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现状的研究

2013-10-19 09:25:56廖钰珊
体育科学研究 2013年2期
关键词:专科生本科生考试

廖钰珊

(广东金融学院体育教学部,广东 广州 510521)

自1995年以来,全国大学生体质调研结果不容乐观,肥胖跃居首位成为制约青少年大学生健康成长因素。速度素质、耐力素质、爆发力素质等身体基本素质也继1995年之后连续15年下降,青少年体质逐年下降成为不争的事实,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学校体育教育和体育课程教学存在缺陷,学校体育课程未能满足广大青少年大学生身体锻炼的需要,为广大青少年培养健康合理的生活锻炼习惯起到向导和培养作用。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是中国学生受教育时间最长的一门学科,体育课程贯彻整个小学、中学、职业教学以及高等教育过程,凸显出中国教育导向对体育——尤其是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身体健康的重视。学校体育,尤其是大学体育,摆脱应试教育束缚,应该承担起学生终身体育观念建立的基石,使学生真正掌握体育技能,培养体育锻炼意识,建立锻炼第一的观念。通过调研分析高校课程存在的不足,为解决高校学生体质连续下降趋势提供理论依据,为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健康第一”、“阳光体育”教学目标实现打下基础。提高学生体质体能,增强学生锻炼意识,促进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全国按照区域抽取的本科、大专院校一线体育教师、学生为调研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通过查阅cnki、国家图书馆、超星电子图书馆等目前国内有关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专著、论文153篇(本),为本研究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2.2 访谈法

本文通过对全国十五位一线体育教学专家进行了结构性访谈,主要针对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维度以及教学现状的进行访谈。

1.2.3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根据中国区域分布代表性,东北主要选择了黑龙江的高校;华北选择了北京、山西、天津;华中选择了湖北;华东选择了上海;西南选择了四川,云南;西北选择了青海;华南选择了广东。针对本科学生、专科学生和教师的区别,分别设计了三套问卷并进行分类发放。其中在全国范围内:本科院校学生共发放10200份,回收问卷9003份,有效问卷8685份,有效回收率85.15%;专科(高职)学校学生共发放7800份,回收问卷7483份,有效问卷6848份,有效回收率87.80%;本、专科(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共发放730份,回收679份,有效问卷625份,有效回收率85.60%。回收率和有效率都在75%以上,证明该调查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在目前教学模式中,主要有学生选课、体育俱乐部、行政班等三个主要教学模式。通过表1可知,学生选课教学模式占86%,学校根据学生对体育项目的需要,开展体育课程,学生对体育课有较强的自主性。10%教师所在的学校俱乐部教学模式,4%的教师所在学校采用行政班教学模式。

高校体育课程应该以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习惯和能力为主,以“个性化、多样化、开放化、无形化”为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原则。大学阶段应以学生选课为主要教学模式,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主动地学习和参与到体育课程教学中去,培养锻炼意识,促成终身体育的意识的形成。俱乐部教学模式具有自主选择、自主练习、互助评价的优势,对技能、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具有促进租用,为此我们认为大学体育课程应以低年级采用学生选课模式,高年级采用俱乐部教学模式。

表1 高校教学模式表 (N=625)

2.2 课程满意度分析

通过体育课程满意度调查数据表可知,大学本科生普遍喜欢体育或者不排斥体育活动,本科生中,50.38%的学生喜欢体育课程,42.97%的学生并不讨厌体育活动,真正不喜欢体育活动的只占6.65%。同样大专生也呈现出同样的趋势,喜欢体育活动的为54.35%,不讨厌体育课程的为40.98%,真正讨厌体育活动只有4.67%。

对体育课程的喜欢程度大相径庭,首先表现在喜欢百分比的直线下降,本科生由50.38%下降到29.07%,大专生也有由原来的 54.35%下降到41.44%,喜欢分别下降21.31%和13.91%,下降程度之大让人瞠目结舌。其次直接表现为不喜欢也大幅增加,本科生不喜欢有原来的6.65%上升到36.68%,而专科生也由原来的4.67%上升到31.43%,上升幅度之大,更让人惊讶。为什么学生喜欢体育活动却又不喜欢体育课程呢?通过调查,具体原因见下表3:

表2 体育课程满意度调查数据表

通过表3,可知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体育课程的主要原因为害怕体育课考试,其次为场地器材太少。场地器材太少,属于硬件,需要政府和学校加大投入,增加体育场地和器材,以满足体育课程教学的需要。课程考试属于软件,是引导体育课程开展的重要因素,合理的考试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中来,而不合理的考试,将会成为制约学生积极学习的因素。为此根据学生体质和提高学生兴趣的需要,改革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投入到体育课程学习中来,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在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制约因素中,考试办法不合理也成为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重要因素,该制约因素也属于考试评价范畴。由此可见,改革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迫在眉睫。另外,不喜欢体育课教师,室外晒太阳,学不会动作怕出丑,没有感兴趣的项目等都是影响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程的因素。

