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公路建设的一点思考

2013-10-21 02:46魏更顺
卷宗 2013年6期
关键词:公路农村建设

魏更顺

摘 要:本文论述了农村公路建设需要改革的问题,提出了改革的四条措施:做好总体安排统筹兼顾、坚持标准适度原则、管理到位、建养管并重共同发展。

关键词:农村;公路;建设;管理

农村公路是国道和省道的重要补充,是直接服务于广大群众生产生活的“生命线”和“致富线”,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条件。党中央在“十六”大会议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农村公路建设又进入了一个重要机遇期。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条件,国家提出了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步伐,为保障农村公路建设的顺利进行,需要从多方面探讨公路建设的改革问题。

1 农村公路建设取得的成绩

(1)农村公路发展政策得到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农村公路发展政策实施两年来,得到了地方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兄弟的衷心拥护。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惠民工程等称号已经成为农村公路的代名词。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说:“修路、种树、打粮食是农民的三大任务,农民出力给自己修路,就好比自己出力给自己盖房子,怎么能说是增加负担呢?”。一些农民群众还发出了“如果不懂三个代表,那就修路去;如果不知道怎么解决三农问题,那就修路去;如果不知道小康社会,那就修路去”的口号。这些话语都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农民兄弟对农村公路发展政策的支持、拥护和感激之情。

(2)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公路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地区的交通运输条件,为农副产品迅速转化为商品创造了条件,使农村经济从传统农业向以市场为导向的高附加值农业转变。同时加快了农村旅游等产业的形成,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如山西吕梁离临至柳石扶贫公路通车后的第二年,该地区红枣价格每斤提高了4元,辐射区内70万贫困人口,人均增收150元。再如重庆市綦江县通横山镇的浸新路建成后,公路两侧休闲度假村得到快速发展,加快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3)改变农民出行方式,加快“路站运一体化”的进程农村公路建设改变了农民的出行方式,提高了出行的舒适度和安全性,加快了农村客运市场的发展。农村客运网络的形成基本上满足了农民“走得了、走得快、走得好”,偏远山区“早进城、晚回家”的出行要求,促进了城乡交流和农村经济发展,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提供了必要的交通运输支持。

2 做好总体安排,统筹兼顾

(1)农村公路规划要按照县、乡、村道的顺序,本着县道规划与国省道规划,乡道规划与县道规划,村道规划与乡道规划相互协调的原则,合理布局,纵横结合,做到近期目标和远景规划相统一。

(2)农村公路规划要着眼经济建设的大局,优先考虑当地农业资源、旅游资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农村调整产业结构,为农民致富奔小康创造条件。

(3)农村公路建设应遵循先干线后支线的原则,在实现“大动脉”畅通的情况下,逐步丰富“毛细向管”。避免出现“断头路”、“卡脖子路”以及干线公路施工时支线受损的现象。

3 坚持标准适度原则,发挥最大投资效益

建设标准直接关系到农村公路的使用功能和投资规模。在当前农村公路建设资金尚不充足的情况下,不要盲目提高建设标准,避免出现回工程投资大造成资金短缺和半途停工的现象,问时又要克服回随意降低建设标准造成的使用功能低及前面在修后面已坏的状况。农村公路只有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坚持标准适度的建设原则,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投资效益。

(1)农村公路路线设计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原有道路,避免大填大挖,尽可能减小工程量和减少占地,不宜一味追求线形的完美。按照公路路线设计规范,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 1000~4000 辆的县乡路,一般采用三级公路技术标准;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 200 辆以下的乡村路,一般采用四级公路技术标准;实际交通量超过以上两项指标的,可相应提高一个公路等级。目前,县、乡、村之间基本上都通了道路,有些道路虽然是没有路面的等外路,但經过多年的自然沉降和压实己较为密实稳定,稍做处理即可作为路基利用。原有的小桥涵、倒虹吸等构造物,也要尽可能通过维修加固来利用,必要时可增加设置,以满足排水和过水的需要。此外,为保证路基稳定,按照公路路基设计规范,路床路槽底面以下 80 cm 范围内的路基应处于干燥或中湿状态,一般路基形式要两侧设置排水边沟,做到“路宅分家”、“路田分家”,以便于公路的养护和管理。

(2)农村公路路面结构的设计应贯彻就地取材原则,综合考虑当地的地质条件、经济条件和施工条件,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在砂石料比较丰富的地区和山区,发展水泥路面可作为当前农村公路建设的主导方向。如果单纯从造价方面看,铺设水泥路面比铺设沥青路面投资要大,但沥青路面的施工专业化。机械化程度要求高,加之主要建筑材料尤其是沥青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工程造价难以节省。而水泥路面具有群众参与程度高、施工机动灵活、建筑材料丰富特别是水泥产量充足,工程造价易于节省,养护费用少的特点,适合群众集体参与,符合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农村公路建设方针。由于路况差问题是农村公路建设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所以在现有建设资金紧张的情况下,首先要保证路面结构强度,其次确定适当的路面宽度。

4 各项管理到位,确保质量

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主要由上级补助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构成。地方配套资金是农村公路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由各地筹措解决,上级补助资金是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有力支持和积极带动。资金来源包括拖拉机养路费、省列专项补助资金和部分国债。资金问题是农村公路建设的关键,必须做到管理、配套、使用三到位。

(1)制定补助资金使用办法,使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要对农村公路建设工程补助的范围、条件、标准以及补助资金的使用做出严格规定。

(2)制定地方配套资金筹集办法,对地方配套资金进行分解落实。明确由市、县财政承担的农村公路建设配套资金比例,鼓励个入、集体和各类经济主体多渠道投资农村公路建设,不加重农民负担,在充分考虑群众承受能力的基础上,用足用好农民出工和“一事一议”政策,解决好农村公路的路基土石方和小桥涵工程的资金,防止乱集资、乱摊派。县级农村公路建设指挥部负责对地方配套资金进行统一筹措、管理和使用并对其使用范围进行明确界定,使建设资金真正用于农村公路建设。

5 建设、养护、管理并重,实现共同发展

目前各地农村公路的养护与管理水平普遍较差,与公路的建设发展要求相差很远,只有克服重建设轻管养的片面认识,坚持建设、管理与养护并重,才能提高农村公路的整体服务水平。

(l)改革农村公路建设、管理与养护模式。把目前实行的县级交通主管部门负责辖区内县道的建管养工作模式、乡村道路由各乡镇政府负责的模式,改为工程建设、路政管理由县交通主管部门统一负责,公路养护由各乡镇设立的地方道路养护所负责,并根据养护里程配备养护人员,人员工资和养护费用由各乡镇政府承担,县交通主管部门负责业务指导和考核。

(2)政府或立法部门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和保障农村公路工作。在农村公路的建设、管理和养护等问题上,目前还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这也是制约农村公路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只有走法制化的道路,农村公路才能取得实质性、跨越性、持久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榕.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的筹集与管理[J].江苏农村经济,2005,(9): 13.

[2]陈胜利.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思考[J].青海交通科技, 2005,(5): 15-16.

猜你喜欢
公路农村建设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十四五”浙江将再投8000亿元修公路新增公路5000km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公路造价控制中的预结算审核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