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绍萍,王 倩,王玉翠
(东北石油大学 石油经济与管理研究所,黑龙江 大庆 163318)
面对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席卷全球,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选择。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收益为特点,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为实质,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核心,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新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随着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与推进,东北经济得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然而,长期以来形成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造成了区域性水资源缺乏、生态系统破坏、森林和矿物资源枯竭等问题,其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已经接近饱和。同时,由于东北地区重工业正处于发展时期,能源消耗主要是煤炭、石油等高排放、高污染的化石能源,耗能型产业结构特征明显,能源利用率不高,浪费严重、污染严重,也使得单位GDP 能耗居高不下。通过统计数据计算可以得到全国平均低碳指标:碳排放强度(t 碳/万元)、人均碳排放(t)、碳能源排放系数(t 碳/t 标煤)分别为1.81、6.35、0.65。东北地区则为2.35、9.87、0.75。可见,东北地区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量、碳能源排放系数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东北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水平不高,居民生活消费高碳模式普遍,能源利用效率极低[1]。
因此,对于东北地区而言,发展低碳技术,改进高碳消费模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解决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能源高消耗的矛盾,摆脱能源的瓶颈约束,保证东北地区经济、社会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在明确东北地区目前低碳形势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拟运用SWOT 分析法对东北地区发展低碳经济所处内、外环境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出东北地区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以选择适合低碳发展战略。
1.工业基础强大,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东北地区属于我国重工业基地,新中国初期,重点发展东北工业区,重工业基础好。在石油石化、钢铁、汽车、造船、航空产品等重点行业中占国内优势,其石化工业占全国1/3,装备制造业约占全国的1/9,重点钢铁企业约占全国的1/6,医药工业占全国的1/9,东北地区在工业发展方面的雄厚基础,是发展低碳经济的经济基础[2]。2011年东北地区工业增加值实现21 217.29亿元,比2002年增长343.29%,年均增长率为38.14%,显著高于全国近十年297.35% 的总增长率和33.04%的年均增长率,同时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1.26%。
2.具有明显的地缘优势
东北地区位于东北亚区域的中心地带,东、北、西三面与朝鲜、俄罗斯和蒙古国为邻,隔日本海和黄海与日本、韩国相望,南濒渤海与华北区联接,在我国对东北亚开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俄罗斯、朝鲜、蒙古都有较丰富的资源,日本、韩国则有丰富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东北地区无疑是中国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最大的受益者,显示出了明显的地缘优势。正是这种优势的存在,东北地区可以积极开展对俄、日、韩等国的交流与合作,吸引其充足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对产业结构调整、能源效率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并以此为依托促进东北地区低碳经济发展。
3.拥有丰富的清洁能源和碳汇资源
东北地区清洁能源和碳汇资源非常丰富,是其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东北地区清洁能源丰富,蕴藏量比较高,主要有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海洋能、地热能等优质能源,这些资源在全国有重要的地位,理论可开发利用和技术允许开发的风能资源储量分别为377.9GW、29.7GW,占全国的12%左右,全年日照时数为2 200h~3 000h,辐射量在5 016MJ/m2~5 852MJ/m2,属于较丰富区,水资源也比较丰富,地表径流总量约为1 500亿立方米,可供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约有1 200万千瓦,这些新能源不仅污染小,而且可以作为丰富的能源储备,充分利用后可以节约煤炭和石油资源[3]。同时,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森林、草原、湿地、沼泽等具有极强吸碳、固碳功能的碳汇资源,广大的山区蕴藏着丰富的森林,总蓄积量约占全国的1/3,林地、湿地、草原面积分别为3699、674、1676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6.62%,森林覆盖率达到40.22%,位居全国前列,这些又为低碳经济发展增加了碳储备。
4.农业生产低碳,营造了良好的农业环境
东北耕地广阔,土壤肥沃,沃野千里,面积达2 145万公顷,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17.62%,有辽阔富饶的土地资源,非常适于机械化作业,适合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近年来,东北地区注重发展生物多样性农业,有机牧场和畜牧业发展迅速,通过立体种养的节地模式以及构建种植、养殖、加工和流通产业之间的产业大循环,降低农业能耗,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另外,东北地区以优良的农业环境为依托,利用高科技现代化技术,充分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且已得到欧盟认证,是绿色食品生产发展最快的地区,在全国具有重要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地位。
1.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总体技术水平落后
