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竞争力形成性评价与分析

2013-10-22 07:15张潇文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波特文化产业竞争力

张潇文

(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山东日照276800)

党的十七大以来,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在于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1]。科学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对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归纳和总结目前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规范了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过程,通过间接评价方法对我国31省市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以探讨影响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因素。

一、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的研究进展

(一)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及模型

产业竞争力评价或测量的方法包括直接测量方法和间接测量方法,对应的评价模型分别为反应性评价模型(RM)和形成性评价模型(FM)[2]。在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中,RM是以反应性指标(表征指标)为对象,通过竞争力的外在变现形式直接测量和评价产业竞争力(潜变量)大小。FM则以产业竞争力的形成性指标为对象,通过研究对象产生的原因来间接测量和评价研究对象竞争力的强弱。RM中潜变量导致指标变异,指标表征潜变量,而FM中指标的变化导致潜变量的变化,潜变量是指标作用的结果。根据研究目的对研究对象进行评价,应仔细考虑指标和潜变量间的关系,选择恰当的测量方法和测量模型。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基本上采用间接评价方法,分析和发现导致潜变量变化的原因,以便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的对策和建议。

(二)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框架

目前文化产业竞争力形成性评价的研究框架主要有三类:一是借鉴波特竞争理论。迈克尔·波特教授(Michae Porter,哈佛商学院)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应由生产要素、企业竞争表现力、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决定。这四大因素作为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决定要素构成了钻石理论主体,并与“政府”和“机会”两个外部因素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钻 石 体 系[3]。我 国 学 者 如 祁 述 裕 (2004)[4]、杨 沂(2009)[5]等人运用波特钻石模型或改进模型构建了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分别从生产要素、企业竞争力表现、需求条件、相关支持产业和政府行为五个方面对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二是对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进行分析,探讨影响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因素。例如花建(2005)[6]将文化产业竞争力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建立层次分析模型,从市场拓展、成本控制、整体创新、可持续发展4个竞争面建立起30个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徐萍认为文化产业竞争力包含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综合选取了代表二者的17个指标对陕西省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三是赵彦云教授(2006)[7]从文化产业运行环境和运行过程的角度,比较系统和全面的阐述了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构建了产业实力、市场收益、文化产出等7个竞争面共106个指标的评价体系。

(三)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中的缺陷

有关产业竞争力理论的研究还不成熟。在学术界,波特理论是较为公认的研究产业竞争力的客观理论。但波特理论强调的是国家的“商业环境”。政府行为和机会作为两个外部力量只起到辅助作用[1]。以波特理论为理论基础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大部分学者直接将“政府”这一因素纳入到决定因素行列,其评价过程的科学性应受质疑。同时,对文化产业竞争力内涵的探讨学术界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文化产业运行过程又是动态的,不同发展阶段对因素作用度的界定不同,对竞争力形成的关键因素分析难度很大。因此以内涵和过程的视角建立起来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也有待商榷。

此外,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基本上采取间接评价方式,相应的评价指标也应是形成性指标。某些学者构建的指标体系中常常是形成性指标与反应性指标混杂。较明显的如通过显示竞争力、潜在竞争力对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显示竞争力是竞争力的外在表现形式,对应的指标为反应性指标(表征指标)。两类指标的性质不同,不能简单的线性合并,它们分属于不同指标体系和不同评价模型。

二、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影响文化产业竞争力强弱的因素,理应通过间接评价方法和形成性评价模型对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文化产业竞争力理论研究的不足制约着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的科学性。目前国内外有关产业竞争力的评价多借鉴波特理论。纵使波特理论本身科学性以及波特理论运用到我国产业竞争力研究中遭到了不同方面的质疑,但在研究的过程中,波特理论也得到了大量的实证分析的验证,从目前研究成果来看也最具客观性。

表1 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

波特竞争理论总结出了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六大竞争面,界定了竞争力形成的因素范畴。波特提出的竞争理论奉行市场竞争原则,政府作为外部因素则不对产业经济产生关键影响。美国的文化产业(版权产业)同样如此,在美国亦不存在文化部门对其发展进行干预。在我国,文化产业先天遭受到外来的冲击,使得我国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扮演了特色角色,也使得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波特理论中各因素的结构问题。王凤飞(2012)在研究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中指出,美国文化产业发展属于市场调节性,遵循市场路线,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比较特殊,为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并行的复合模式[8]。这说明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行为”构成了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一个决定面,对文化产业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因此,把“政府行为”视为一个决定因素更为切合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实际。因此借鉴波特界定的竞争面,按照市场和政府两条线,由生产要素、需求条件、文化企业发展结构、相关产业和政府行为形成“4+1”共五大因素对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形成性评价。

根据上述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因素,结合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标研究成果和文化产业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建立如下指标体系,构成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表1)。

三、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的实证分析

为探讨和分析影响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因素和促使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得到落实和验,笔者在建立的指标体系基础上,对我国31省市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

(一)方法选择

考虑到变量间的多重共性,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因子分析法在保留大部分原始数据信息的基础上将具有多重共性的原始指标转化为少数具有相互独立、高度概括的综合指标,从而达到对文化产业竞争力综合分析与评价的目的[1]。

