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刊速递

2013-10-23 11:53
天津教育 2013年11期
关键词:同窗非主流室友

《瞭望东方周刊》

2013年第17期

请让孩子的童年“有文化”

博物馆、画廊和演出其实更多属于“大文化”范畴,还有许多我们日常体验的细节,属于更生活化的“小文化”——比如孩子和同伴在公园里一起玩,跟街上的小贩讨价还价,等等,也最好不要错过。家长们应该创造一切条件,让自己的孩子拥有一个完整而美好的“文化”记忆。

《中国新闻周刊》2013年第15期

救灾中的理性精神

大灾大难之后,尤其需要理性的精神,对集体救援过程中的非理性行为予以平衡。具体到地震募捐和灾后重建上,从以往来看,易导致“逼捐”现象出现。灾后重建也应统筹平衡。芦山地震的救援行动,相比过去有进步,亦有原地踏步之处,一个最大的亮点是提出了理性救灾的问题,值得政府与民间认真思考。

《三联生活周刊》2013年第22期

“非主流”成长

每年四五月份,都是国际学校、国际班的招生季。一些中国孩子在结束初中教育后,面临着人生第一次重要选择——继续留在国内主流教育体系内,上高中、参加高考,抑或是准备出国留学,或进入各种国际班,3年后直接申请国外大学。就后者而言,目前还是一条“非主流”的教育之路。主流“应试教育”尽管存在诸多缺陷,但目前仍保证了大多数人公平的教育权利,并培养了众多人才。对于教育道路的选择——“主流”抑或“非主流”——并没有完美答案,只有合适与不合适。

《新民周刊》2013年第19期

“中国好室友”

复旦大学研究生中毒事件,勾起人们对过往那些校园罪案的记忆。高校接连出现寝室悲剧,不禁让人唏嘘:“同窗共读,相煎何急!”当我们向终将逝去的青春致敬时,留在心里的,除了“同室操戈”,是否还有温情?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如雅安地震里的“中国好室友”那样,为同窗情谊贡献正能量。

《南都周刊》2013年第19期

网络课程:复兴还是覆灭?

MOOC的全称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就是让大学开设网络课程,允许全世界的学生都通过网络来进行选修。这两年,以TED会议演讲为代表的“网络公开课”风靡世界,各大名校的各项公开课在互联网上以视频形式传播,学生们可以自由观看名校的课堂录像,并从中学习新知。然而,在MOOC的支持者看来,这远非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因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单向的,学生做完作业后无从得知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

《方圆》2013年第9期

乡村危童:从“好孩子”到“坏孩子”

自从上世纪90年代兴起“打工潮”以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农村地区出现了大量留守少年儿童。留守少年的犯罪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和重视:家庭、学校以及社区(包括村、镇)。留守,就像一个人生漩涡,温和者选择顺应,大多湮没无闻;激进者选择叛逆,大多头破血流。

猜你喜欢
同窗非主流室友
猪一样的室友
还有梦
鹧鸪天·赴乡同窗忆春秋
反思西方意识形态的历史叙事——以近年来国内非主流历史话语为对象
我就吃一点
考前紧张
刘秀苦寻同窗
“非主流”中学生的行为表现及心理特征*
照片视频 我就要“非主流”
朱德和他的两位云南同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