东北地区由于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工业发展的设备以及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慢,都已经陈旧老化,而且研发资金和高端人才短缺,严重阻碍了设备更新改造和技术创新的实现。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一方面,节能技术发展缓慢,能源利用效率较低,不能更好地节能减排;另一方面,新能源技术不成熟,开发和利用程度较低,不能充分地发挥丰富自然资源优势。此外,发达国家对低碳技术的独占性、对外转让的保守性、限制性以及转让费用的高价性,增大了技术再创新的难度[4]。因此,东北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障碍是总体低碳技术水平落后,东北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是低碳技术创新。
2.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经济结构刚性
东北地区是以重工业为主刚性的产业经济结构,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会在东北地区经济比例中占主导地位,而且工业的主导地位刚性比较大,短时间内很难发生太大变化,产业升级力度较弱。2011年第一、二、三产业比重为11∶53∶36,第二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起着主力军的作用,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8 个百分点,尤其是高能耗的重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高达72.53%,而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对经济的贡献率为3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9 个百分点。以重工业为首的第二产业都是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以及工业结构的刚性势必会带来更多的能源需求以及污染气体的排放,致使低碳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3.煤炭为主的单一能源消费结构高碳
东北地区蕴含丰富的煤炭石油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正是由于这种区域限制以及受资源禀赋的影响,东北地区呈现出以煤为主的单一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可供选择的低碳能源资源有限。近三年东北地区的化石能源占总能源的96%,其中,煤炭占总量72%,石油和天然气仅占22%和2%左右,“高碳”占绝对的统治地位,天然气利用程度不高,水电风等清洁能源处于起步阶段,新能源开发能力受限,导致低碳能源比重偏低,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这种长期以来的单一高碳能源消费结构制约着东北地区向低碳发展模式的转变。
4.经济发展对能源过高依赖
东北地区的能源消费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而且能源消耗的总量在全国也是位于前列,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2011年东北地区能源消费总量为43 439.56 万吨标准煤,比2002年增加了109.38%,年均增长率达到12.15%。此外,2011年的碳排放强度为2.35 吨/万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1 吨/万元,单位GDP 能耗和主要产品能耗均高于全国能源消费的平均水平。这种传统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对能源消耗过度依赖会给东北地区未来低碳经济发展带来沉重的压力。
1.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旨在鼓励和加快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已经在财政投入、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多个方面形成对推广高效节能产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新能源的支持,推动了节能减排和低碳产业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社会经济效益[5]。另外,国家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振兴东北地区的政策,2012年9月,国家发改委与中科院联合印发《中科院科技服务东北地区振兴行动计划(2012—2015年)》,该计划提出要加快推进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给东北地区低碳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这些政策为低碳经济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进而为东北地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比较好的外部环境。
2.国际交流合作带来了先进的低碳技术与充足的资金
气候变暖、环境恶化、能源短缺等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需要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来促进全球低碳经济发展,同时也为东北地区低碳经济发展开辟绿色通道。世界各国相继在低碳技术推广、可再生能源、能源节约与能效、清洁能源技术联合开发等领域开展深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加强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引进国际绿色低碳技术和管理,加快全球绿色生态文明的建设[6]。通过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及CDM 发展机制,东北地区可以借助发达国家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借鉴国际低碳发展政策和实践经验,为扩大东北地区在世界范围内的绿色低碳领域合作创造有利契机。
3.绿色产品的消费市场前景广阔,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商机
绿色消费,追求高质量的健康生活是21世纪消费者的显著特点,对绿色产品的关注度和需求都是最高的,占据了一定的消费市场,尤其是安全、健康、污染小的绿色食品日益博得消费者青睐。根据联合国有关部门统计,2011年世界“绿色消费”总量已达6 000亿美元以上,到2012年将至少增加到10 000亿美元,由此可见,绿色产品的潜在市场非常大。东北地区凭借自身的生态优势,建立了全国最大的优质生态、绿色、有机水稻和大米种植基地,通过立体生态链种植模式,确保农产品在绿色有机的环境中生长,基本实现无公害生产,达到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食品标准,远销世界各国,为东北地区绿色食品产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
4.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智力成为资源配置的第一要素
