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首都文化产业融合先锋

2013-10-21 23:54杨静
前线 2013年10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融合科技

杨静

党的十八大强调指出,要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作为首善之区的北京,文化资源丰富,科教基础雄厚,人才集聚,如何深入贯彻落实这一要求,以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双轮驱动为着力点,推动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既是加快首都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支柱性产业的必然要求,也是首都实现产业升级、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

文化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文化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是指技术进步、规制放松、管理创新以及需求变动,带来不同产业之间相互渗透、彼此交叉,进而演化为产业之间产品业务与市场的融合,从而导致产业边界的模糊化甚至重新划定的动态发展过程。就产业融合的类型而言,基本可分为三类:一是渗透重组型融合,二是包容互补型融合,三是替代再生型融合。

产业融合作为产业发展中的一个新的经济现象,引致产业分工的不断演进,推动了产业融合的出现与发展,需要产业结构及其关联关系、产业内竞争与垄断关系、市场结构、企业商业模式、企业组织形式、消费模式等方面进行重新认识,相应地也需要构建新的产业理论、规制机构与相应产业政策的调整,其结果必然给企业和政府都带来巨大的挑战。

在世界产业融合发展的潮流中,文化产业扮演着先锋角色,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成为各国文化产业兴起的战略基点。从文化与科技的融合程度来看,科技已交融渗透到文化产业中的各个层面和关键环节,“文化+科技”双轮驱动引发的聚变效应,促进了文化产品的丰富多元与换代升级,拓展了文化生产、传播范围的深度与广度,推进了文化消费模式的培育与升级,科技与文化融合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业态,文化产业形态在不断发生改变。

以数字技术、云计算、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三网融合等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促进了传统文化产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催生文化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提高了文化产品的表现力、感染力和传播力,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如:3D打印、网络动漫、移动多媒体、电子商务等新业态的兴起。因此,“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是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必须紧紧依靠创新驱动。要强化创新驱动,一方面,要在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中不断融入文化符号、文化理念、文化创意等元素,有效改变原有产业产品中的形态特征和市场需求,提升产业的文化附加值,提升产业的持续竞争力;另一方面,必须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切实加强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和关键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的研发,加快科技成果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抢占文化产业发展的制高点。通过现代科技改造文化生产、资源开发、传播、消费、传承保护等环节,带动文化产业表现形式的创新,推动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等资源的现代化应用,促进数字出版、数字影视、移动多媒体、网络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业态的形成与发展,占领新兴媒体阵地和数字时代文化消费市场,凸显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引领下的高度融合,有效传播和彰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航向

北京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在文化上承担的基本功能就是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沿方向。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首都定位,意味着北京作为中华文化世界展示的窗口,必然是荟萃中华民族文化精华,引领中华文化创新发展的方向,北京文化产业必须发挥增强国家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的作用,以国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自觉与自信。北京作为中国文化科教资源与人才集聚的高地,文化产业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辐射引领带动的功能,成为充满创新创造活力,引领全国文化发展的首善之区,在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中成为全国的排头兵,为全国的文化产业探索思路、积累经验,提供坚实的科技保障和动力支撑,引领文化创新先河和文化发展潮流,服务于北京和全国人民的文化事业。

围绕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首都定位,北京作为文化资源、科教资源聚集的高地,应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保护、挖掘、利用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积淀,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时代发展巧妙结合,传承与创新并举,成为推动首都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创新动力源;另一方面,北京作为高层次人才聚集和高技術产业集聚的创新密集区,理应成为文化内容创新创造的高地,将文化产业与现代科学技术融合对接,衍生一系列新生的文化业态,为文化艺术创新表现形式和传播途径,展示出北京文化产业旺盛的生命力和引领创新的能力,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上占领发展制高点,将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成果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和物质精神财富,充分展示中华文化自主创新的强大正能量和独特魅力。

目前,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已超过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仅次于金融业,在第三产业中位居第二。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在首都经济中的支柱地位日益明确,已经成为拉动北京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成为首都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和城市形象的新符号。2012年,北京市全年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2189.2亿元,比上年增长10%;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3%,比2011年提高0.1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139.2亿元,增长9.2%;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4%,与上年持平。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九大领域中,软件网络与计算机服务、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的支撑作用明显,三大领域占全市文化创意产业总收入的三分之二以上,广告会展、设计服务、艺术品交易等领域发展速度迅猛。2012年5月,国家有关部门共同组织认定了16家“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北京中关村首批入选。中关村作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示范基地,紧紧抓住科技和文化融合发展这一关键,截至2012年集聚文化创意企业6千多家,收入规模上亿元的企业超过500多家,近百家文化创意企业成功上市,形成了以软件、网络和计算机服务为主体,以高技术和传统产业相结合为特征,数字化和高端化为方向的文化产业体系,充分发挥了科技创新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一大批诸如数字内容联盟、数字视频产业联盟、数字电视产业联盟等落地中关村,产业集聚态势与产业发展环境在不断优化,北京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示范效应加速显现。北京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将使首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更好地与首都城市的功能定位相适应,打造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中心城市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更好地与首都人口、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

