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导致历史上布朗族难以理解及抵御各种自然现象及灾害,由此产生“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等原始宗教观念,施甸的“接木龍”仪式、双江的“祭”仪式及对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信仰均是这些观念的现实体现。
关键词:布朗族;宗教;传统信仰
历史上布朗族的生产力水平一度很低、生产方式较为落后,难以抵御各种自然灾害,同时生产和生活资料几乎完全依赖于大自然,加上科学知识极端贫乏,对自然界中发生的各种现象以及社会生活中遇到的生、老、病、死等这些千变万化的现象难以理解,更不能掌握与驾驭,因而产生恐惧及依恋心理,认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是被一些超自然力量驱使和主宰着,世上万物都是有灵性的东西(布朗族的许多历史传说中可以发现这种意识的踪迹),为了祈求神灵的保佑和帮助,便对诸多自然现象加以宗拜,由此而产生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等原始宗教观念。“万物有灵”论在各地布朗族人民的思想中起主导作用,贯穿于他们的全部宗教生活。
1 原始宗教信仰
施甸的布朗族把马作为图腾来崇拜,他们严禁杀马和食马肉。双江布朗族的图腾崇拜物是公鸡和蜜蜂。每一种图腾崇拜背后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双江布朗族相信万物有灵,多神崇拜,“树木石头、山岩石洞、田地寨子、五谷杂粮,无处无物没有神”,因而一年之中各种祭祀活动较多,主要有“祭神”“祭寨神”“祭棉花神”“祭五谷神”“祭火神”“祭家神(祭祖)”等。在各种活动中,“祭神”最为隆重。
1.1 双江邦协的“祭”仪式
祭“”是邦协布朗族最为隆重的祭祀活动。邦协布朗人称“祭”为“基约母习母”。祭“”必须每年举行一次,时间是傣历的八月第一个属马日。遇有特殊情况如战乱、天灾等则一年数祭。祭祀那一天,全寨每户一名男子,在“昭色”“翁色”“翁莱”的率领下,昭色提鸡、翁色拉猪、翁莱牵牛,其余物品由村民携带,浩浩荡荡地从寨心出发,到“”林去祭“”。到了“”林后,先由“昭色”在树下点燃一对蜡条,对树三磕头祷告,其他人均不得大声说话。然后砍木条在树下搭一简易桌子。所带去的祭祀的鸡、猪、牛一律用木棒击其头而死,绝不能在“”面前用刀割喉放血,屠宰有分工:昭色杀公鸡,翁色杀母鸡、翁莱杀猪和牛。鸡、猪收拾好后,放在一口大锅中与米混合煮成烂饭,然后由“昭色”在树下点燃一对蜡条,将全鸡、猪头、牛头、一部分肉、烂饭盛在盘中,置于先前搭好的木条桌面上,让鸡头和猪头、牛头面部朝着树。在桌上的四个角各摆一个碗(必须是砂陶碗或土碗),倒酒入碗,又在四个桌角各点一对蜡条;昭色隔桌对树叩头,祷告:
x年x月x日是好年好月好日子,
天空晴朗,白云朵朵,年不残月不缺,
日月放光,星斗明亮,
好日子,吉祥的日子,
能使粮食丰收一年,
能使人富裕一世的日子,
样样都能长久吉安的日子。
完结了一代老树,就轮到了新苗,
完结了一代老人,就传到了我们。
我们只是来承接了枝末,一切都是祖宗创造下来的;
自古就有了昭色、翁色、翁莱。
供品已经摆满了桌子、盛满了碗,
有酸有辣味道好。
叩请象金子一样闪光永远年轻漂亮的天神,
驾起你的神舟,降临到曼勐等罕(邦协别称),
叩请你们来享受这美味佳肴。
跪拜约半小时后(此次时间较长,意为臣民们虔诚地跪拜伺候神前来享受祭品),昭色又祷告:
“叩拜色曼色罢赛圈,叩拜身穿闪光绸缎的天神,叩请象金子一样闪光永远年轻漂亮的天神,你们吃完后,我们,你们的下民来吃残汤剩饭。”
祷毕,昭色把供品各取下一些留在桌上,其余的众人食用,鸡头、鸡骨昭色吃,取下卦骨以备看鸡卦。当场吃不完的可以带回家,但家中女性一律严禁食用。众人吃好后,昭色再叩拜,祷告:
“叩请身穿闪光绸缎的天神,叩请象金子一样闪光永远年轻漂亮的天神,你们慢慢吃完了慢慢地走,慢慢地在了慢慢地请。”
拜毕,众人收拾东西,撤去简易木桌,祭活动圆满完成。
1.2 施甸木老元的“接木龙”仪式
施甸布朗族同样认为万物有神,信奉原始宗教,崇拜祖先和自然。各个村寨的祭祀活动略有差异,木老元主要有“祭山神”及“接木龙”,其中“接木龙”最为隆重。
1、祭山神:每逢村民出远门或是逢年过节都要祭祀山神或寨神,祈求山神护佑平安。
