金融机构入驻,国泰君安、平安证券等证券、金融服务机构也来筑“淘金”,直接带动了贵州本土投资机构“黔商投资”等企业的发展,为国有、私营、社会资本搭建了立足贵阳、辐射全省的发展空间。
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围绕重点资源地区加快资源开发和资源深加工产业的发展,能有效地构筑高水平的产业集聚平台,促进集聚发展的块状经济区的发展,形成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产业经济带,形成不同层次、分工明确、协作紧密的区域性集聚,发挥出省内各地区的相对比较优势。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可以被分成三种类型: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当今之世,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国家实力最关键的体现。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若一个国家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就能在世界产业分工链条中处于高端位置,就能创造激活国家经济的新产业,就能拥有重要的自主知识产权而引领社会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将,科技创新能力是当今社会活力的标志,也是贵州现代化的主要标志。
首先,从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的投入主体、来源渠道来看,2011年全国各类企业经费支出为6579.3亿元。其中:政府属研究机构经费支出1306.7亿元;高等学校经费支出 688.9亿元,三者R&D经费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为75.7 %、15 %和7.9%,已形成企业为主体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格局。在企业R&D经费投入中,从产业部门看,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超过 200亿元的行业有8个,这8个行业的研发费用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达72 %。
通过对表2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这些行业中除去严格意义上的非矿产资源深加工产业医药制造业外,其余的行业均属本文所指的资源深加工产业,是典型的高技术产业。这些行业自身既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应用领域,又是科技创新所需的人力、财力和物料的基础性平台。这一情况表明,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高的资源深加工产业在其诞生之日起便注定将成为现代科技创新不可或缺的主要载体。
表2 2011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超过200亿元行业的投入经费及强度
其次,资源深加工产业具有传统能源产业的基因性,表 2中所列行业均可渗透融入、扩散到其他产业中并内化为其他产业的一部分,甚至构成其他产业的基因。随着资源深加工产业的快速发展,新的生产方式将会不断开发和推广,从而渗透和引导其他行业、产业的生产方式变革和技术进步,从而提升区域内的整体现代化水平。
最后,从贵州省实际来看。在“工业强省”的开局之年2011年,我省的专利申请同比增长了70.1 %,在全国的排位由第24位上升到21位。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同比增长78.4 %,增幅位列全国第1;申请专利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比例排名第 6;知识产权培训人次排名第9;专利创造指数排名第15。可以预测,伴随着贵州工业强省战略的逐步深入、资源深加工企业的不断落户,贵州在科技创新领域也将会不断提速,拥有贵州自己现代化进程的“贵州速度”。
首先,在现代经济史上,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工业化过程中,伴随着经济的增长,区域内的经济结构会发生重大变化,具体表现为:产品的来源和资源的去处从农业活动转向非农业活动,大量的农业人口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从乡村向城市转移,即城市化过程。同时,城市化进程将加速资本的积累和集中,产生集聚经济效益,不断产生新的增长核和发展极,促进工业化的扩散,加速工业化进程。由此可见,一个地区的城市化程度是依赖于地区工业化的发展情况的。
我们以贵州省2011年度经济十强县来看,除去贵阳市云岩区、南明区、花溪区、乌当区、白云区、小河区外,十强县中的清镇市、息烽县、开阳县三县当年生产总值统计中,第二产业明显地高于第一、第三两个产业。见表3和图1。
其次,就业是民生之本,失业是最大的穷困,任何时候扩大就业都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国内外经验表明,资源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和集聚在增加劳动就业岗位的同时,其带动的生活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相关行业必然也会快速发展,进而在更大的范围内形成对劳动力的有效吸纳。
最后,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政府服务和公共服务的信息化应用程度及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把工业化和城镇化紧密结合,同步规划、同步推动,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
表3 贵州省2011年度经济十强县部分县市的产业情况列表
图1 贵州省2011年度经济十强县部分县市的产业情况统计图