(二)数据来源

文章分析以2010年为横截面数据,指标数据来自于《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1年》[9]、《中国统计年鉴·2011年》[10],以及各省市的2011年统计年鉴。个别数据来自于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网[11],保证了数据的可靠性。

(三)分析过程

借助SPSS17.0对31省市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因子分析。首先对指标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利用主成分分析建立21个变量相关系数矩阵,计算矩阵特征值和方差累计贡献率,因第四个主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1.877%,共提取四个主因子。然后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最大方差正交旋转(主因子载荷矩阵已整合到表1),以各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权数回归计算因子得分,最终得各省市文化产业竞争力综合得分(见表2)。

根据表1可知:第一主因子中,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数比重X5、人均GDPX13、城镇人均文化和服务消费支出X14、文化市场经营机构平均资产X15、文化市场经营机构均利润X16有较大载荷,可称为产业发展因子;第二主因子中,有线广播电视传输干线网络长度(万人)X11、技术市场成交额X12、文化旅游收入占GDP比重X17、互联网普及率X18、每十万人大专以上人数X19、人均文化事业费X20、科技支出占预算总支出的比重X21指标有较大载荷,可称为产业创新因子;第三主因子中,固定资产投资X1、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X2、文体娱固定资产投资X3、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固定资产投资X4、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X6、文物业文物藏品数X7指标有较大载荷,可称为产业资源因子;第四主因子中,群众文化设施建筑面积(万人)X8、每万人拥有文化活动基础设施数X9、每万人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X10指标有较大载荷,可称为产业基础因子。

(四)结论及分析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可将我国31省市文化产业竞争力强弱分为四类(表2):第一类为强竞争类。上海综合得分为1.976038,远高于全国其他各大省市得分,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头羊。上海在发展因子上遥遥领先其他地区,说明上海文化产业发展在市场化程度、经济发展水平方面有很强竞争力。

第二类为较强竞争类,包括北京、广东、浙江、天津、江苏、福建。其中,天津、广东、浙江、福建在发展因子方面分别居全国第2、3、4、5名;在创新因子方面,北京、江苏、天津、浙江分别居全国第1、2、4、6名;在资源因子中,江苏、广东、浙江居全国第2、3、4名;基础因子中,浙江居全国第一名,江苏、福建居全国前列。这显示出此类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全面发展。

表2 各省市文化产业竞争力因子得分及排名

第三类为较弱竞争类,综合得分在全国平均水平浮动。此类地区在各因子方面呈现出较大差异,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具有自身特色。

第四类为弱竞争类,得分在平均分之下,各类因子多为负值,是我国文化产业需要大力发展地区,展现出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1.发展与创新能力构成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由表 3可知,F1、F2主因子方差贡献率分别达到43.743%、22.211%,说明这两个主因子是影响文化产业竞争力最重要的因子。因此文化产业发展能力和文化产业创新能力成为影响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发展与创新应是提升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2.文化基础设施水平和文化资源丰裕度对文化产业竞争力产生影响

文化基础设施水平和文化资源丰富程度构成了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一部分。文化基础设施影响到文化产业的传播程度。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先天资源优势,有利于本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形成。某些地区如山东、四川等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凭借着当地的文化资源优势。

3.文化产业发展呈两极分化态势

由表2可知,得分在平均值以上的共有9个省市,全部来自于东部,占东部总数的82%(1)。中西部地区得分均为负值。在第三、四竞争类中,中部和西部省市各有分布,中部地区呈略强态势,但综合发展实力差别不大。总体来讲,东部与中西部文化产业竞争力发展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文化产业发展具有较大的区域落差。

4.文化产业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无绝对相关性

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文化产业综合实力也较强,两者呈现一定的相关性。但从第三、四类地区来看,两者关联性不大。表4中四川省GDP居全国第8位,而文化产业竞争力却在第21位;河北省GDP稳居全国第6位,文化产业竞争力却落居第27位。反之,某些地区经济实力较差,但文化产业竞争力却很强,如重庆、海南、宁夏等地。这反应出了文化产业发展有其自身经济规律。

注释:

(1)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中部地区包括吉林、黑龙江、山西、河南、江西、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包括四川、重庆、内蒙古、广西、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

[1]康明,马跃.基于钻石模型视角的文化产业竞争力分析与政府角色研究——以山东为例[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3(4).

[2]毕小青,王代丽.基于“钻石模型”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探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4-55.

[3]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16 - 120.

[4]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8).

[5]李宜春.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初探——以安徽省为例[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2):99.

[6]花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结构和战略重点[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9

[7]赵彦云,余毅,马文涛.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和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4):73-75

[8]王凤飞.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冷思考——基于“中国模式”语境的视角[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2(2):63-64.

[9]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1)[Z].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

[10]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11]时代·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网.文化产业竞争力[EB/OL].http://www.ccitimes.com/searchku12.p Hp.

猜你喜欢
波特文化产业竞争力
读《哈利•波特》有感
我爱读的《哈利·波特》
成为哈利·波特
勇敢的哈利·波特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日本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