2、接木龙:是布朗族最为隆重的祭祀活动之一。“接木龙”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传说很久以前,布朗人的先祖想选个地方作为定居地,一位技艺高超的木匠告诉他说:“你到山顶头砍最高的一棵树来,我把它雕成龙的形状后你将它放入江河中顺水漂去,木龙停在何处,你就在何处安家,木龙会为你选一块风水宝地”。于是布朗先祖就按此说法去做,结果木龙顺枯柯河漂去,到碧霞山下葫芦口就卡住不动了,布朗先祖便在碧霞山一带安了家,果然如木匠所说,这里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日渐兴旺起来。于是就将此地取名木龙园,也就是今天的木老元。为纪念先祖和给布朗人带来丰收的木龙,每年的正月初二这天,布朗人各村寨的父老家长都集齐村外的龙井边焚香烧纸,设案祭祀,举行接木龙仪式。接木龙前数日,全村推选一位负责祭祀的主事人(当地布朗语称当契)来组织一切接木龙事宜。祭日那天,村里要杀一头猪,并要求村子里每户人家拼米2筒,酒2斤。主事人召集大家在龙井边聚餐,每户可分到火烧猪肉一份。中午时分,全村人便在龙井旁举行接木龙仪式。由10位乐手分别穿上黄、绿、白、红、黑五种颜色的衣服,吹奏唢呐、笛子、三弦、芦笙,绕龙井一圈。五色衣表示天上有彩虹,意味着常年有雨水。这时,寨中长老便会叩头祷告,口中念念有词,祈求木龙给村民带来好收成。完毕返村时,一路上燃放鞭炮,由主事人将事先砍好的一棵松树抬回家中,意思是把木龙接回来了。进家后再绕松树三圈吹奏一番,始散。晚饭后,全村男女齐到主事人家进行“打歌”活动,打歌前,由“当契”将托盘上的猪头递给打歌头,歌头便绕“木龙”三圈,边舞边唱“一碗稀饭二碗肉,打歌打到太阳出”。布朗族认为有水才能煮米,有稀饭就是年成好的结果。打歌到深夜,“当契”要用米花糖招待大家,拂晓前,便把猪头三牲煮给打歌人吃。接木龙结束后,村寨头人还要召集村民商议,选出来年的“当契”,着手筹备次年接木龙的一切事宜。
2 佛教信仰
双江布朗族由于受傣族影響较深,所以大部分地区(除邦丙乡的令地村,对此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的布朗族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邦协村村民大都信佛,村里有佛寺,有佛爷。几年前,佛爷的床下长出一株灵芝,成为当地村民的美谈,更增加了佛寺的神秘力量。笔者有幸进入佛爷曾经的卧室(为了让灵芝自由生长,佛爷现已搬离)一睹灵芝的风采。这株灵芝是我见到过最高大茂盛的灵芝,从土墙中斜长出来,亭亭玉立,透出仙风道骨的风采。在邦协,佛教的节日也是该村最热闹的必过节日,至今还延续着插花节(泼水节)、开门节、关门节等。届时村里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附近村寨的亲朋好友也会被邀请前来共庆佳节。
至于施甸布朗族的佛教信仰,我的田野考察与有关文献不太吻合。在一些文献中,有的学者指出施甸布朗族也曾信仰佛教,“施甸县和昌宁县的布朗族历史上信仰过大乘佛教,但何时何人传入已不可考。根据寨子的吉凶情况,3年或5年打一次醮,请‘扎力先生念七天七夜的经。庙内无常住和尚,群众轮流管庙,每月初一和十五烧香供献,一年一交替。但是近代以来,这里的布朗族的宗教观念越来越淡漠了”。“这里的本人,历史上信仰大乘佛教,解放前,他们有自己的寺庙,属木屋架的草房,分为三部分,供奉的偶像也属三个系统。主要部分是观音、文殊普贤、韦陀、达摩、金刚,另一部分为关圣帝君;再就是东岳庙内供判官、小鬼之类。”但我在调研中访谈过近十人,包括60岁左右的长者,他们的回答都是“我们这里(木老元)不信佛教”。对此,可以有两种推测理解:一是佛教从当地村民生活中淡出的时间很久了,现健在的长者也没有相关记忆;二是上述文献中“施甸”可能没有涉及木老元,“本人”也可能是木老元之外施甸其他地方的布朗族先民。总之,现在木老元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很难发现佛教的踪影,即便是历史记忆的碎片也分外难寻。
参考文献
[1]俸春华.《澜沧江畔布朗人》.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146.
[2]祷告词参照俸春华《太阳转身的地方》(内部资料)16-17页。
[3]俸春华.《澜沧江畔布朗人》.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150.
[4]资料来源: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普查”工作组内部资料2005年4月30日.
[5]俸贵云、刀老大、吴兆美口述,郗春嫒整理.
[6]穆文春主编.《布朗族文化大观》.昆明: 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63.
[7]云南省编辑组.《布朗族社会历史调查(三)》,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