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郝近大
▲鲜侧柏叶
▲鲜地黄
▲鲜生姜
中医临床对急证、表证及伏暑、伤暑、血热等证,常以新鲜药材治之,每获捷效。这是中医用药特点之一。近几十年来各地常用之鲜药,多不能满足供应,每以干品代之。其主要原因之一,据认为是经营人员对鲜药在临床中的地位、作用及功效缺乏足够的认识。去年北京市中医管理局推广实行的“示范性中药房”,规定经营的鲜药品种不能少于5种,这对鲜药应用的传承是极为有利的措施。
历代医家特别是近世医家对鲜药的性味、功效及适应范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据初步统计,近代常用之植物鲜药(不包括草药)有40余种。本文根据文献记载、研究报道并结合本人之调查,对20种新鲜药材的特殊功效、用法及保鲜方法等论述如下。
生姜为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本品以表皮光滑、块大、质嫩者为佳。趁鲜用细砂土埋之保鲜。
生姜性味辛、微温,干姜则为辛、热。本品发散之力较强,故善发汗解表,温肺止咳。常用于风寒束表而引起的头痛、发热、恶寒、咳嗽等。
对生姜与干姜在临证中的不同功效,历代医家均有精辟论述。如《纲目》:“生用发散,熟用和中”;《本草经疏》:“生姜所禀与干姜性气无殊,第消痰、止呕、出汗、散风、止泄、疏肝、导滞则功优于干姜”。又如《本草思辨录》中云:“生姜乃证中要药,不以有干姜而去之也”,“生姜泻心汤有生姜又用干姜,以生姜治干噫食臭,干姜治腹鸣下利也;通脉四逆汤有干姜又加生姜,以干姜止利通脉,生姜散寒治呕也。”
据现代研究报道,以鲜姜制成注射液,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软组织伤痛等病症,有解除和缓解症状的作用。部分病例还表明本品尚有降低血沉和抗“O”作用,全部病例均无明显副作用。
将鲜姜洗净后,捣烂用布包绞取汁入药者,称为生姜汁。功同生姜,但便于临床应急服用,易于吸收。如《本草拾遗》中云:“生姜汁解毒药,破血调中,去冷除痰,开胃”。取本品冲服可解天南星、半夏引起的喉舌麻木肿痛或呕逆不止。
鲜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根茎及块根。鲜地黄根用干燥泥土覆盖,在3℃~5℃下可保鲜3~6个月。
本品味甘、微苦,性寒,清热止渴、养阴生津之力均较干品为胜。多适用于温病伤阴、大热烦渴、消渴大饮、吐血、衄血之证。如《千金要方》中犀角地黄汤之鲜地黄,治吐血、衄血之热入血分证。又如张璐在《本经逢原》中云:“愚按生地黄与干地黄功用不同,岂可混论……观《本经》主治皆指鲜者而言,只缘诸家《本草》从未明言,且产处辽远,药肆仅有干者,鲜者绝不可得,是不能无混用之失曷。”
以鲜地黄捣烂绞取汁入药者,称鲜地黄汁。味甘、微苦、性寒。以清热止血力强,适用于大量咳血、产后血崩等证。如《外台秘要》卷三十四中生地黄汤,治产后腰痛、恶露不净;《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三中生地黄饮子,治小儿中风而引口偏等。皆是以鲜地黄汁入药,成为传世名方。
据现代研究报道,以鲜生地为主药制成的抗白喉合剂,可治疗局限性咽白喉、轻度中毒型白喉、急性咽喉炎及急性扁桃体炎等症。
鲜石斛为兰科植物金钗石斛、殁铁皮石斛等的鲜茎。于春、秋二季连根采收后及时栽于细砂石内,放阴湿处并经常浇水,随用随取。
本品性味甘、寒,长于生津养胃,其清热生津之力远较干品强,为温病伤阴之要药。而干石斛养胃阴生津液之力较弱,只可用于邪热伤津之轻症。如清末著名医家张山雷云:“石斛必须鲜斛,消热生津力量尤伟。”
▲鲜茅根
著名方剂如“祛烦养胃汤”、“叶氏养胃汤”、“三鲜汤”等,均以鲜石斛入方。
