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碧波
(哈尔滨商业大学 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28)
硅谷的成功带给了世界各国对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各个国家和地区也纷纷效仿建造自己的“新硅谷”——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区,如英国的剑桥科技园区、日本的筑波科技园区、印度的班加罗尔软件园区等等[1]。我国也先后建设了一大批高新技术园区,比较有影响的有中关村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广州高新技术园区、无锡高新技术园区、武汉东湖光产业开发区等,对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以及区域经济的驱动产生了巨大影响,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已成为地方政府实现产业集群、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具体实践。
目前各个国家也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高新技术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安全,进入21世纪的短短十几年间,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并创造了越来越多的新产业和新市场。在高新技术产业化飞速发展的过程中,高新技术产业的空间集聚效应也越来越明显,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经济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如何科学有效地评价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以及如何提升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一直是学术界、产业界以及各级政府所关注的焦点。
Porter(1998)认为,产业集群作为一个系统,其竞争力应当从四个方面加以考虑:集群战略和组织结构、市场需求、集群支持产业、各相关要素等等[2];Stammers(2003)提出,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应当从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宏观层面以及兆观层面加以评测[3];Pokka(2008)认为,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应从提高企业生产率、创造企业效益、促进正的外部性和知识的溢出、加强集群内企业间的协作效应、集群创新产品在全球市场的份额等方面来评价[4]。
朱方伟(2004)提出,从传统产业集群到高新产业集群的发展进程来看,生产要素的演进是核心,传统产业集群的核心要素是基于资源禀赋的基础性要素,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核心要素是基于知识集群和知识管理的更高级要素,前者具有静态比较优势,而后者具有动态比较优势[5];卢杰等(2008)提出,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应当从三个方面加以评价,即集群企业竞争力、集群集聚竞争力、集群环境竞争力[6];张辉(2009)认为,产业集群竞争力应当从集群创新能力、区域资源利用能力、规避不利因素影响的能力等方面加以评价[7]。
综上所述,Porter、朱方伟等是从要素观点的视角出发提出了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体系;Stammers、卢杰等是从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的视角出发提出了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体系;Pokka、张辉等是从集群能力的视角出发提出了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体系。
关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尚无统一的定义,根据大量参考文献,可定义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范围内,许多相互关联的高新技术企业及其配套机构相互集合的现象。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以智力集聚和空间开放为条件,依靠科技和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技术、资金以及管理手段,在集群内进行分工合作、相互渗透、相互创新,通过产业链的价值增值取得协作经济效益。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已经成为了科学技术创新以及区域产业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很好地促进了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改造。
传统的区域经济理论认为,产业集群应当建立在资源禀赋丰富、交通发达、劳动成本低的地方。但是,资源禀赋的优势会随着集群内企业数量的增加而慢慢削弱,其边际效应递减规律会制约产业集聚的程度,制约产业集群的发展[1]。相对于传统产业集群而言,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具有以下三个新特点:
1.高新技术产品的附加值高,高新技术对产业的带动性强,可以在短时间内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优势一旦形成,不仅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可以带动更大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2.技术创新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最大竞争手段。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利用集群内部的创新资源,提高产业集聚的创新效率,所以,培育和引进知识和技术成为高新科技产业集群发展的首要问题。
3.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企业网络集聚形式具有很多的弹性。由于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形成,生产方式也更加灵活多变,供应链的延伸和专业化协作的加强,集群的变换会对全球产生联动效应,这就要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企业网络集聚形式能够灵活多变,以更好地提升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控制力。
为了构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通用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评价指标的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前瞻性原则,总结国内外有关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研究成果,根据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具体特点,本文从企业层面竞争力、集群层面竞争力、环境层面竞争力三方面,构建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初步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 所示)。一级指标中,企业层面竞争力是指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在满足市场需求中集群所属企业所表现出来的真正实力,主要包括技术创新资源、资源投入规模、投入资源效益、企业可持续发展力等四个评价因子;集群层面竞争力是指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整体实力、各个组织的协作配合能力,决定着高新技术产业成长和发展方向,主要包括集群内技术创新能力、企业网络集聚的弹性、集群内高新技术产品的附加值等三个评价因子;环境层面竞争力是指政府和文化等因素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动力作用和激励效果,主要包括制度与政策制定、集群创新氛围、集群产业配套、集群开放程度等评价因子。
表1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初步评价指标体系
从表1 评级指标体系的评价因子中可以看出,评价数据很难从具体统计年鉴中取得,所以本文采用专家评分法对评价指标进行赋值。由于本研究课题具有一定的针对性,选取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三地的高新区作为课题调查样本,并且哈、大、齐高新区也是国家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黑龙江省建立“哈大齐工业走廊”的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好,产业集中度也高。
本文主要通过实地访谈、问卷发放等方式,对哈、大、齐高新技术产业的相关行政负责人、企业负责人、专家等进行调研,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一级评价指标以及评价因子进行评测,并对指标进行打分(分值范围为:0-10 分),对哈、大、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进行综合评价。实地访谈、问卷发放一共160 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45 份,符合调查程序和评价要求。
因子分析法主要是通过降维,对评价要素和因子进行有效合并,将多个评价指标规范为能用少数几个指标表达主要信息,是通过多元统计方法从评价指标中找出少数几个评价因子来表达原始数据的特征,所确定的数据客观性较强,评价指标之间的可比性较好。
因此,本文将采用因子分析法来构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评价模型。
本文运用SPSS16.0 统计分析软件,对评价指标体系中评价要素的原始数据进行因子分析,目的是提取主因子。首先,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要素的主成分按照方差递减的要求进行排序,然后计算累计方差的贡献率,获取能够反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大部分信息的前几个因子作为主因子。
评价体系中初始因子荷载矩阵,如表2 所示。
评价体系中主因子的特征值、方差的贡献率以及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如表3 所示。
表2 初始因子荷载矩阵
表3 主因子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累计方差贡献率旋转前后比较表
