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明, 高联义
(江苏省泰州市植保植检站,江苏泰州 225300)
泰州市杂草稻的发生规律和防控技术
黎 明, 高联义
(江苏省泰州市植保植检站,江苏泰州 225300)
杂草稻是水稻生产的恶性杂草之一。由于轻型栽培模式的推广,发生和危害逐渐扩大。通过系统调查和研究,总结了江苏省泰州地区杂草稻的发生规律,分析了发生原因,实施了有效综合防控技术。
杂草稻;规律;原因;防控
杂草稻是普通野生稻和栽培稻经过自然选择和人为干预产生的兼有野生稻和栽培稻特性的类型。在世界范围内看,杂草稻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稻田中,它与水稻植株竞争各种生产资源从而降低水稻产量,带有红色的杂草稻米粒混入稻米,降低了稻米的商品价值[1-5]。2000年以来,随着江苏省泰州市旱直播稻、水直播和麦茬稻面积的扩大,杂草稻危害逐渐显现,2008年达到最高峰。2009年以来,通过采取深耕轮作、改变栽插方式、强化大田管理等措施,杂草稻危害得到了有效控制。
1.1 基本特性
杂草稻表型各异,但都形似籼稻,繁茂性强于常规粳稻,杂草稻与粳稻相比,表现为分蘖多、叶片披、叶色偏淡、穗型较大、成熟早、易落粒、千粒重较低等特点,其稻粒细而长,外形似杂交籼稻,谷壳颜色为金黄色或浅褐色,糙米多为红褐色、浅褐色或棕褐色。杂草稻繁茂性强,与栽培水稻争夺光照、养分、水分和空间,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加之,少量未落粒的杂草稻,与栽培稻一起收获,因其粒型小,果皮有色素沉淀,影响稻米加工及外观品质。
1.2 发生情况
2007年调查,全市杂草稻发生面积2.87万hm2,占直播稻面积的27.2%左右,其中,杂草稻盖度(杂草稻植株占全田植株总数的百比例)小于10%的田块占发生面积的85.1%,盖度10%~30%的田块占13.1%,盖度30%~50%的田块占1.2%,盖度50%~60%的田块占0.5%,盖度大于60%的田块占0.1%。2007年杂草稻发生严重的面积,即盖度大于10%的面积,约为0.43万hm2。
2008年调查,全市杂草稻发生面积3.67万hm2,占直播稻面积的34.4%左右,其中,杂草稻盖度在50%以上的田块约占2%,面积为0.07万hm2;盖度在50%~10%的田块约占23%,面积 0.85万hm2;盖度小于10%的占75%,面积2.75万hm2。
2009年调查,全市杂草稻发生面积 1.67万hm2,占直播稻面积的17.2%,其中,盖度大于10%的面积为0.19万hm2。杂草稻的实际发生危害开始明显减少,分析原因:一是随着秸杆还田的技术推广力度加大,耕翻面积迅速扩大;二是种植农户对杂草稻发生危害性的认识提高,苗期及时拔除杂草稻,减少危害程度。
2010年以来,随着机插秧秧的大面积推广,杂草稻的发生面积和危害逐年降低。
1.3 发生特点
1.3.1 栽培方式不同,杂草稻的发生程度不同 在麦套稻、直播稻、抛栽稻、移栽稻等4种栽培方式中,从杂草稻的发生程度看,由高到低依次为麦套稻>直播稻>抛栽稻>移栽稻。上述4种播栽方式,杂草稻平均发生率(频度)分别为59.8%、34.5%、5.6%、2.2%,详见表1、表2。
表1 2007—2009年不同播栽方式和不同农业区杂草稻的发生密度比较(兴化)
表2 2007—2009年不同栽培方式杂草稻发生情况比较(姜堰)
1.3.2 免耕连作时间越长,杂草稻发生密度越高 从图1中可以看出,连续3年采用麦套稻和直播稻的田块杂草稻发生最为严重,其发生率(频度)达76.5%和42.5%,重于连续种植2年的田块发生率62.5%和32.5%,重于1年的33.0%和22.9%。相反,抛栽稻和移栽稻连续种植3年的杂草稻发生较轻,其发生率为2.3%和1.3%,轻于连续种植2年的田块发生率2.9%和1.4%,也轻于1年的3.6%和0.9%。
1.3.3 种植区域不同,杂草稻发生情况不同 根据泰市里下河、高沙土、沿江等3个农业区的调查结果分析,在麦套稻、直播稻、抛栽稻和移栽稻等4种栽培方式中,杂草稻发生率(频度)均以高沙土地区最高,分别达68.8%、57.4%、3.2%、3.0%,平均为29.9%;沿江地区的杂草稻发生率其次,分别为57.2%、36.9%、3.1%、0(沿江地区无移栽稻),平均为13.5%;里下河地区的杂草稻发生最轻,分别为36.1%、15.9%、2.3%、2.1%,平均为9.3%。