未来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是一种无污染、多次复制、可持续的发展战略,最重要的是科学技术、管理及行为科学知识。资源的开发、配置和利用将更多地依靠科技的力量,节约资源,利用绿色能源,知识生产率即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国家地区和企业的关键资源和主导力量,以人才和知识等智力资源为资源配置第一要素的知识经济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型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时代将对投资模式、增长方式、产业结构等产生深刻的影响,使经济增长方式走出依赖资源的模式,使东北地区能够在不断创新的背景下,以新的模式全面实现低碳经济。
1.承接重化工工业转移产生更高的污染和排放
近年来,发达国家纷纷将落后高碳产业转移到人力、原材料等成本更为低廉的发展中国家,其中,我国处在国际产业转移的核心地带,东北地区承接了大量高耗能的生产型企业,而且沿海地区高污染高排放产业也有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的趋势,在污染和排放难分家的工业领域,承接重化工工业转移势必会产生更高的污染和排放,造成长期碳锁定。据统计数据表明,东北地区能源消费增长比经济增长要快,碳排放强度始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排放污染的控制处于欠账状态,同时由于忽视环保,将地区振兴摆在了优先位置,追求经济增长而降低产业转移的门槛且放松对碳排放和污染的监管,使东北地区工业发展处于高碳状态,给低碳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7]。
2.低碳相关的政策体系、社会机制、市场配套机制还不健全
我国低碳相关的配套机制不能说没有,但至少都是软弱无力的,一些名存实亡,部分难以实行,目前还不健全。一是相关政策体系不够完善,节能减排法律法规建设不足,缺少层次性、协调性和配套性,税收政策覆盖面不全,融资政策渠道较少,科技政策动力不足;二是社会机制引导不够广泛,诸多行业协会在推进技术进步和能效提高上作为甚少;三是市场机制不够健全,与碳减排相关的技术交易与服务、合同能源管理产业、碳交易市场和其他能够帮助节能减排的服务产业远未建立起来[8]。另外,我国尚未考虑依据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行业产业排放情况,采取不同的、分级别和等级的排放分解指标,低碳发展有一定的盲目性和任意性,资源未能得到优化配置,是发展低碳经济亟待改善的一个挑战。
3.单一追求GDP 的绩效考核办法不利于发展低碳经济模式
东北地区的政绩观一直是以GDP 为核心,这种以GDP 为核心的考核方式对促进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增长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其巨大的成本也日益表现出来。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当前利益,不惜重金重复建设面子工程,忽视资源环境成本和生态环境保护,忽视经济发展质量和长远持续利益。虽然,地方政府也逐渐意识到不能以GDP 作为衡量地区经济发展的唯一指标,应该弱化对GDP 的评价考核,强化对环境保护等指标的考核,但是动力和执行力显得不足,这将对以重化工业为主体的东北地区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从而对东北地区发展低碳经济带来威胁与挑战[9]。
4.低碳理念尚未被接受,思想认识普遍落后
在大多数企业和个人的眼里,低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一种国际时尚,与自己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许多企业存在着“效益至上”的落后观念,为了追求利润而排放处理不合格的污染物,甚至无视国家法律法规,故意偷排、漏排污染物,导致严重的环境破坏与污染,且对其行为后果不知不觉或者漠然处之,缺乏社会责任意识[10]。对于社会个人来说,在生活习惯中存在着铺张浪费、增排污染等不良嗜好。这些都表明低碳理念尚未被接受,思想认识普遍落后,阻碍了东北地区发展低碳经济。
表1 东北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SWOT 分析
从表1 东北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SWOT 分析可以看出,当前东北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内部条件优势、劣势相当,外部环境机会大于威胁。但是与我国东部沿海一些地区以及低碳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相比,如江苏、浙江等)还是有较大的差距。通过对这些地区的共性分析可以看出,使这些地区低碳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先进的技术以及政府相应的鼓励政策。因此,东北地区应当采取积极的措施,加速引进与开发先进技术。
通过SWOT 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东北地区低碳经济的有效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但是应用SWOT 分析的宗旨在于减少和避免弱势即威胁因素,地区仅仅能够识别自身存在的优劣势,了解环境带来机会和威胁还不够,必须对其作出迅速反应和果断的决策。因此,运用SWOT 分析方法,综合各种因素,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构建各因素相互匹配的四种战略组合,制定符合东北区域情况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1.借助低碳经济发展的国家优惠政策支持及东北地区振兴的良好机遇,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工业体系,强大低碳发展的经济基础,发展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以东北地区原有的支柱产业为基础,加快设备升级改造和更新换代,提高利用效率和优化产业结构,逐步实现经济的低碳化迅速发展。
2.依据东北亚区域中心的独特地理位置和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开展对俄、日、韩等国的交流与合作,吸引其充足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管理经验,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利用效率,并以此为依托提高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
3.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国家的优惠政策,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增加碳储备。在国家对清洁能源给予优惠政策基础上,加强与日、俄、韩等国在清洁能源开发应用方面的交流合作,扩大清洁能源的开发、使用和推广,实现能源结构的低碳。
4.积极适用绿色的消费需求,促进低碳农业的快速发展。以优良的农业环境为依托,利用高科技现代化技术,充分发展特色生态农业,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种植范围,降低农业能耗,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1.随着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及经济全球化发展,不断深化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高度重视高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要充分把握国家对技术研究开发的资助、税收减免、低息贷款以及给予的其他优惠政策,吸引国际先进的技术和充足的资金,开展低碳项目交流与合作,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提高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造能力及自主研发创新能力。