体育课内容满意度上,本科生只有25.35%的学生对体育教学课程内容满意,而有34.24%学生不满意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更是有40.41%对体育课教学内容无所谓。专科生对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满意度略高于本科生,为44.65%,不满意课程内容也低于本科生,为17.43%,仍有37.92%的学生对教学内容无所谓。如此高的体育课程内容不满意,通过调研,发现主要为以下原因,具体见表4。

本专科生认为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围绕着教学内容开展,是影响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因素,归一化处理之后,应试教学内容对本科生制约达到26.19%,对专科生同样达到了19.88%。教学内容陈旧,多年不变,未能赶上项目发展和技战术训练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学生对体育技能知识和战术知识的增长,致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不能做到在教学中“蹦一蹦,摘桃子”的效果,长此以往,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激情。

调查发现,学生对体育课程作用认识比较一致,普遍认为体育课程对体育锻炼具有指导作用,其中本科生中68.68%学生认为体育课程对体育锻炼具有指导作用,专科生中有77.44%学生认为体育课程对体育锻炼有指导作用,而认为没有指导作用的,本科生占12.12%,专科生占11.43%。学生认为体育课程对体育锻炼具有指导作用,但是学生对体育课程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在设置问题为:“大学体育课程不是必修课,你会选修体育课?”的调查中,本科生只有31.72%会选择体育课,专科生略高于本科生,为47.66%。这与学生认为体育课程对体育锻炼具有指导作用存在一定的差距。

2.3 体育课程频度分析

通过表5,可知现在高校的选课频度主要是以学期选课制和年度选课制,其中学期选课制所占比例大于年度选课制,年度选课制百分比略小于学期选课制,而在考试频度上,主要是学期考试制度,所占比例都决定领先于学年评价,已开展学年评价的学校少之又少。在合适的频度调查中,教师有66.36%趋向于年度考核,大学本科和专科生也分别为70.35%和38.35%趋向于年度考核,教师和本科生都趋向于年度考核,而专科生则表现一般。

2.4 体育课程目的目标

通过表6可知,教师主要培养学生终身以体育兴趣为首要目的,其次为完成体育课程考试项目、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提高学生体质健康、完成正常的教学进度。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主要目的最为主要的目的是增强体质,其次分别为“获得学分”、“提高运动技能”、“培养体育兴趣”。

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终生体育兴趣为主,这较传统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有了实质性提高,而且学习目的也由传统的为完成学业转变到了以增强体质为主要目的,这些都说明了高校体育课 程教学改革获得了较大的进步。

表5 高校体育课程频度调查表

有部分教师和学生以完成体育课程教学和获得学分为主要学习目的,脱离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实质。课堂考试威胁论仍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在调研过程中,77.28%的高校教师会用到“不认真学习看你怎么完成考试”的考试威胁论来“强求”学生学习,其中有18.08%的教师会用通过分数掌握来要求学生学习,通过考试威胁论来要求学生上好体育课。

表6 教学目标目的表

2.5 高校体育课程评价分析

2.5.1 高校教师对课程评价的分析

课程评价引导教与学,本课题的研究核心是构建体育课程评价体系,评价体系是课程终结性评价的依据,也是课程评价的关键。本课题探讨课程评价的内容,进而为后面的课程评价体系构建打下基础。

通过表7,高校一线体育教师有62.6%认为需要对现在体育课程评价模式进行改革,尤其是针对体育课程考试(评价)办法的改革。而应试体育认同更是达到了90.1%,应试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固然难以促成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有74.4%的教师认为体育课程评价对终身体育意识形成没用或者作用甚微,说不清楚。高校一线体育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认为通过体育课程评价改革,进而促进体育课程对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进而规避应试体育所产生恶果。

在考试项目上,教师较多支持学生自主选择项目和考试内容,真正做到鼓励学生发挥特长,增加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调查中,共有61.0%教师同意学生自主选择考试项目,而在考试项目选项上,目前各高等学校基本选择两项,占调查的58.2%,成为考试项目数量上的主流;其次就是考试中选择三个项目作为考试内容,占29.9%,项目太多,则不利于掌握和提高,容易造成应试体育,还有11.8%的调查学校选择一个项目考试内容。合适的考试项目数量对学生掌握正确的技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避免应试体育行程,真正形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产生积极影响在调研过程中,共有70.6%的教师认为目前所在学校的考试项目数量合适,适合学生对体育技能的提高以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表7 体育课程评价基础表(N=625)

