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丽平
综合治疗措施对妇产科下肢静脉血栓的疗效研究
陶丽平
目的研究综合治疗措施对妇产科下肢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46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分组后采用单纯药物溶栓治疗和综合治疗措施分别进行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2周、1 月、6月、12 月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39.1%、69.6%、82.6%、91.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1.7%、34.8%、43.5%、52.2%,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2周治疗后的患肢症状改善情况,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综合治疗措施的疗效十分显著。结论对于妇产科下肢静脉血栓的治疗,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可获得显著疗效,血管再通率、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十分明显,应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综合治疗措施;下肢静脉血栓;妇产科
妇产科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十分常见,其中美国每年发生静脉血栓的人数达200万人,大多发生于下肢的患者发生肺栓塞的就有60万人,且死于肺动脉栓塞的达6万。目前,下肢静脉血栓于我国的上升趋势十分显著,而外科手术导致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也是非常明显。对此,本院采用综合治疗措施对下肢静脉血栓患者进行了治疗,探讨了综合治疗措施的有效性,并取得满意结果。
1.1一般资料 我院2008年5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妇产科下肢静脉血栓患者4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3例。其中,治疗组患者采用综合治疗,年龄22~68岁,平均43.4岁;包括5例经腹子宫全切除术、2例恶性肿瘤术、11例剖宫产术、5例卵巢良性肿瘤切除术。对照组患者药物溶栓治疗,年龄25~65岁,平均39.8岁;包括3例恶性肿瘤术、5例经腹子宫全切除术、11例剖宫产术、4例卵巢良性肿瘤切除术。全部患者中,心动过速6例、身体乏力25例、低热15例。经检查显示下肢存在肿胀、压痛、浅静脉充盈等现象。对两组患者的年龄、疾病构成等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1]①对照组:全部患者卧床并抬高患肢,应用广谱抗生素,0.9%氯化钠100 ml+尿激酶80000IU溶栓治疗,于30 min内进行静脉滴注,每隔12 h进行1次,1疗程为10 d。每隔12 h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5000IU1次,1疗程为1周,同时给予50 mg潘生丁和50 mg阿司匹林,3次/d。②治疗组:运用溶栓冲击方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治疗,2 h内注入0.9%氯化钠100 ml+尿激酶40万IU进行溶栓,之后两天各一次冲击治疗,于第4天再次给予患者0.9%氯化钠100 ml+尿激酶4万IU维持治疗;抗凝治疗与对照组相同,每隔12 h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5000 IU1次,1疗程为1周,同时3次/d给予潘生丁与阿司匹林各50 mg;患者早期经中药治疗,起到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的作用,其中赤芍、丹皮、当归、丹参等为主要药方;治疗晚期,患者经中药治疗起到活血化瘀、利湿通络的作用,其主方包括生地、桃仁、红花等,3次/d,用水煎服,持续服用1个疗程。
1.3指标观察[2]对两组患者不同治疗阶段的症状改善及血管再通率情况进行观察,主要比较治疗后2周、1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患者的病情改善情况。
2.1血管再通率比较 治疗组患者治疗2周、1月、6月、12月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39.1%、69.6%、82.6%、91.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1.7%、34.8%、43.5%、52.2%,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管再通情况的比较[n(%)]
2.2患肢直径的比较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的患肢症状改善情况,治疗组改善效果更为显著(P<0.05),具体情况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患肢症状改善情况的比较
形成下肢静脉血栓的三大高危因素包括血管壁损伤、静脉血流缓慢及血液高凝状态。一般来说,妇产科患者术后妊娠期血液通常处于高凝状态,同时增强的活性及凝血因子使血小板功能亢进[3],且术后患者由于卧床原因,管壁损伤、血流瘀滞促使缺血缺氧现象的发生,都是十分严重的,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患者生命及健康的安全与稳定。形成下肢静脉血栓后,主要应对的治疗方案是针对凝血机制紊乱、抗凝而进行的溶栓、抗凝、扩管等措施[4]。如果采用综合治疗方法进行实施,则可较大程度的促使治疗效果的提高。本组病例中,治疗组患者治疗2周、1月、6月、12月后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39.1%、69.6%、82.6%、91.3%,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患肢症状改善情况方面,治疗组患者的改善情况同样优于对照组,表明了综合治疗措施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相对来说,综合治疗的优点十分突出,其在药物溶栓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治疗妇产科下肢静脉血栓患者,能够充分结合西医与中医的治疗作用,最终获得令人满意的疗效。其中,中药丹参含有的丹参酮[5]以当归等中药为辅,对血液循环的改善十分有利,有助于血小板聚集的不断减少,并逐步扩张小血管,使血液的粘滞度有所下降;与此同时,在改善血液流变性的基础上,患者血液的凝固受到良好的抑制,于晚期结合中药治疗获得利湿通络之功效,可促进纤溶,避免形成血栓,达到吸收溶解血栓的目的,最终加强侧枝循环的形成使患者的病情得以好转。
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高脂、高蛋白饮食的增加非常突出,而术后、分娩后血脂增高、血液黏稠度增高现象的发生也是非常显著[6],使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的上升更为明显。对此,必须注重患者饮食的调节,采用药物对病情的进展进行抑制,通过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等方法对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进行控制,并采用综合治疗可有效的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处理。只有这样,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才能得以抑制,患者病情的康复也就更为有效,同时利于患者术后的正常生活与工作。因此,对于综合治疗的采用,应注重具体措施的科学实施,按照相关要求严格的进行操作,逐步推广到临床实践当中,最大程度地促使患者病情的治愈与康复。
[1] 王秋菊.妇产科术后、产后并发静脉血栓性疾病员怨例分析.中外医学研究,2011,9(14):143-144.
[2] 李力.妇产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与处理.中国实用发科与产科杂志,2007,23(2):147-148.
[3] 汪忠镐.急性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103例的治疗.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1994,10:164-166.
[4] 段志泉,张强.实用血管外科学.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
[5] 许俊堂,胡大一,丛玉龙,等.心血管血栓的溶栓与抗栓疗法.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5.
[6] 袁训芝,吴新民,陈铭,等.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危险因素.中华麻醉学杂志,2005,25(10):786.
467000 河南省平顶山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