2.依据国家对新兴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支持,利用先进科学技术,积极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在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全面优化工业结构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建设战略性高新技术园区,培育打造高端低碳产业,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实现高碳产业向低碳产业的顺利转型。
3.依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和外援,加快设备更新速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开发利用零污染的清洁型能源,增加低碳能源的可供选择性,并将其予以普遍推广,弱化能源结构高碳特征,实现环境保护和能源安全。
4.积极追随知识经济时代的脚步,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改进机器设备,加大科技含量,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利用效率的提高来实现未来经济增长,促进集约型经济发展,跨入低消耗、低成本、高质量、高效益的经济发展方式。
1.运用独特的东北亚区域中心地理位置,承接产业转移时始终把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能源安全问题放在突出位置,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产业的进入,加强高碳产业的审核与监督,从根源上切断高碳排放,解决气候变暖问题。
2.考虑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行业产业排放情况,采取不同的、分级别和等级的排放分解指标,制定灵活的地区政策、产业政策以及法律制度,在国家低碳发展政策指导下,确立低碳经济发展的短、中、长期区域规划,实施必要的特殊政策扶持机制,认真组织落实发展政策,加强社会机制的积极广泛引导作用,健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其在节能减排中的自由调节和指导作用,真正实现市场管理体制化。
3.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注重资源环境成本和生态环境保护,全面推进绩效考核改革步伐,摒弃单一GDP 考核指标,将节能、环保、资源、民生、公共服务等指标纳入考核范围,建立科学全面的经济发展评价体系,增强各地区的动力和执行力。
4.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利用政府、媒体以及社会组织进行教育宣传,提高企业的环保意识和公民的低碳生活意识,倡导低碳节约、节能、低碳环保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形成人人参与、行动、传播的良好氛围,共建幸福美满的低碳家园。
1.在技术创新能力方面下功夫,真正发挥科学技术对能源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转型的引导和促进作用。依靠技术引进和创新,更新改造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大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转变传统粗放经济发展方式。
2.引入知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信息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培养和打造高端低碳产业,建立低碳产业园、低碳示范基地和低碳城市,谨慎承接发达国家和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严格限制“三高”企业进入的标准。
3.推进政策和体制建设,考虑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行业产业排放情况,采取不同的、分级别和等级的排放分解指标,制定灵活的地区政策、产业政策以及法律制度,加强社会机制的积极广泛引导作用,健全市场机制。全面推进绩效考核的改革步伐,摒弃单一GDP 考核指标,将节能、环保、资源、民生、公共服务等指标纳入考核范围,建立科学全面的经济发展评价体系。
4.通过政府、媒体以及社会组织的教育宣传,提高企业的环保意识和公民的低碳生活意识,倡导低碳节约、节能、低碳、环保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形成企业积极参与、人人自主行动的良好氛围,并以此为依托激发企业自主创新、更新设备、集约生产的动力和执行力。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日益突出,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必将被低碳发展模式所代替,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低碳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是实现节能减排的最佳选择,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这个新机遇时期,东北地区作为我国最大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应把握国家经济发展方向,通过实施低碳发展战略不失时机地占据优势地位,争取获得价值链体系中的高端位置,实现东北地区低碳经济的全面发展。
[1]陈 桃,董素琴.广元打造低碳城市SWOT 分析及其策略[J].特区经济,2012,(11):134-136.
[2]李淑惠.基于SWOT 分析的陕西省重点企业低碳发展战略思路[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1):44-49.
[3]邵 华,刘倩倩,彭 兰.低碳经济时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基于SWOT 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2,(6):72-74.
[4]廖智权.西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SWOT 分析及其战略选择[J].商情,2012,(6):12-13.
[5]刘元明,高朋钊.基于SWOT 模型的大型煤炭企业低碳发展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12,(9):52-54.
[6]李长青,梁亚杰,杨新吉勒图.内蒙古发展低碳经济策略分析[J].生态经济,2012,(1):63-67.
[7]吕 迎.庆阳市发展低碳经济的SWOT 分析及发展策略[J].产经视点,2012,(17):18-19.
[8]叶敏娣,柯新利.咸宁市低碳经济发展的SWOT 分析[J].咸宁学院学报,2012,(5):23-25.
[9]周 璐.盐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SWOT 分析[J].市场研究,2013,(1):48-51.
[10]徐 君,马栋栋,王素萍.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SWOT 分析及其对策[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2):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