打造首都文化产业融合先锋的实现路径与政策启示

从当今世界各文化强国产业融合的实践层面看,各国政府无不通过在政策、资金、组织、人才等方面的大力支持,提升文化科技融合产业的附加值,推动产业优化与转型升级。为了顺应文化科技双轮驱动产业融合这一趋势,首都文化科技融合发展需要超越文化看文化,确立“大文化”理念;放眼全球看中国,形成“大市场”的发展思路,结合文化科技融合的阶段性需要,从文化科技产业融合的深度广度与高度上,发挥市场在文化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产业政策的针对性和管理创新的协同性,打造首都文化产业融合先锋。

一是把握首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改革创新促进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从全球文化竞争格局和文化科技融合所处的发展阶段来看,虽然从整体上看我国文化与科技领域的融合发展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文化领域的核心技术和高端系统装备的自主知识产权水平不足,产业分工附加值较低,造成文化与科技的产业交叉渗透能力弱,科技创新的现代成果与文化产业的现实需求结合不够紧密。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全国范围具有一定的阶段领先性,借助首都丰富的文化科教资源和庞大的全国文化消费市场以及独特的中国文化元素,通过系统集成创新和应用创新,可以促进文化领域技术和产业体系整体的跨越发展,提升文化科技的国际竞争力。

促进首都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需要改革创新文化科技体制机制,其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促进文化产业主体的丰富多元,增强政府把方向、抓规划、定政策的能力,发挥政府主导文化产业发展的本领。促进首都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需要加强在文化产品内容形式上的融合创新与文化产业业态上的融合创新,放宽市场准入标准,优化经济性规制,加强社会性规制,创造更加宽松、完善的政策环境,着力培育和开拓市场,催生新的商业模式,推进30个市级文化产业集聚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用足用好北京市及各区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一批文化与科技结合的、具有重要示范、引导、带动作用的产业重大工程,打造一批具有体现中国风格、世界城市气派、满足市场需求的首都特色品牌与文化精品。

二是加强产业政策针对性,提升首都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水平。提升文化科技融合的政策针对性,需要直面当前文化领域的核心技术和高端系统装备国产化不足的现实,亟须加强文化科技融合的科技支撑。首先要集中力量,着力加强文化领域战略性前沿技术和核心技术研究,促进文化产业内容创作、生产、管理、传播、消费与传承保护等领域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为文化科技融合创造一个良好的技术平台和产业平台。重点开展数字影视音乐、新闻出版、移动多媒体、數字文化艺术展示等行业核心技术、关键设备与集成系统的研制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掌握,加强动漫、游戏等衍生品的综合开发及文化设备的集成制造,促进文化重点领域关键设备和系统软件的自主知识产权水平。

其次要加强文化领域标准规范体系与科技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加强文化领域标准规范体系建设,促进文化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保护,推进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移动多媒体、网络动漫等重点行业技术和服务标准规范。构建文化科技服务支撑体系,需要加快发展技术交易、知识产权质押、担保拍卖等中介服务机构,引导其规范运作。围绕知识产权代理、技术研发、信息提供、信用担保等环节,健全社会化、市场化的科技服务支撑体系。充分利用和整合北京集聚丰富的文化科教资源,提高文化领域基础科技创新能力,加强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和大学文化科技园建设,加强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文化科技创新联盟,加快文化科技成果的社会转化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三是发挥管理创新的协同性,促进文化产业融合的集约发展。针对首都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责任以及市场体系和市场秩序建设的特点,充分认识到文化产品作为精神产品的特殊属性,注重加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充分发挥各管理部门工作的协同性。充分调动各区县积极性,形成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市区协同共建。发挥管理创新的协同性,还必须在产业融合的事实面前改进各管理部门工作的方式方法,围绕产业资源优化配置,通过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竞争来促进社会福利改进,将各管理部门的条块分割转化为条块结合、辐射联系的管理新模式。促进文化科技的产业融合,尤其需要市区各级制定更加完善合理的文化产业财税金融政策,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加大对文化创新、内容开发和传播、特色文化、文化产业关键技术研发运用等方面的支持,加大对金融资本市场的有效利用和对小微文化企业的扶持力度,为各类所有制企业提供公开透明、平等准入、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

也应注意到,由于科技在文化领域中的应用形式和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要受文化产品的创意、内容及其内在发展规律的制约,因此,评价文化科技发展融合水平,以及科技对于文化发展贡献度,不仅仅是科技在文化领域及其产品中应用的多少、占比的大小,而应更关注相关综合效益的提升、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融合效果的适宜。为此,推进首都文化科技融合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亟待率先在文化科技工作统计制度、指标体系、统计调研方法方面取得新突破,试行建立一套适用于评价文化科技发展速度、效益、水平及发展潜力的评价体系,为全国文化科技产业融合的健康发展发挥先锋示范作用。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责任编辑:蔡庆悦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融合科技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