2.5.2 大学生对课程评价的

课程评价的内容的合理性是开展评价的基础,根据课程特点,本课题对课程评价因素相对权重进行了问卷调查,具体结果见下表8:通过表8,可知学习过程评价在体育课程评价中的相对权重最高,而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则最小。在设置体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过程中,应顾及体育课程因素相对权重,权重排序为:学习过程评价,运动技能进步幅度,专项运动技能,一般身体素质,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表8 课程评价相对重要性调查表 (N=625)

课程评价是对教学过程、教学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课程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通过对教学过程、教学结果价值进行评价,诊断、反馈教与学的效果,并形成终极性评价。本课题将课程评价做为研究内容,对现阶段高校体育课程评价进行了调研。

通过表9,可知学生对现阶段评价方式的满意度并不高,专科生不满意度远远高于本科生满意度。对于学习现阶段不满意课程评价办法的现状,只有找出原因,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办法。

表9 课程评价满意情况表

通过表10,可知学生主要是因为课程评价没能全面反映学生努力程度、体育项目技战术进步幅度,没有很好的反映自身体育特长以及不能反映自身的体质健康等原因。而对体育课程评价产生不满,本科生中,四方面的原因基本齐头并进,没有反映自身的但体育特长更为突出一些,这也反映了大学本科生个性张扬和自我实现的一面,专科生调查中,体质健康反映程度略高于其他。

表10 学生不满体育课程评价原因调查表(%)

现阶段课程考试内容设置一项、两项、三项、四项的都有,本科以两项和三项为主,本科两项和三项所占的比例为64.1%,专科因教学时间短等原因,考试项目以一项和两项为主,所占的比例为73.1%。但是本专科生认为合适课程考核科目都集中在一项和两项,其中本科生占据68.7%,专科生占据73.8%。由此可见专科生所期望的考试项目数与现阶段考试项目数基本一致,而本科生更期望考试更好的科目,减少学习项目,使单个项目获得更多的学习时间,有利于项目掌握等。这与考试项目合适程度调查基本一致,本科生有73.4%的学生认为考试科目偏多,而专科生则认为一致。

在项目掌握上,本科生42.8%的学生认为通过体育课程学习掌握了两项体育技能,其次是掌握三项技能的学生,占28.0%,认为自己只掌握一项的学生为23.0%,掌握四项及以上的则是异常少。专科生也有40.6%的学生认为自己掌握了两项体育技能,有32.5%的学生认为自己只掌握了一项运动项目,16.2%的学生掌握了三项体育运动技能,10.7%学生认为自己掌握了四项以上的技能。从技能掌握情况来看,认为自己掌握两项运动技能的学生所占比例最大,本科生与专科生由于教学实践的差异等原因,掌握三项所占比重大于专科,而专科生更多的是掌握一项技能。

3 结论

大学现阶段以主要选课分班教学模式为主。

大学生喜欢体育,喜欢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但不喜欢体育课程,其主要原因是害怕体育课考试,没有感兴趣的项目等。

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满意度并不高,内容单一且复杂,应试式教学是制约高校体育课程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大学生普遍认可体育课程学习可以指导体育锻炼。

现阶段高校体育课主要以学年学科制和学期选课制,考试频度则是以学期考核为主。但教师和本科生更趋向于学年选课和学年考核。

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培养学生的终生体育兴趣为主,学生也以增强体质健康为主要目标,可见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存在完成课程和教学内容的导向,而且考试危险论在教学中也屡见不鲜。

高校教师认为有必要对体育课程评价方式方法进行改革,赞成通过改革使学生自主选择掌握两项运动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应涵盖(按权重排序)学习过程评价、运动技能进步幅度、专项运动技能、一般身体素质、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等。

课程评价满意度并不高,不能反映学生努力程度、进步幅度、特长、体质健康等,学生希望通过体育课程学习掌握两项和三项体育项目,并希望通过体育课程评价对其引导。

[1]陈琦.学校体育组织形式探讨[J].体育与科学,2003(9):26-29.

[2]陈琦.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J].体育科学,2004(1):15-17.

[3]郑俊武,杨文轩.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趋势与对策[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7(1):1-4.

[4]卢昌亚.体育课健身目标的变量分析[J]体育学刊,1997(2):37-41.

[5]翁兴和.福建高校高职称教师群体体育健身意识与行为特征的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3:48.

[6]褚洪启.杜威教育思想引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23.

[7]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0.

猜你喜欢
专科生本科生考试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中学科技(2017年5期)2017-06-07 13:01:01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你考试焦虑吗?
中学科技(2015年6期)2015-08-08 05:35:38
医学专科生基层就业状况调查与促进措施
准备考试
基于岗位调研加强医学专科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医学类专科生就业工作中的促进作用
让教授回归本科生课堂
我校加入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