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90后艺术类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应对措施

2013-10-21 08:40陈晓霞
卷宗 2013年12期
关键词:艺术类群体心理健康

陈晓霞

摘 要:“90后”顾名思义是相对于“80后”而提出,他代表着不同年代人的生活背景及所产生的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是不同生活方式的代名词。这一群体的艺术类大学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他们成长的家庭环境相对优越,社会环境相对复杂,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人数在逐年增加。随着高校对心理健康工作越来越重视,分析此群体心理问题成因并积极探索应对措施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关键词:“90后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成因;应对措施

注:该文章为“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飞研究专项项目(项目批准号sksz201101)资助。

近些年,随着高校学生人数的激增,“90后”逐渐成为大学学生的主体。他们绝大部分成长在社会转型加剧、改革加深、开放扩大的重要时期,既是经济利益快速发展的受益者,网络时代的优先体验者,同时也是腐朽与浮躁意识的受害者[1]。在第一批“90后”大学生进入高校时(2006年),教育部就曾根据调查得出这样一个结果——因各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而休学、退学的大学生已经占休学、退学总人数的50%左右,三成学生存在着心理问题,16%~25.4%的学生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强迫症、神经衰弱等症状为主。由此引起了各高校对这一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度关注,而艺术类大学生也成为这一话题讨论的热点,因为他们更具个性和代表性。

这一群体具有“90后”大学生的一些共性,同时又具有他的特殊性,例如他们大都比较感性使其自我评价理性不足,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稳定程度不够,求实精神欠缺。热爱自由的性格使他们团队合作精神欠缺,集体观念淡化,个人主义倾向严重,在沟通和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自利一面,在我们的调查中,当集体利益跟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只有11.9%的艺术类学生选择了以集体利益为重。这样很容易陷入以自我为中心而走向极端,从而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近些年就我院发现的这类重点关注的学生突增,根据笔者的调查研究,大致将成因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因素。“90 后艺术类”大学生成长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领域大转型时期,国家地位日益上升、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不再过多关注道德上的追求,而盲目的追求精神上和物质上的享乐,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风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行为,使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在一定程度上偏离轨道,变得自私利己,急功近利。他们更关注工具理性,而不是信仰层面的东西。在回答“你对幸福的理解时”28.1%的艺术类学生选择了“幸福就是有权优势”,27.3%的人选择了“幸福就是拥有金钱、香车与豪宅”,没有人选择“幸福就是帮助他人”。

第二,家庭因素。由于受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影响,“90后艺术类”大学生普遍为独生子女,且他们的家庭生活环境大多较为优越,从小衣食无忧,并集合了家庭众多成员的宠爱于一身,因此早已习惯了索取而不愿付出,在这种成长环境下,性格逐渐变得自私且承受挫折能力较弱。脱离家长的过度保护和严格教育进入大学,大部分学生急于逃出父母的监控,渴望已久的自由独立生活终于来到,在我们所做的问卷中,问及“在大学阶段遇到学习生活困难时首先会求助于谁?”时,只有3.7%的学生选择了父母亲戚。然而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一直是替他们解决问题而不是教会他们解决问题,因此在遇到挫折时,往往不能较好地面对各种挑战,心理压力过大,甚至因为失败而走向极端。

第三,现有教育制度的偏失。我们的教育体制一直以应试教育为主,分数决定论导致为了追求高升学率,我们的教育长期只注重对学生成绩的考核,而不重视对学生人格的教育培养,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只停留在理论教育或者简单的说教批评,很难让学生产生共鸣,因此,“90后艺术类”学生的品德修养就大打折扣。其次家长为了让孩子安心学习专业技能和文化成绩,很多孩子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要不断地满足他们各种各样的需求,这就直接导致他们缺少最基本的生活常识。这样的教育体制让“高分低能”的学生越来越多,进入大学后因生活不能自理、自我管理能力弱而无法完成学业而休学、退学的人数也在逐渐增多。

第四,新媒体的挑战。“90后艺术类”大学生大多是网民,对网络依赖性远超过“80后”大。电脑、手机是必配,寝室玩电脑,上课耍手机。在我们的调查中,“闲暇时最喜欢做的事情”37%的选择了看电视或玩电脑,而上网的目的是56.6%选择了聊天娱乐。此类群体中有网瘾、游戏瘾的比例较大,直接导致参加集体活动和户外活动的人数越来越少,继而缺乏朋友,缺乏好身体,严重者影响学业,心理健康问题也就随之而来。

伴随着“90后艺术类”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大学前教育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我们必须深入调查研究,细分教育群体,关注他们的主体性、发展性和个体差异。然后再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手段来有效地引导学生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总体说来有以下一些步骤和措施:

首先,发现问题。深入了解我们的学生,筛查出需要重点关注的同学,此项工作可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来开展:第一,心理测试。在入校时对所有学生进行心理测试,有百分之九十多的准确率;第二,干部党员队伍。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是与同学们朝夕相处接触最多的群体,是能及时发现学生心理危机和反馈有效信息的最为可靠的团队,也是辅导员老师与普通学生沟通的纽带;第三,情感沟通。与我们的学生做朋友,多进行平等的沟通,取得他们的信任,更多的关注他们的内心,掌握他们更多的思想动向,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信息,便于我们掌握更多学生的情况从而及时发现问题。

其次,解决问题。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针对“90后艺术类”大学生有如下几种措施来预防和改善心理健康问题:

第一,及时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因为大多思想困惑、心理危机等问题背后肯定是由实际的困难所引发,在这过程中要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产生的各种原因,这样才能找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才能更好地从本质上解决学生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从而抑制心理健康问题的发展。

第二,占据新媒体资源。介于此群体几乎百分之百是网民,如果我们利用新媒体资源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去充分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和兴趣,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我们的心理健康工作会事半功倍。通过这一途径可以增强学生们的心理保健意识,培养识别与帮助他人化解心理冲突的能力。

第三,多以寝室为单位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大学有别于中学时代,寝室替换了班级成为同学们相处时间最多的地方。在问及“你认为什么样的宣传方式比较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34%的学生选择了学习资料到寝室。针对这样的情况,及时变更我们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和内容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这样会有效地减少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针对“90后艺术类”大学生特有的思想行为特点,仅仅采用传统的教育手段来进行心理健康工作已显得疲惫无力,因为他们成长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大学前教育环境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所以我们必须深入调查研究,细分教育群体,关注他们的主体性、发展性和个体差异,采用新方法、新理念来应对新变化和新挑戰,从而有效地预防和改善此类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宝君.“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探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

[2]卢浩浩,周子葳,张琳.“90后”大学生调查:个性独立、思想早熟、自信张扬[N].扬子晚报,2008-08-27.

猜你喜欢
艺术类群体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艺术类专访心得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
数字艺术类专业三大构成课教学改革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