从省内情况来看,贵州矿业构成分为两个部门,一个是技术能力强、以机械化生产为主的国有大中型矿业集团和企业。另一部分则是技术能力较弱、以半机械化为主的乡镇小矿。在管理方式、技术能力和设备等方面,国有大中型矿业集团和企业具有明显的优势,乡镇小矿在管理方式、技术能力和设备上很多还处在手工操作的阶段。这是今天在贵州矿产开发中经济效率低下、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恶化加速、安全事故频发等等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前的问题是,相关机构的研究和数据表明,2050年前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将会进入工业社会的后半期,即“后工业社会”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自然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或支撑能力将会达到顶峰,相对过剩会成为社会经济的总体特征。同时,国内经济完成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单位产品的矿产资源消耗量开始下降,社会总的能源产品消耗量的增长速度也会出现快速下降,这就会加剧国有大中型矿业集团、企业和乡镇小型矿业之间的竞争。如果按照目前状况任意发展下去,一方面由于国有大矿“条块分割”、人浮于事、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等原因,国有大矿举步维艰。另一方面是乡镇小矿普遍后备资源不足,加之生产经营不规范、资源浪费大、环境破坏严重,照这样下去,持续发展难以为继将成定局。
经过多年发展,国内矿业发展早已进入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产业发展将由快速发展期转入深刻而漫长的调整期。中国加入WTO以后,面对世界范围的挑战,市场竞争由规模战、价格战转入质量战、科技战、信息战。由于矿产资源尤其产业特性和消费模式,长期以来,贵州大多数矿产企业抱着“坐井观天”的心态在等市场、等客户,只关心自己生产的初级产品和“原”字号产品的近期价格变动情况,缺乏对相关行业、产业的认识。
同时,省内大多数矿业企业小、远、散,存在“缺乏合作,单打独斗”的自闭思想,很大一部份企业经营者市场意识不强,宁为鸡头不做凤尾,宁愿独木苦撑不搞强强联合,没有“抱团”发展、组团“抢滩”的精神,因此,本省矿产企业大多只是被动地接受国际、国内市场价格变动,对本省的优势矿产资源缺乏对外有力的话语权,严重影响了我省矿业经济的发展。
此外,由于缺乏竞争意识,贵州矿业经济虽经多年发展,包括采选、矿产品加工在内的矿业生产格局基本形成,但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水平落后,以单一矿种的利用为主,不少矿山采主矿,弃共(伴)生矿,尾矿缺乏合理的处理措施,资源的综合利用、优势矿产的深加工水平和资源二次利用水平总体不高,造成资源的浪费。
近些年,随着矿业在贵州的井喷式发展,在高薪诱惑之下,少部分在国有大矿怀才不遇的管理与技术人才到小型矿业挑起了生产与安全的大梁,也有不少在国有大矿混日子的管理与技术人员跳槽到乡镇企业当矿长、副矿长和工程师,不少只有初中文化的“半路出家”的人,通过相关专业的大中专函授学习,也走上了一些矿产企业的领导与技术岗位。由于缺乏管理和技术流程化的相关内容和要求,有些厂矿的矿长、副矿长不会系统全面管理,工程技术人员不会系统化、流程化开展技术工作。
要实现贵州矿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除去不断拓展地质矿业发现成果之外,各类矿业人才的技术支撑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就目前贵州省内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来看,矿业开发、管理和综合运营的专业技术人才十分短缺,不能够适应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矿山综合服务和矿产资源精细化经营和管理的需要,制约了贵州矿业经济整体素质的提升。缺乏地质类的高技术人才,就无法不断地发现和提供新的找矿地质成果;缺乏矿业开发的高技术人才,矿业的开发设计、进程和实施效果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缺乏管理和综合运营专门人才,国家和地方制定的各项政策措施和区域规划在具体落实上就会出现监管不到位,政策被曲解、滥用的情况,这将会影响到全省矿业经济发展战略和策略的顺利实施。
矿业资本在“运动中依次通过三个阶段,方可实现资本的增值。第一阶段,矿业经营者以货币资本购买矿业权并支付勘查开发矿业权的价格,从而货币资本转变为生产资本;第二阶段,通过矿山生产,创造出价值大于预付资本的商品(矿产),生产资本再转化为商品资本;第三阶段,矿业企业出售矿产品,商品资本再转化为货币资本,收回预付资本并实现资本增值。整个矿业经济的运行以矿业资本为纽带,在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市场价格的调控下完成矿业资本形态的转化,从而推动整个产业的正常运行。”[3]
“当前,贵州矿业上、下游产业都面临着严峻挑战:上游的矿产勘查业在体制转型中面临许多障碍,商业性地质工作缺乏启动的机制;矿产开发业也面临着资源枯竭,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3]“由于上下游产业的割裂,投入的勘查资本难以转化为下游矿业的生产资本,也就是货币资本进入勘查领域后,形成的商品资本(矿业权)难以转化为生产资本,从而难以完成整个资本的循环过程。结果是矿业权这一特殊商品难以实现扩大再生产,地勘投资难以完成资本的循环,甚至连简单再生产都难以维持,从而导致商业性地质工作陷于困境。”[3]“可见,矿业资本市场发育滞后(资本链的断裂)是影响我省矿业发展的重要原因,尤其是矿权资本的缺失导致我省矿业产业链的断裂,后备资源‘失血’,导致‘矿竭城衰’,整个矿业难以为继。”[3]
综上,对矿产资源的消费造就了物质文明。美国近100年的工业化进程中,总共消费了390多亿吨石油、近 73亿吨钢和大量其他资源;日本在 20世纪50年代的工业化进程中也消费了80亿吨石油、30亿吨钢和大量其他矿产资源。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还处于进程之中,未来一段时间内,国内矿产资源的需求还会持续增长。而这,也是国家提出贵州工业强省,大力实施工业化和城镇化战略,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特点和时代要求的后发赶超之路的基础。然而,矿产资源是不能运用自然力增加蕴藏量的一类非再生自然资源。由于本身不能再生,初始禀赋又是固定的,使用就意味着减少,因此,矿产资源又是可耗竭资源。贵州的矿产采选业应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才有利于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需要有效地培养“经营与利用”的思想,改良资源的利用方式。在企业规模、结构、技术、成本等方面进行全面调整,提高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能力。进一步调整优化矿业结构,大力发展开放型矿业,提高深加工产品出口的竞争力,减少原矿与粗加工产品的出口量。
[1]蒋莉莉.推动科学发展 奋力后发赶超[N].贵州日报.
[2]叶家斌,吴元春.把握贵州山区特点 合理转变经济增长方[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3]贺冰清.资本市场与我国矿业发展[J].中国矿业,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