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剑萍
(上海市嘉定区华亭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 201816)
护士是医疗机构内针刺伤发生概率最高的群体,尤其在护士生第一个实习期内。孙月梅等[1]的调查显示,针刺伤的发生护士占38.7%,废物处理人员占17.0%,医生占12.0%,洗衣房工人占12.0%,医技人员占10.7%。为了解华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发生情况,为制订相应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我们于2013年1月对2010年1月-2012年12月护士针刺伤发生情况进行了回顾性调查。
以华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村卫生室的在职的19名护理人员为调查对象,其中护士3人、护师13人、主管护师3人;中专4人、大专及以上15人;工作年限l∼10年5人、10∼20年5人、>20年9人。
在回顾国内文献并收集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性别、年龄、职称、学历、工作年限、工作科室,近3年内针刺伤发生与防护情况、发生针刺伤的锐器种类、锐器伤后伤口处理及防护知识知晓情况等。由专人负责问卷发放和收集,共发放问卷19份,实际回收19份,问卷回收率为100.0%。采用Excel 2007进行分析。
在过去3年内19名护士共发生针刺伤14人(41人次),占73.7%,其中发生1~2次的30人,发生3~5次的9人,发生5次以上2人(表1)。
针刺伤发生的护理操作原因是:套针帽和套安瓿、处理用毕的针头和被不适当放置的针头刺伤,发生率分别为32.9%、34.2%和32.9%。
表1 不同职称护士针刺伤发生频率比较
针刺伤后处理方法的知晓率为78.9%,针刺伤发生后及时报告率为24.1%。
在职业暴露中被患者血污染的锐器伤害对护士影响最大,而针刺伤占锐器伤的首位[2],但职业暴露防护尚未引起护士的高度重视。护理人员接受的主要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教育,对护士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措施的教育相对较少,由此造成护士自我防护意识淡薄。调查发现多数护士操作时不戴手套,认为没有必要和不方便,这一结果暴露了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不强,造成针刺伤率大增。
许多管理人员对针刺伤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意外防护设备的配备不到位,护目镜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输液室很少见到,遇到HIV、HBV患者,护理人员操作时也仅戴双层手套,没有其他防护措施。出于“节约”考虑,注射针头过2/3超期使用,增加了针刺伤发生的危险性。
护士熟练不熟练是导致针刺伤发生的因素之一[3]。年轻护士由于操作经验少,工作粗心、紧张、繁忙,加之自我防护意识薄差,容易造成针刺伤;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在护理操作结束后习惯回套针帽、分离针头或将拔下的针头重新插到输液管内,针头毁形、缝合操作不当等,这些不规范的操作行为都是导致针刺伤的重要原因。
3.4.1 增强护士针刺伤的自我保护意识
护理管理部门长期以来忽视职业防范的教育,其信息主要来源于报纸杂志,信息量有限。加强医护人员普及型的预防教育,提高职业安全意识是有效降低职业感染的关键。
3.4.2 建立健全针刺伤的报告,反馈及回访制度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制订职业暴露报告的相应制度[4],以便在针刺伤发生后能得到及时咨询和处理:管理者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规范的操作流程并严格执行,从根本上减少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机会;建立完整的反馈和回访制度,不仅能及时发现针刺伤所致的血源性感染并处理,也为护士提供心理支持,缓解对感染恐惧所致的心理压力。
3.4.3 使用安全的医疗设施
安全的操作环境能有效减少医护人员锐器的刺伤率。管理者应站在护士的角度重视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积极改善工作条件,合理配置人员,减少护士因工作忙乱而引起的损伤。提供必要的防护设施,如戴防护眼镜、使用安全针头注射器、便于丢弃尖锐物品的容器等[5]。此外,应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医务人员,为其创造一个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
3.4.4 安全操作原则和针刺伤处理原则
工作责任心不强和未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是针刺伤发生的重要原因,规范操作行为并制定安全操作原则是降低针刺伤发生的重要环节[6-7]。
安全操作原则为:①在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时要戴手套;②操作中始终保持警惕,避免与他人交流;③给不配合的患者使用锐器时,应有助手协助;④禁止用双手回套针帽,使用单手套法;⑤禁止用手分离污染过的针头和注射器;⑥针头用过后及时处理,不要将其留在治疗台,治疗车,床旁桌上,以免刺伤他人;⑦将用过的针头丢入合适的耐刺容器中,锐器收集到容器容量的3/4时应停止使用,并及时更换。
3.4.5 发生针刺伤后的处理原则
如不慎被针刺伤,应立即挤出刺伤部位的血液,然后用肥皂清洗伤口,并在流动的清水下反复冲洗5 min后进行消毒包扎,同时抽取患者的全血并填写报告表,注明标号并查乙肝及丙肝表面抗原,再根据检验结果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可疑暴露HBV感染的针刺伤者,如无免疫力应在误伤后24 h内及一个月各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同时跟踪观察。
护士被污染针头所刺伤,这将严重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被刺伤后的护士多表现为不知所措、无可奈何、消极对待、情绪上感到非常压抑。因此做好针刺伤后护士的心理疏导和压力排解非常重要,可以减少受伤者的恐惧感。
[1] 孙月梅, 索士敏. 医院工作人员针刺伤调查及发生原因分析[J].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08, 25(1): 78.
[2] 胡敏. 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及注射安全防护措施[J]. 职业与健康, 2004, 20(1): 39-40.
[3] 李毓琴, 李蓓敏, 吴燕. 780名临床护士针刺伤现状调查[J]. 当代护士(学术版), 2007, 14(5): 90-92.
[4] 邓敬. 临床护士针刺伤的防护新进展[J]. 当代护士(学术版), 2008, 15(7): 9-11.
[5] 刘芙芸. 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调查及防护对策[J].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07, 6(3): 206-207.
[6] 李焕, 朱秋群, 周金娜. 护生针刺伤自我防护研究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8, 5(6): 71-73.
[7] 李淑琴, 张凌, 姚晓梅. 基层医院护士针刺伤现状与预防对策[J]. 中国医药指南, 2008, 6(3): 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