表3 不同栽培方式不同农区杂草稻发生率
2.1 杂草稻种子来源的可能途径
由于杂草稻的落粒性强,且成熟期较当地常规粳稻明显要早,因此粳稻收获时,杂草稻籽粒大多掉落在其植株周围,来年杂草稻的发生多表现簇生性。大面积调查中发现,抛栽稻和移栽稻田间的杂草稻大多不在抛栽和移栽的稻穴内,而是分布在地势较高、水不易淹到的地方。杂草稻的种子来源可能有3个途径:(1)来自于原稻田,逐年积累所致,条件适宜时表现;(2)农机跨区作业或种子调运时,由外地带入(籼稻);(3)粳稻自身的返祖现象。
2.2 免、少耕和套、直播方式为杂草稻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是免、少耕为杂草稻的发生创造了条件。近年随着稻麦免、少耕技术的推广应用,免、少耕田的土壤耕翻次数明显减少,耕翻深度也越来越浅,因此使落入田间的杂草稻多数随小麦浅旋播种分布于表土层,有利于杂草稻的发生。二是麦套稻田和直播稻为杂草稻生长创造了生长环境。麦套稻和直播稻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杂草稻的出苗和成活,其杂草稻比例明显增加,而移栽田和抛栽田,由于耕翻特别是栽(抛)后建立了水层,不利于杂草稻的发芽和出苗,杂草稻只能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出苗。
3.1 深耕和轮作换茬
对杂草稻发生较重的田块,在水稻收获后必须进行耕翻,耕翻深度达到10 cm以上,使落在土壤表层的杂草稻埋到下层,创造不利于杂草稻发芽出苗生长的环境。
3.2 科学调整播栽方式
对杂草稻发生较重的套、直播稻田以及采用套、直播稻栽培方式2年以上已有杂草稻发生的田块,应选用育苗移(抛)栽的方式,由套、直方式改为抛栽稻、移栽稻或机插稻等栽培方式,通过选取无杂草稻发生的田块进行育秧,在移(抛)栽后建立水层,控制杂草稻的发生。对上年是直播稻且发生杂草稻的田块,如要继续进行直播,采取先耕翻后直播的方法,耕翻深度达到10cm以上,这样有利于控制杂草稻的发生。
3.3 大田控制措施
对发生杂草稻的粳稻田要及早落实相关措施,以控制杂草稻的发生量,减少损失。一是及时拔除杂草稻。在水稻3叶期左右,杂草稻秧苗形状与常规粳稻已有明显的差别,表现为植株偏高、出叶快、叶片较长、叶色偏淡、长势好于粳稻秧苗,此时应及时动员农户拔除田间杂草稻,尽可能做到“拔早、拔小、拔了”,以便尽早给常规稻创造一个较好的生长环境,减少杂草稻带来的损失。二是适当补栽秧苗。对部分杂草稻比较多、拔除后苗数不足的田块,要及时采取移密补稀或移苗补缺等方法进行补苗,确保田间有足够的基本苗。三是适度追施肥料。对苗数偏少以及补苗后已活棵的田块,及时追施速效氮肥(以碳酸氢铵为主),促进秧苗早发、快分蘖,以争足穗。
[1]刘 亮,曹凤秋. 杂草稻的研究现状和展望[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6,25(3):5-7.
[2]朱建义,周小刚,何洪元,等. 四川省杂草稻发生危害初步调查与防除研究[J]. 杂草科学,2012,30(3):44-46.
[3]沈国辉,唐国来,温广月,等. 上海地区杂草稻发生分布与危害现状[J]. 上海农业学报,2011,27(4):1-4.
[4]郭勋斌,陈伟民,顾克礼,等. 杂草稻对粳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 杂草科学,2012,30(1):35-38.
[5]温广月,沈国辉,钱振官,等. 杂草稻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 杂草科学,2011,29(2):51-53,59.
S451
A
1003-935X(2013)03-0051-02
黎 明,高联义. 泰州市杂草稻的发生规律和防控技术[J]. 杂草科学,2013,31(3):51-52,55.
2013-03-29
黎 明(1979—),男,江苏泰州人,农艺师,主要从事病虫害测报及植保技术推广工作。E-mail:6771228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