从表3 可以看出,最初所选取的五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了87.572%,较好地反映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原始指标的大部分信息,对竞争力评价指标的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评级指标体系中的11 个指标分别属于企业层面竞争力、集群层面竞争力、环境层面竞争力等三个主因子,三个主因子较好地反映了11 个评价指标所代表的评价信息。
通过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初始因子荷载矩阵可以看出,各个指标没有在其主因子上有更为明显集中的荷载,为了能够更好地说明主因子,运用方差极大正交旋转方法,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主因子荷载矩阵实施旋转,获得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因子荷载矩阵,如表4所示。
表4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旋转后的因子荷载矩阵
按照评价因子分析的具体规则,如果评价指标在某一个主因子上的荷载值是它在别的主因子上荷载值的两倍以上,或者荷载值大于0.4,这就能把该评价指标归入到该主因子中。从表4 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技术创新资源(X1)、资源投入规模(X2)、投入资源效益(X3)、企业可持续发展力(X4)在主因子1 上有较大荷载,集群内技术创新能力(X5)、企业网络集群的弹性(X6)、集群内高新技术产品附加值(X7)在主因子2 上有较大荷载,制度与政策制定(X8)、集群创新氛围(X9)、集群产业配套(X10)、集群开放程度(X11)在主因子3 上有较大荷载。这说明所有评价指标在某一因子上有较大荷载,具有了明显的判别有效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一级评价指标分别对应一个主因子。
为了构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模型,需要将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量化,对调查对象的指标进行数据处理。构建评价模型的步骤如下[7][8][9][10]:
(1)参照评价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与各主因子的量化关系,计算出各个主因子的得分;
(2)计算出各个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分别占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值;
(3)将比重值作为评价指标权重进行加权平均运算,计算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综合评价值。
各个主因子分值计算公式:
Fi是第i 个主因子的分值,ai1,ai2,…,ai11分别代表11 个评价指标在第i 个主因子上的荷载。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模型:
在此模型中,F 代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综合分值;F1,F2,F3的系数分别代表各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值,该比重值作为加权平均计算所得的指标权重;F1,F2,F3分别代表运用公式(1)得到的三个主因子分值;F 的最后分值反映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强弱。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极强的工作,本文在借鉴国内外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特点,以因子分析法作为研究工具,尝试性地提出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模型,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提供方法和参考。本论文的研究结论主要有:
1.构建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模型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主要取决于企业层面竞争力、集群层面竞争力、环境层面竞争力三个一级指标,他们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竞争力的主因子。这三个主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了87.572%,涵盖了11 个评价指标的主要评价内容。在这三个主因子中,第一主因子在技术创新资源、资源投入规模、投入资源效益、企业可持续发展力等指标上具有较大的荷载与解释能力,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形成的核心要素,体现的是集群竞争力的企业层面竞争力;第二主因子在集群内技术创新能力、企业网络集群的弹性、集群内高新技术产品附加值等指标上具有较大负载与解释能力,体现的是集群层面竞争力;第三主因子在制度与政策制定、集群创新氛围、集群产业配套、集群开放程度等指标上具有较大负载与解释能力,体现的是集群竞争力的环境层面竞争力。
2.通过因子分析法的定量计算,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提升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努力方向
从表3 的因子分析计算结果可以看出,第一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39.452%,说明该因子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模型上作用显著,是集群竞争力的核心;第二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25.634%,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基础;第三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22.486%,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保障。这三个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达到了87.572%,说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形成,是以第一主因子为核心,以第二主因子为基础,以第三主因子为保障的。
本文努力探究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的有关理论课题,但因调查资料的限制,仅将研究重点放在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以及集群竞争力评价等关键性问题上,因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评测指标的局限性
本论文是在调研资深专家和行业负责人的意见基础上,筛选出了影响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因素,运用因子分析法,提炼出评价集群竞争力的主成分,建立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评价体系,构建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评价模型。所以,本研究在评价指标选择上是否存在遗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与此同时,本研究的结论是基于对哈、大、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调研数据推断出来的,数据资料有限,调研覆盖面不够全面,还需作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2.静态分析与动态发展的矛盾
本研究的评价模型属于静态分析,是以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当前水平为基础,仅仅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后续发展提供了方向和重点。但集群竞争力是一个动态过程,集群的发展重点和评价因子也会随着集群的发展而发生改变。因此,高新技术产业应当定期通过此模型,利用最新数据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作出评价,正确定位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新状况,为更好地提升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而明确新的发展方向。
[1]刘恒江,等.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评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10):4-8.
[2]和金生.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J].科学学研究,2007,(4):179-181.
[3]Edwords M.E.Introduction to Regional Industry Cluster Regional Industry Cluster Analysis[R].Department of City Regional Planning,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 Chapel Hill,2009:64-70.
[4]尹建华,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9):13-17.
[5]张小兰.循环经济条件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6):115-119.
[6]Zhao liming.The research on influence of industry groups for new and high technology industries development[J].High-tech and industrialization,2009,(7):150-157.
[7]宁连举,里 萌.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构建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J].科研管理,2011,(3):52-59.
[8]黄光辉,等.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旅游产业集群评价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2,(3):191-198.
[9]Daniel J.Statistical Methods and Application by SPSS[M].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ess,2008.
[10]张尧廷,等.多元统计分析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