鲜沙参也称南沙参,为桔梗科植物轮叶沙参的鲜根。采收后及时埋入潮湿砂土中,置阴湿处,随用随取,洗净切段入药。
本品性味甘、寒,其寒性较干者为甚,气味俱存,清热生津之力较干者为强。功擅养阴清肺、祛痰止咳、益胃生津。适用于肺热咳嗽、咯吐黄痰及热性病之口渴、津伤等证。如常与鲜生地、鲜石斛等同用,治热病伤津较重、咽干口渴、舌绛少津。《温病条辨》中沙参麦冬汤,以鲜沙参配麦冬、玉竹、甘草等,治干咳。
鲜芦根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新鲜根状茎。本品系将新鲜根状茎洗净剪去残茎、须棍,剥去膜状叶而入药者,又称活芦根、活水芦根,古代文献中多记为生芦根。可置于湿砂土中保鲜。
本品性味甘、凉,清热生津之力远胜干品。自古多用鲜品,只在无鲜品可得时方以干代之。本品适用于温病热伤卫气、热病后余邪未除、烦热口渴及胃热呕逆、肺热咳嗽等证。另据《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其性颇近茅根,凡当用茅根而无鲜者,皆可以鲜芦根代之也。”
将鲜芦根捣烂绞汁入药者,称鲜芦根汁,亦称芦根汁。养阴生津之力较强,尤其适用于热病烦渴、呕吐胃弱而难进药食之幼儿。
据现代研究证明,芦根中含有大量维生素B1、B2和C。唯鲜品捣汁入药者可保持维生素含量损失最小。
鲜藿香也称土藿香,为唇形科植物藿香的新鲜全草。藿香栽种极易成活,故在有条件的药店内常小面积栽种或盆栽,以备鲜用,也可采回后置冰箱中保存5~7日。
本品性味辛、微温,与干品无殊,但清暑发散,解表除热之功胜过干品,向为夏令祛暑之良药。常与鲜佩兰为伍,简称鲜藿佩,水煎内服用以防暑。
现代研究证明,藿香全草含有大量挥发油成分,而经暴晒之干品其有效成分损失较多。
鲜佩兰为菊科植物兰草的新鲜全草。可栽于盆钵中以备鲜用。
本品气味较之干品更加浓郁、清新,故更长于发散表邪、芳化湿浊,为夏季防暑常用鲜品之一。适用于温湿初起或外感暑湿之恶寒、发热、头胀胸闷等证。常与鲜藿香、鲜荷叶、青蒿等同用。如解放前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汪逢春先生,常用鲜佩兰配鲜藿香、鲜枇杷叶等治疗伏暑晚发,每获捷效。
鲜枇杷叶为蔷薇科植物枇杷的新鲜叶片。将采回的叶片用板刷轻轻刷去绒毛,洗净置于2℃~4℃冰箱内保鲜,用时切丝入药。
本品之性较干者为凉,既可清热化痰又具解毒之功。适用于咳喘痰稠、胃热呕逆等证。如《疫喉浅论》中“清咽甘露饮”,鲜生地、鲜石斛加鲜枇杷叶水煎服,治疫喉腐烂。另据《福建中草药》记载:以鲜枇杷叶配淡竹叶水煎服可治声音嘶哑。
鲜白茅根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新鲜根状茎。白茅在各地分布极广,可随用随采,亦可采回栽于盆钵中以供鲜用。
本品性味甘、寒,较之干品更为凉润,气味俱存,清热生津、止血凉血之功较强。正如张锡纯所云:“白茅根必用鲜者,其效方著,春前秋后剖用之味甘,至生苗威茂时,味即不甘,用之亦有效验,远胜干者。”名方“三鲜饮”,以鲜茅根配鲜小蓟、鲜藕,治虚劳痰中带血。
鲜茅根捣烂绞汁入药者,称白茅根汁。张锡纯认为:鲜茅根稠汁饮之,其性微凉,其味甘而淡。故凉能去实火,甘能去虚热,利则利小便,又能宣通脏腑,畅达经络,兼治外感之热,而利周身之水。如常以本品饮服,可治血热鼻衄。
鲜菖蒲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及钱蒲的新鲜带叶根状茎。可栽于盆钵中供作观赏,随时采作鲜用。
本品性味辛、温,气味浓郁,芳香开窍之力较干品为佳。尤适用于湿浊蒙蔽清窍所致神志昏乱之证。如《时病论》中,以鲜菖蒲配连翘、犀角、川贝等,治温热、湿温、冬温之邪证。
现在几乎人人都有自己的微博,微博主页上的认证标签代表了博主的个性和成就,假如古代诗人也有微博,他们的认证标签会是什么呢?
鲜侧柏叶为柏科植物侧柏的新鲜嫩枝及叶。侧柏在各地分布极广,鲜用者全年均可采用,亦可采回后放低温处贮藏。
本品功在清血凉血,与干品相比长于清热解毒。捣烂外敷治疗痄腮肿痛、水火烫伤等,水煎熏洗可治鹅掌风、关节炎等。
另据报道,鲜侧柏叶50g,加水煎至100ml,加蜂蜜20ml,可治疗小儿百日咳,同时用干品煎液观察,疗效明显不及鲜品。
鲜蒲公英为菊科植物蒲公英的新鲜全草。蒲公英可栽于盆钵中供鲜用,亦可于2℃~4℃冰箱中短期贮存。
本品性清凉,清热解毒之力较干品为强。适用于各种疗疮、痈疡、红肿、热毒诸证。尤治乳痈乳疖、红肿坚块更具捷效。可内服,可外敷,若二者结合则疗效更佳。
《本经逢原》中记有:“蒲公英必鲜者捣汁和酒服,治乳痈效速。”
鲜首乌为蓼科植物何首乌的新鲜块根。采收的块根可用细砂土覆盖于潮湿低温处贮藏保鲜,用时洗净切片或捣碎入药。
本品性味及功效与干品相仿,唯解毒润肠之功较干品更佳。如《本经逢原》中记云:“今人治津血枯燥及大肠风秘,用鲜者数钱煎服即通……”
据现代研究报道,鲜何首乌茎部乳汁可使小鼠耳的腹面及背面增厚,与磷脂类化合物所得结果相似,故可用以治疗瘰疬。
鲜艾叶为菊科植物艾的新鲜叶片。采收时可连枝割下,置2℃~4℃冰箱中保存,用时剪去粗梗,洗净入药。
本品较之干品更为平和,少温燥,常与凉血止血药同用,具宁血和络之功。如与鲜生地、鲜侧柏叶、鲜荷叶组方,即四生丸,治疗血热妄行之衄血、咯血。
以新鲜艾叶捣烂压汁入药者,称艾叶汁。本品功同鲜艾叶,但更宜应急服用。如《履巉岩本草》记有:“野艾,治咽喉闭痛、热雍,饮食有妨者,捣汁灌漱”。又如朱震亨云:“艾,生寒熟温,生捣汁服可止血。”
用鲜艾叶煎汤外洗,可治皮肤湿疹瘙痒。
鲜天冬为百合科植物天门冬的新鲜块根。新采回的块根可放潮湿低温处,覆以细砂土保鲜,用时去皮,切片或捣碎入药。
本品肥厚多脂,与干品相比寒凉之性更甚,滋阴润燥之功更强。尤对阴亏液损、口咽干燥、多饮而渴反不解者用之较宜。
以新鲜天门冬捣碎绞汁入药者,称生天门冬汁。本品性大寒而味甘,养阴生津力胜,并具凉血止血之功。适用于阴伤津少、咽燥而干者,并对热伤阴络而引起的吐血、衄血亦有疗效。如《补缺肘后方》记云:生天门冬汁,为肺痿咳嗽、吐涎沫、心中温温、咽燥而不渴者所宜。
鲜麦冬为百合科植物沿阶草的新鲜块根。将新采的块根连须根一起埋入湿砂中,于低温处贮存,用时除去须根洗净入药。
麦冬性寒专补胃阴,滋津液。而鲜者则寒润,补阴解渴皆为必用之药。故近代温病学家以养阴生津法治疗温热证时常用之。
以鲜麦冬捣碎绞取汁入药者,称生麦门冬汁。本品寒性更强,清热之力更胜,并能凉血止血。如《太平圣惠方》中“麦门冬饮子”,即以本品合生地黄汁、生刺蓟汁调服伏龙肝末,可治肺胃热盛而引起的吐血衄血。
鲜荷叶为睡莲科植物莲的新鲜叶片。莲在各地分布极广,荷叶在整个生长季均可采用。但以叶大、色绿、无病斑、枯斑者为佳,本品不易保鲜,在夏季鲜采鲜用,也可切丝冷冻保存。
本品清解暑热、止渴生津之力较干品为佳。凡对温热伤暑、暑风外盛、邪热内壅等证而需用荷叶者,必用鲜品疗效显著。如用本品组方的清络饮,以擅清夏季之暑邪而著名。
鲜薄荷叶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新鲜茎叶。一般药店中常以盆钵种之,随用随采,洗净切丝入药,也鲜洗净置于冰箱冷冻保鲜。
本品性味辛、凉,较之干品更为凉润,芳香之气更浓,清热疏散之力更强,适用于夏季外感风热等证。如《千金翼方》载:“饮汁发汗大解劳乏”;《食疗本草》:“杵汁服,去心脏风热”。用本品完整鲜叶片外敷太阳穴,可治夏季中暑之头痛。
鲜大蓟根为菊科植物大蓟未经干燥的根。将新采挖的大蓟植株去除地上部分并除净泥土,装入塑料袋内放2℃~4℃冰箱中贮存,用时捣烂入药。
本品味甘,性偏凉润,功擅凉血止血,消痈化瘀。如用本品捣碎加冰糖水煎温服,可治肺热咳血。
以鲜大蓟根捣烂后绞汁入药者,称为大蓟根汁,凉血止血之功更佳。如《济生方》中“大蓟饮”,用本品配生地黄汁及少许姜汁、白蜜,治吐血、呕血。
据现代研究报道,以鲜大蓟根水煎剂制成注射液,治疗肺结核有较好疗效,咳嗽、排痰、胸痛及发热等证均有不同程度好转。
鲜小蓟根为菊科植物刺儿菜未经干燥的根。本品保鲜方法同鲜大蓟根。
本品性味甘、凉,长于消血中热毒,且能化瘀开结。单味或与鸦胆子、三七并用,治毒淋中之血淋皆极有效验。
以鲜小蓟根捣汁入药者,称为小蓟根汁。本品性凉濡润,善入血分,最清血分之热。凡咳血、吐血、衄血、二便下血之因热者,服之皆极有效。如《圣惠方》中,用本品合生藕汁、生牛蒡汁、生地黄汁、白蜜,细细呷之,以治心热吐血口干之证。
作者小传
郝近大,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药学会常务理事兼药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中国癌症基金会鲜药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中药材品种本草考证、鲜品中药研究与开发及本草学史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